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4月,我通过食通社的生态农业实习计划来到了百草园。我们所在的广西省贵港市武乐镇,除百草园外大概都是化学农业。在开车去往镇上的路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人们喷洒除草剂的景象。我清楚地记得一位同伴这样跟我说,农业的状况也反映着社会的人心、思想的状况,单一种植、唯生产
去年4月,我通过食通社的生态农业实习计划来到了百草园。我们所在的广西省贵港市武乐镇,除百草园外大概都是化学农业。在开车去往镇上的路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人们喷洒除草剂的景象。我清楚地记得一位同伴这样跟我说,农业的状况也反映着社会的人心、思想的状况,单一种植、唯生产力论的化学农业犹如我们今天追逐效率和绩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样地,生态农业背后也有相应的工作伦理和生活方式。
颜萍姐常常怀念儿时生产队的生活,她说以前爬树就好快乐。90年代,她便去城市里打工,可时间长了,依然漂泊无定,没有扎根的感觉,而糟糕的环境更是让身心感到极不舒适,精神日渐萎靡。“做什么既可以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又可以锻炼身体,修养身心?”这其实是她决定回归务农的初心。
百草园所在的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怡润种植农场,最初是颜萍姐和她的丈夫在2017年和侄女、侄子三家一起合租的。三家最初也一起耕种,但后来却中断了合作。对侄女侄子来说,如果不打除草剂和农药化肥,就不好把握年产量。但对颜萍姐来说,对工作和生活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是无法忍受的。而且,使用除草剂和农药化肥背后也隐含着异化身心的工作伦理。
●颜萍姐从2019年开始尝试完全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方式。她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学习和制作堆肥、酵素,用来养地和养树,最终实现了全面生态种植。
现今,百草园却成了一块独立的地盘,与颜萍姐的侄女和侄儿的地泾渭分明。百草园花果飘香,野草丛生,晚上布满了萤火虫,充满生机,旁边她侄子侄女的地却是荒芜枯败的景象。
颜萍姐50亩地大部分种的都是沃柑,平均每年收成在3万斤左右。她对许多夭折的树果并不感到失落,它们虽然落在地上,却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而那些看似妨碍果树的的杂草,虫子,也有着养地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这种对待土地和作物的态度也映射到了颜萍姐的工作方式中。
●百草园土壤的团粒结构。蚯蚓的出现意味着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很高,而蚯蚓的活动又能进一步改良土壤。
“我干活都不着急的,累了就躺在草上休息,边干活边玩。”对于颜萍姐和在百草园学习的各位朋友,我们的工作正是以身心为“主体”,工作不是反客为主地压垮我们的身心,而是滋养、成全我们的身心。百草园的合伙人刘珩每日观察、记录着地里各种植物的变化,这样的记录也成全着他的好奇心,关爱心。一起实习的小伙伴三木则常常割草割得进入了忘我的“心流”状态,到了中午,需要我去阳台上叫他还有在草地上冥想的Linda吃午饭。
●颜萍姐在割草,适时控制草的长势为地所用。留草可以让土壤有良好的回润功能,有助于植物根系从土壤深处吸取水分养分。
颜萍姐将除草这些简单的农活当作一种修行,锻炼身心的方法,她的确自得于这样的劳作,而且希望大家都过这样简单的生活,对于她来说修行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不过,我们每日也只劳作半天,剩下半天自由安排,有的人练拳,有的人禅修,有的人喝茶,有的人朗读诗歌……后来颜萍姐买了书法用品,我们开始学习起练字来。
●打滚是劳作间隙即兴的娱乐活动,也能够起到控草的作用。
在百草园的共学伙伴里,有曾在咨询公司拿着很高薪酬的,也有曾在很好的技术岗位做着清闲工作的,但前者的工作令人身心俱疲,精神萎靡,后者则令人陷入漫长的虚无。这些岗位,令人感觉自己是没有自主意识、任人支配的零件。这种工作伦理的悖论在于,如果你想参与到社会分工中并且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必须接受自己变成零件的事实。
对于我们打工人,包括武乐镇上的生化农人们,这样的悖论是显而易见的。我相信武乐镇的生化农人们也不喜欢除草剂的味道,也会对异化身心的工作感到疲惫和厌倦,但他们对生态农业并没有认知,对市场更没有选择权,当然只能按照市场的规则来活动,继而落入无意识的惯性中。
孟子讲“民之归仁,犹水之就下”。就是说“仁”是大家的本性,像水往下流一样自然,而所谓的“不仁”,只是麻木了而已,所以叫做“麻木不仁”。现在以资本、科技和消费主宰着一切的社会就鼓励我们成为麻木的人,不麻木的人反倒成了不利于资本、科技和消费主义继续扩张的障碍了。
●三木先生正在和刘珩一起为农场增施粪肥。
百草园的工作伦理为我们提供了破解这个悖论的可能性,在这里人的精神和他的外部是贯通的:对自己的身心有用,就是对周遭的环境有用,对周遭的环境有好处,就是对自己的身心有好处——我们理应生活在这大地之上,天地人是配套的,生存是理所当然的。结束劳作的我们聚在满是萤火虫闪烁的草丛中央,在木头做的平台上围坐着喝酒、聊天,找到了失落了很久的人间景色。
4月底,颜萍姐带我们去参加南宁的都市农墟,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了南丹里湖,大家一起拜访了白裤瑶族的友明叔。这次经历再一次让我认识到了生态农业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意义。
