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老照片——扬州支边青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14:11 1

摘要:到北大荒的支边青年高潮出现在1959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动员各地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的指示,山东等地支援黑龙江省百万支边青年。现在一般人说起支边青年,基本是指1959年这批内地支援边疆的人员。而且这些支边青年和内地移民,大部分为

支边青年运动始于1954年,当时为了开发新疆等边疆地区,国家动员了大量青年前往支援。其中,山东、湖北、河南等地的青年占据了较大比例。

到北大荒的支边青年高潮出现在1959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动员各地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的指示,山东等地支援黑龙江省百万支边青年。现在一般人说起支边青年,基本是指1959年这批内地支援边疆的人员。而且这些支边青年和内地移民,大部分为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但鲜为人知的是,和十万转业官兵同步到虎林县的,有一支以城市学生为主的支边青年队伍,于1958年5月来到虎林,他们很少在官方记录中出现,这支有些神秘的支边青年队伍就是——扬州支边青年。

支边前,孟广芬(左三)和同学在扬州公园中

这批扬州支边青年,全部为扬州市各中学的在校学生和部分已经毕业的中学生。1958年4月12日,王震将军在密山火车站前宣布进军荒原的命令,激发了十万官兵的豪情壮志,也点燃了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开发北大荒的激情。丁春滋、孟广芬、仇斌、周以道、王天伦、程明仁、冯幕珍、陶承红、李泓、徐文霞、吉永禄等32名在校中学生,怀揣着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集体向王震将军写了封到艰苦的边疆参加北大荒开发的请愿信。经王震将军同意后,经劳动局审批,由扬州市政府和学校统一安排,组成了一支32人的支边队伍,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向北大荒进军的旅程。

1958年5月26日,杨州中学学生丁春滋,手拿市里为其32名支边青年购买的团体火车票,踏上了前往东北的旅途。该票编号KN000394,席别为硬席,车次为202次,始发站镇江,终到站密山。途经浦口、天津、沈阳、哈尔滨、牡丹江、林口,全程2800多公里。计费人数32人,团体票价按8折计算,共计908.16元。

1958然后,扬州支边青年镇江至密山火车票

市里送行的干部在车站和同学们别过,从支边青年队伍里选了丁春滋和仇斌为领队,全权负责扬州支边青年到密山的一路管理,确保全员安全抵达。

丁春滋被委任为领队,心里着实有些自豪,但他仍然是中学生。面对这么重责任,面对那么的琐事,心里也是很紧张的。他将车票妥善地保存在贴胸的衣袋里,每到一处换乘站,安排仇斌去集合队伍,他赶紧去铁路值班室了解乘坐下趟火车的班次与时间,并请站内的员工给予帮助。良好的沟协调能力,团队一路得到了各方的照顾。有时候车时间较长,大家出站去逛街再进站时,由于和车站提前进行了良好沟通,大家可以从便捷的通道进站,省去了排队检票之苦。由于没有直达列车,历经一个星期的颠簸才到达密山。

当时的密山和虎林还没有通火车,支边青年下车后到了接待站。在接待所的安排下,乘汽车来到了乌苏里江边的八五一农场(虎头)。

八五一农场成立于扬州支边青年到达的1958年6月,农场主体人员为驻扎在四川南充的预备五师和预备三师。预五师和预三师一个团到虎头,和师部一起建立了总场。

1958年11月,预五师十七团职工代表大会在虎头851农场举行,会后代表合影。

其他各团,每团建立一个分场,共建了六个分场。各营为生产队,有二十几个生产连队。农场形成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制农场。总场直属单位还有基建大队、农机修配厂、汔车队、粮油加工厂、商店、饭店、招待所、学校、医院、渔场等。

农场党委书记王保志(原师政治部副主任)、场长张桂生(原师副师长)。农场除总场虎头、四分场独木河有少数当地老百姓、一分场所在大王家有原八五九农场撤到饶河县后留下的部分房子和耕地外,其余的二、三、五、六分场驻地,都是一片荒山,没有百姓居住。

60年代初八五一农场五分场破旧住房

支边青年几呼和部队同步到达虎头,按照预先划定的场界、队界,和转业官兵一起进入驻地。扬州支边青年全部分到了各个分场,从事农工工作。到农场的第一件事就是盖住房,解决生存问题。盖房原材料就地取材,利用当地野草大叶樟、小叶樟做建造房子的材料,把野草加工成建筑材料,割草苫房顶,周围的墙用野草掺上泥巴编成。这种房有个东北地方特色的名字:拉合辫房。还有在地下挖个深坑盖成房子,这种房屋也有个形象的名字:地窨子。

转业官兵盖泥草房

房子盖好后,拖拉机等农机具也运到了,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就开始了开荒种地。第一年以开荒为主,也种了些大豆、荞麦、各类蔬菜,还种了少量玉米。由于播种较晚,收成不算好。1959年,由于准备充分,管理到位,天又作美,八五一农场取得一个丰收年,收获了不少粮食。但在全国“大跃进”的影响下,军垦开发也走上了铺大摊子、搞“大建设”的大跃进式发展之路。农业开发战线拉得很长,开了荒种不上,种上的收不上。工业上也开始建立了一些小高炉炼钢铁,盲目上马建了木材加工厂、水泥厂、鱼罐头厂等。

