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MDR-EX800ST 动圈入耳式耳机 - TDS 无心快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5 23:55 1

摘要:这是索尼 SONY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五十七个产品。很早以前我们就在索尼连载系列中简短介绍过它,现在我们会对于它进行更完善的、符合当下内容标准的评价重置。

SONY MDR-EX800ST Dynamic IEM - TDS GLIMPSE

ソニー MDR-EX800ST ダイナミックイヤホン - TDS グリンプス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与内容说明 V202502 进行,可以在主流搜索引擎直接搜索。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SONY MDR-EX800ST: IV (Recommend)

这是索尼 SONY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五十七个产品。很早以前我们就在索尼连载系列中简短介绍过它,现在我们会对于它进行更完善的、符合当下内容标准的评价重置。

作为目前索尼现售唯一一条非入门级别的纯动圈有线入耳耳塞,EX800ST 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长了…… 作为 EX1000 时代的侧置动圈三兄弟之一,EX800ST 的生命周期要比旗舰 EX1000 和小弟 EX600(这也是我的入烧耳塞)长不少,一直到今天在索尼专业系统的网站上,MDR-EX800ST 仍然在列,产品周期跨越了超过十二年。它还有一个叫做 MDR-7550 的马甲在身,跟 Z1000 / 7520 的做法不同,MDR-7550 和 MDR-EX800ST 整个产品周期的声音变化基本上没有明显感知,两型号之间的差异也基本上可以忽略。可以这么说,EX800ST 的定位非常有意思,且到现在索尼或许也没有想好该怎样给它找一个类似定位的迭代产品出来。

EX800ST 的包装要比同时代 EX 系列的包装简单很多,有着索尼专业系列产品的特征,一个牛皮硬纸盒,配件就是哥套,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收纳盒也不像 EX1000 的那样豪华。基本的配件也只有三对哥套。

外观上,MDR-EX600 / 800 / 1000 这三个型号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绕耳式、侧置大动圈为结构核心来进行外观设计。简单来说,这类侧置大动圈是将传统朝向耳道口的振膜调至朝前,因此与传统的动圈耳塞相比,它的前腔反射结构重要程度可能会更高。EX1000 是镁合金腔体,而 EX800ST 就用回了塑料,表面光面处理,看上去黑漆的均匀程度足够高,长时间使用似乎也不会像一些人的 EXK 那样容易掉漆。如图左侧是 EX800,右侧是 EX1000。

佩戴的舒适度嘛…… 它要比 EX1000 稍微轻那么一点点,加上塑料给人带来的感觉,佩戴时比较轻量化的。但毕竟它还是那套“U 盘插耳朵”的逻辑,很难说多么舒服。而且这类耳塞只有耳挂以及耳套的接触,佩戴稳定性并不算很好,只是重心比 EX1000 更靠前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尽管目标是舞台人声返听,但实际上用 EX800ST 表演的真的很少。总的来说,没什么贴合度,也没有类定制的牢固程度,在正常走路时能保持稳定已经不错了。

导管口有专门的阻尼,是一种类似于橡胶圈和滤网结合的东西,跟 EX1000 的海绵还不同。被动隔音是要比 EX1000 稍好的,腔体开放程度也不会那么高,也没有气压平衡问题。

原线很细,作为长期用 EXK 线材搭配 EX800 的用户来说,早就对于那条原线记忆不深了,只是确定柔软程度很高。EX800 原线声音上的特点也不是很突出,算是一条中规中矩的配线。依然是金属丝可调节耳挂,可换线结构是同系列一致的,其实这个带锁定插头在牢固程度上比大多数 MMCX 要好,只是螺纹的设计在实际制造时的公差方面有点不好把控。当年经常有同系列三条耳机互换线材或者后来给它们定制第三方线材时,插针安装不顺手的情况。我自己用过的一条二手 EX800 和 EX1000 也曾经出现过螺旋锁定结构的轻微开裂,后期 EX1000 似乎这个问题很少了。

EX600、EX800、EX1000 这一代的中高端索尼动圈入耳耳机都是采用了侧置 16mm 动圈的配置,但只有 EX1000 强调了高频宽的 LCP 液晶聚合物振膜,EX800ST 没有那么多振膜上的花活儿。

阻抗 16Ω,灵敏度 108dB/mW。有趣的是,它的最大输入功率比 EX1000 要多,可以达到 500mW,也证明了它在设计的时候其实考虑到了直插调音台、各种声卡的可能,降低了过推的风险。

声音评价,我们基于 RK-EX1000 的搭配来进行,长久以来都有着 EX800ST 搭配 EXK 线材的提升巨大这种说法。在过去几年玩过了四条 EX800ST 中,我个人也常常搭配 EXK 的长线来聆听。耳套上的搭配,我们还是基于默认的哥套来看。由于不是原线,所以本篇不是 TDS REVIEW 而是无心快语。已经满足所需驱动功率。