友明叔所处的白裤瑶族村落,本身是一个神人共居的地方,神迹对于他们来说,是确切的、不容置疑的存在。这个村落曾有着非常完整自洽的文化体系,包括医疗、教育、饮食、农事、节日、服饰、家庭观念、组织系统等,生活在其中的白裤瑶族塑造了自己的品格,和天地万物一起长久地生存,形成了天地有情、人间有义的共同体。
●大家一起来到了友明叔的种子库,底下就是友明叔的“老种子试验田”。
和颜萍姐一样,友明叔早年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同样没有获得归属感,只觉得孤独,做些苦力也盼不到什么好的未来。就这样打了8年工,友明叔在2008年回到了家乡,却发现家乡变了很多。由于过度使用除草剂,田里寸草不生,土地已经板结。
不仅如此,村子里传统的民族文化也正在被瓦解。友明叔年轻时,一年只种一季粮食,除了农忙的时候很忙,只用工作两到三个月。其他月份做什么呢?娱乐,大家一起打猎,游玩,参与民俗文化的节日。“那为什么不一直过这样的生活呢?”我问。“因为大家想挣钱了啊。”友明叔感叹道。
“以前的时候,大家都愿意互相帮忙,彼此亲近,现在一说到要帮忙做什么,就都是提工钱了。年轻人大多去城里打工,抛弃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老人的话对他们来说再也没了说服力。”友明叔时常为村子里的人们逐渐失去了友爱互助的品格而感到失落。
难道在现代社会,要通过工作谋取生存,就必须意味着疏离甚至破坏祖祖辈辈传承的土地以及生活方式吗?带着这样的担忧,友明叔遂发心走上生态种植的自救之路。
●我们边围在一起吃肉喝酒,边听友明叔给我们讲述他对本民族的风俗文化、生态农业及现代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在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友明叔最先用杂交种来进行种植试验,计划是逐年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直到完全弃用,可是收成的结果却很惨淡。第二年公益组织请了个云南专家,改用他带来的老种子,仍然不行。友明叔感到老种子的选择要有讲究,所谓适地适种,就申请在广西本地找老种子,终于才取得了成功。
自此以后,友明叔认定要发展生态农业,就要保育这些和本土生态环境一起自然生发出来、可以留种的老种子。我们现在最常见、也最常用的杂交种,或者转基因种子,都不能留种。“如果农人只用这些市场上的种子,那他们就等于被剥夺了对一部分生产资料的掌控权。”认识到这一点,友明叔保育老种子的信念更坚定了。
他一有机会就寻找老种子,不管是自己村里还是国内其他地方,乃至于国外,他都尽可能地收集,以至于成立了自己的生态活性种子库。他在旱地、阳台、试验田、大田,分批分阶段地保育水稻种子,满笔记的学习记录和播种记录让人感慨这是一位真正的生态农业实验家。
●友明叔建立的种子库已经有了来自于国内外200多种老品种种子。
详细保育过程可以在参考文章《一位瑶族农民和他的45种水稻「链接」》。
老品种-新品种、老文化-新文化、老人-年轻人,这样的新旧事物的交替和竞争关系似乎是友明叔话里话外最常提到的。要推开新世界的门,就按新的方法做事,于是村子里面的人开始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激素,把农业融入了市场经济,也把村子里的文化和每个人的的身心交给了市场经济。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而是要不断地购买农化企业和科学“专家”提供的“灵方妙药”,直到这些“灵方妙药”使得土地板结,寸草不生。
老的生产方法和老的文化就这样被抛弃了,人们卷入了新的世界,却发现自己原来根本不是主人翁,而是没有根也扎不了根的茫然过客。再回头却发现旧世界的家园已也经被自己亲手毁坏了。就如同老种子的命运,当人们习惯使用从市场上购买的新种子后,老种子长期缺乏选种和育种,变得孱弱多病,和市场上的新种子比较完全没有了竞争优势。
在友明叔看来,农业的变化,只是新旧竞争图景里的一环,却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底线,因为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掌控权一旦丢失,就彻底没有了自主的能力。而如果土地的权力慢慢地把握住,那么其他的传统,也就是让自己的民族重新扎根的东西,仍然有复苏的可能性。只有这样,年轻人、未来的孩子们才有希望重新做回主人翁,而不只是世界的打工人,人间里被匆匆被消费掉的过客。
其实这种对于新的工作伦理、可以落地扎根的人文传统的期盼,是我们许许多多的青年所共有的。即使有的青年不知道自己有,但看看那些在小红书上对不合理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抱怨和批评,就知道他们心底里渴望改变现状的冲动了。
现在许多人提到乡村振兴会谈到生态农业,但我想如果单单从生态种植上来谈乡村振兴,那么“振兴”的活力还是有所欠缺的。但如果像颜萍姐那样,对百草园寄托着新的工作伦理的期盼,或者如同友明叔一般,将生态农业看作本民族文化自主权的保障,也就是从人民的希望,从人民对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的期盼上来理解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我想我们就真的可以认同“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说法了。
●夕阳西下,在结束一天的劳作后,颜萍姐的农场合伙人刘珩眺望着远方。崇尚自然、爱读道德经的他,渴望和颜萍姐一起将百草园培育为一个真正的食物森林。
生态农业实习计划
联禾计划“ 生态农业实习计划”项目于2021年由食通社发起,旨在为有意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人和成熟的生态农场提供支持,让年轻人通过实践掌握务农知识和技术,也能把资深农夫的经验总结、传承下去,同时也为农场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农村社区注入活力。
截至目前已完成三期招募,共计支持60余位伙伴进入全国十余家生态农场,展开3个月至1年不等的农场实习。
来源:食通社Food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