摘要:在书写酷吏张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探寻汉武帝从前代手中继承而来的丰厚遗产清单。《平准书》中如是记载:“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众庶街巷有马……守闾阎
酷吏张汤的炼成之路:皇权阴影下的浮沉人生
在书写酷吏张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探寻汉武帝从前代手中继承而来的丰厚遗产清单。《平准书》中如是记载:“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众庶街巷有马……守闾阎者食粱肉……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网疏而民富……”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相对安定的社会周期里,经济持续稳健上行。文景之治的余晖,如同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使得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姓们安居乐业,家给人足,犯罪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整个社会就像一艘平稳航行在大海上的巨轮,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稳步前行。
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一说公元前141年)即位。初登皇位时,祖母窦太后仍然在世,朝堂之上,他不得不听从窦太后的旨意。后来,母后舅丞相田蚡等势力又对他形成了一定的挟持。然而,汉武帝绝非池中之物,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正式掌权之后,他雷厉风行地开始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他毫不留情地打压诸侯王,以削弱地方势力,巩固中央统治;同时,裁抑相权,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依靠亲信、近臣参与决策,构建起了一套高效且稳固的政治体系。
在对外政策上,汉武帝展现出了雄才大略的一面。他多次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出击匈奴,这些军事行动如同疾风骤雨般,给匈奴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拓展了汉朝的疆域。此外,他还征服了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等地区,使得汉朝的威名远播四方。然而,当时的正直大臣汲黯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的“多欲”体现在多个方面,他好大喜功,渴望建立不世之功;迷信神仙,热衷于封禅和郊祀等活动,试图与天地神灵沟通;频繁巡游各地,所到之处极尽奢华,挥霍无度。再加上连年的战争开支,使得国家财政逐渐陷入了赤字的困境。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汉武帝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以稳定货币流通;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垄断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颁布算缗令,要求商人按照资金的数目纳税,向商人征收重税;还推出告缗令,鼓励百姓告发那些隐匿财产、偷税漏税的商人,进一步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公元前121年,匈奴混邪王因在与霍去病的战斗中战败,遭到单于的问责,担心自己会被杀害,于是联合另一支休屠王计划归降汉朝。然而,中途休屠王反悔,结果被混邪王所杀。最终,混邪王率领四万余部众归降汉朝。霍去病亲自前往受降,为了迎接这些匈奴降众,朝廷需要发车二万乘。但当时国家财政紧张,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马匹,只能从百姓那里借马。对此,汲黯曾愤怒地说道:“何至令天下骚动,罢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在汲黯看来,没有把这些匈奴人杀掉或者赏赐给军属做家奴,已经是对他们非常客气了,而现在却要为了接受他们归降而耗费巨资,劳民伤财,实在是得不偿失。
恰巧这一年,山东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水涝和干旱灾害,贫苦百姓流离失所,生活陷入了绝境,只能依靠政府供应衣食。这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政府仓库变得更加空虚。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汤按照皇上的旨意,积极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他奏请铸造银钱和五铢钱,加强货币的统一管理;垄断天下的盐铁经营权,确保国家对重要资源的掌控;打击富商大贾,发布算缗令,铲除豪强兼并之家的势力。在推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他玩弄法律条文,巧言诬陷,以此来辅助法律的推行。
张汤每次上朝奏事,都会详细地谈论国家的财用情况,滔滔不绝,一直谈到傍晚。天子听得入神,甚至忘记了吃饭时间。而此时的丞相却无事可做,空占相位,天下的事情几乎都取决于张汤。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但这也导致百姓不能安心生活,社会骚动不宁。政府兴办的一些事情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利益,反而让奸官吏们有了可乘之机,他们相互勾结,一起侵夺盗窃。于是,朝廷不得不彻底以法惩办这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从三公九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都对张汤颇有怨言,指责之声不绝于耳。然而,张汤却依然深得天子的宠信,他曾经生病时,天子甚至亲自前去看望他,他的尊宠程度可见一斑。
在对待匈奴和亲的问题上,朝廷中群臣展开了激烈的议论。博士狄山认为和亲有利,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武器是凶险的东西,不可以屡次动用。高帝想讨伐匈奴,结果被围在平城,后来只好和匈奴结成和亲之好。孝惠、高后时期,天下安定快乐。待到孝文帝时,想征讨匈奴,结果北方骚扰不安、百姓苦于战争。孝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景帝往来于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忧心了几个月。吴楚七国叛乱平定后,直到景帝去世不再谈论战争,天下却富裕殷实。自从陛下发兵攻打匈奴,国内因此而财用空虚,边境百姓极为困苦。由此可见,用兵不如和亲。”
皇上听了狄山的话后,又询问张汤的意见。张汤毫不留情地说:“这是愚蠢的儒生,无知。”狄山见张汤如此诋毁自己,不禁怒火中烧,反唇相讥道:“我固然是愚忠,像御史大夫张汤却是诈忠。像张汤处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用严酷的刑法,放肆地诋毁诸侯,离间骨肉之亲,使各封国之臣自感不安。我本来就知道张汤是诈忠。”
皇上听了狄山的这番话,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他质问道:“我派你驻守一个郡,你能不让匈奴进京来抢掠吗?”狄山无奈地回答:“不能。”皇上又问:“驻守一个县呢?”狄山依然回答:“不能。”皇上接着说:“驻守一个边境城堡呢?”狄山心想,如果再这样辩论下去无话回答,皇上肯定会把自己交给法官治罪。于是,他硬着头皮说:“能。”皇上便派遣狄山登上边塞城堡。
过了一个多月,匈奴人攻破了城堡,斩下了狄山的头后离去。从此以后,群臣们都被这一事件所震惊,内心充满了恐惧,再不敢轻易发表反对意见。东晋时有个典故叫“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说的是丞相王导和周伯仁之事,用在这里也是非常合适的。狄山虽非死于张汤之手,却也是因张汤而死。如果不是张汤一上来就攻击狄山,给他贴上“愚忠”的标签,狄山也不会如此愤怒地反唇相讥,说对方“诈忠”,更不会因为话赶话把火引到皇上身上,触及到皇上的隐私,最终导致龙颜大怒,借匈奴之手斩了狄山的头。
武帝本人好大喜功,他渴望将自己的威望传达到更广远的地方,让普天之下都能感受到大汉王朝的威武。然而,对于连年作战,朝廷中有很多大臣是持反对意见的。每当出现反战声音时,张汤都会毫不犹豫地作为武帝的“发声器”,第一时间做出有力回击。狄山之死,更是像一记警钟,令大臣们噤若寒蝉,不敢再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张汤是个非常聪明、有能力的人,他善于观察,能够将武帝的心理揣摩得非常精准,确实算得上“舞智以御人”。他深知武帝的政治意图和内心需求,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武帝排忧解难,推行武帝的各项政策。然而,也正是因为他一味迎合武帝的心思,达到了“逢君之恶”的程度,完全丧失了一位高级官员对于国家、人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他只知道为了迎合皇上的喜好而不择手段,却忽略了百姓的疾苦和社会的稳定。这也铸就了他在历史中,在后世人眼中的形象与口碑。
最终,张汤不免于被“卸磨杀驴”的命运。在担任御史大夫的第七年,权倾朝野的张汤,即将走到自己人生的尽头。他曾经的辉煌和荣耀,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只留下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记载,供后人评说。
来源:纪录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