60年代初八五一农场江边生产队旧房

在工农业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奉王震命令,八五一农场还不断地被抽调人员去援外,不但造成了劳动力减少,也对现有人员的稳定起到了消极的作用。第一批,由王保志率领100多名排以上干部去齐齐哈尔市支援工业。这次,将八五一农场的干部带走近三分之一。1959 年末,农场调出 400 多人到海南岛建设农场。1959 年下半年,农场调出 300 多人到青海省建设农场。1960年6月,又有 800 人到内蒙古满洲里建立农场,还有一部分人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师。王保志走后,张桂生留场任党委书记,又调一分场张国芳到总场任党委副书记。

由于农场干部外调很多,很多岗位出现了空缺。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很多扬州支边青年被抽调到非农业岗位。

孟广芬(后排右一)和八五一农场二分场机务农工在地头合影

作为扬州支边青年领队的丁春滋,是这支队伍中年龄较大的一位,因其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到生产队后就得到了组织重视,先被提拨为生产队统计员、文书、助理员,后调虎头中小学任教师。据丁春滋自己讲,自己进虎头中小学还有一个和政治有关的故事。虎头中小学是当时场县合一典型学校,中学农场编制,小学地方编。学校一个名称,却是两家隶属关系不相同的单位。中学八名教师,和右派沾边的有六人。这些老师大都有部队速成中学的文化教员,有解放初期参军的学生,有国军起义部队的留用人员。为纯化队伍,丁春滋被掺沙子安排进中学任老师。1982年,丁春滋调入虎林县教师进修学校,后任教师进修学校任副校长。九十年代初,作为高级讲师的丁春滋调回扬州,在市第六中学、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任职。

1964年,虎饶招待所(后改名完达山林管局招待所)服务员欢送支边青年送小崔(二排中)回山东合影。后排左一孟广芬,二排右一小尹,右二小刘。以上除孟广芬为扬州支边青年,其他人员均为山东支边青年。

孟广芬,女,1941年出生,1958年5月从扬州支边来到虎林县,分配到851农场二分场二队。后先后任二分场总机话务员、二分场小学校教师,1960年任二分场妇联主任,1961年底任851农场文化馆图书管理员,1962年5月调到农垦局所在地虎林,在虎饶县招待所任服务员。80年代任牡丹江林业工程公司管辖的商服企业完达山汇宾楼经理,后任虎林铸造厂厂办商服企业林达饭店经理,是虎林当地有名的商业知名女强人。

孟广芬(六十年代)

由于851农场很多人在农场撤销后,进入了完达山林管局的森工系统,很多人后来都在林管局系统工作到退休。孟广芬如此,吉永禄、冯慕珍、李泓、王天伦等都是如此。吉永禄先当农工,后因表现优异,被提拔到领导岗位,最后任迎春林业局皖峰林场党委副书记。冯慕珍,先任851农场农工,后入农场粮店,最后到东方红林业局。李泓,851农场二分场一队农工,后调入农场文工团任舞蹈演员,最后到东方红林业局。王天伦,农工,后为农场白灰厂职工,最后进入东方红林业局。

还有一部分支边青年,由农垦进入地方各单位。周以道,1937年出生,是此次扬州支边青年中年龄较大的一位。他最初为农场农工,后调入粮管所。程明仁,先后在农场当农工,后进入851农场医院任会计,最后调入虎林县医院任高级会计师。徐文霞,851农场农工,不久调入农场医院任护士,后回扬州;陶承红、刘芬生,两人为支边青年中最小的两人,同为851农场农工,农场送去学习机械,两人共同进入农垦局机械厂。

九十年代扬州支边青年在虎头留影。自左一至右:王天伦,丁春滋,冯幕珍,孟广芬,陶承红,程明仁,周以道。

支边青年在共和国“向荒原进军”的呼唤声中,离开家乡,辞别亲人,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北大荒,他们把人生最辉煌、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北大荒,在北大荒的开发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支边青年又似乎在开发北大荒的群体中有些尴尬,由于整体比转业官兵和后期的知识青年数量少而分散,支边青年群体以山东、四川、湖南农村村民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其身份是主流的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的一个补充。在具体政策上和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安置方式上不尽相同,具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说来,他们是按照国家移民计划和有关政策对待的,发给一次性安置费,不能拥有转业官兵的干部身份,不享受知青的招工、招生、返城等政策。在职位晋升或非农业岗位获得上,处于较弱势的地位,很多人一直在基层从事农业、林业工作。

左至右:孟广芬,李泓,徐文霞。

杨州支边青年,是少数支边青年队伍中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的一支队伍。其人员素质和文化素养,和后期的城市知识青年没有什么差别,但所享受的待遇却明显差距很大。他们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非常困难的时期,义无反顾地放弃大城市优越条件,克服艰难恶劣环境,以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宽广的胸怀和坚毅的品格,将青春奉献社会、报效祖国,为边疆工农业生产,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颂歌。历史将永远铭记,在北大荒的光辉史册上,曾经有这样一批奋勇向前的开拓者,引以为豪的北大荒人!

照片、素材提供孟广芬

来源:西岗老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