EX800ST 的低频听上去量感适中,有一定的厚度但算不上多么饱满。弹性中规中矩,下潜能力跟 EX1000 比显然是差着不少,但是在当时的千元价位显然算不错的水准。收放速度不算快,保留的残响则不算多。氛围烘托有轻度的晕染感,浓郁感不会过多。EX800ST 的低频听上去比 EX650AP 等后来者明显要有所收敛,不会有那种饱满、能量感丰沛的感觉,也不像 EX1000 那样快速、有层次,EX800ST 的低频反倒有一点像一些 Fitear 耳塞。自然度听上去比较高,这种比较舒张、不算精致但是并不算很糊的低频在舞台返听时还真的有一定的加持,背景噪音大声压环境中,频段掩蔽会让它听上去依然有一定的低频的存在感。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不会有明显的前倾感。

中频,人声有一定的厚度,距离相对近一点但是不会过于贴脸,口型大小比标准状态要小一点,精致程度不算很高。重视质感表现多于线条刻画。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上,在原线的状态下会更偏向于男声,EX1000 线材的搭配下会稍微平衡一点,总体上适合的是比较扎实、不过分偏尖细的声线类型。在聆听一些尖细、偏亮的人声时,EX800ST 会听上去有一定的加粗感,很符合当时很多人对于动圈耳塞人声风格的刻板印象——也难怪相对更加完整表现人声特性的 EX1000 在那个时代反而会被当作“动铁声的动圈”或者“器乐塞”。颗粒感有所打磨,听上去顺滑度还是不错的。音色的渲染不算多,中性前端下听上去是一种比较冷静、音染不会强烈的状态,但是由于线条的弱化,在一些暖声前端下,会听上去稍微偏暖一点,并非音染导致。喉音的位置基本准确,气声的比例不高,不像 EX1000 那样听上去有齿音的突出,EX800ST 齿音就少多了。某种程度上来说,仅论声音风格,这的确是当时一众动圈耳塞里比较符合舞台人声返听(而非录音监听、挑错或者审听)需求的一个了…… 人声的通透程度从现在的角度来说显然不太够,但在当时算是还可以的。

乐器方面,普遍也是质感优先于线条的。弦乐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的厚度不算很高,拉拨弦细节听上去量不算很少,但是不够突出。大提琴的形体感也相对弱化一点。铜管乐器的气势感表现中规中矩,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着比较合适的亮度。木管乐器的自然度表现不错,空气感不算很充足。乐器的泛音充沛程度不算高。打击乐器中,Kick 的存在感适中,Snare 收得不算快,镲片类的亮度不会很高,刺激度也比 EX1000 低不少。

高频的亮度适中略偏暗一点,仅有个别峰的突出。尤其是默认哥套的情况下,高频的能量并不会很密集,只是中高频过渡区域的一点加亮让它听上去不是一个单纯偏中下盘的塞子而已。极高频的延伸能力中规中矩,在当时来说已经属于极高频信息量比较多的动圈耳塞了——当然跟 EX1000 的高频延伸能力没法比。滚降稍早稍快。

声场的规模不像 EX1000 那样横向被拉开,倒是显得相对规矩,横纵向也都没有明显的拥挤感,声音的“高度感”略有压缩。EX800ST 呈现出的空间是一个更加保守的、比较平面化的适中声场,边界清晰度不算高。结像听上去都比较圆润,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尚可,在当下显然跟很多五百元内的塞子比起来分离度都会差一些,在发布的年代来看,要比类似价位的 IE7、IE80、CKR9 之类要分离度更好一点,整体感也没有缺乏。解析能力也是符合当时所处价位的,现在信息量也就是新产品中 300 多元的水平,好在“解析感”没有溢出,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刺激感。动态表现还可以,瞬态不算突出。

所以你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传统的动圈爱好者更加喜欢 EX800ST 而非 EX1000 了吧。在它所处的时代,它的信息量是完全够用的,而且更加具备一些“动圈的特点”。它对于驱动力没有那么高的要求,确实仍然有大振膜动圈的频响优势。它在中低频的一些特性还真的比较符合当时大家对于舞台返听的需求,仔细想想现在 Superior EX 的方向,它确实有点 EX800 的影子。

但为什么我还是选择要把它出手呢?EX1000 的爱好者毕竟还是对于 EX1000 的高解析、横向大声场念念不忘,留下一条侧置索尼动圈,那我的唯一选择真的只有 EX1000,而不是这个不太极致的 EX800ST。

来源:小林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