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大马玲教授:从教40年一生“逐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3 01:19 3

摘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的重要资源,是气候的天然调节器,也是很多陆地生物栖息的家园。虽然森林功能强大,但是它也会生病,也需要“医生”的呵护。森林保护学就是关于森林病虫害及其有害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学科,肩负着保护森林的重要任务。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学教授马玲已经从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重要资源,是气候的天然调节器,也是很多陆地生物栖息的家园。虽然森林功能强大,但是它也会生病,也需要“医生”的呵护。森林保护学就是关于森林病虫害及其有害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学科,肩负着保护森林的重要任务。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学教授马玲已经从事森林保护学的教学四十年,从青丝到华发,她的世界,围绕着两件大事:守护那片浩瀚的绿,培育那群逐绿的苗。近日,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在国内林业系统率先开始从植物中提取农药

一颗肉眼难以察觉的虫卵,悄然附着在一棵参天大树的树皮缝隙里。谁也不会想到,这微小的生命迹象,竟是一场生态灾难的起点。它孵化、繁衍,从内部悄然蛀空树木的筋骨,直到昔日郁郁葱葱的森林王者轰然倒下。这种无声的毁灭,在马玲眼中,就是一场“不冒烟的火灾”。松材线虫,被称为“松树癌症”,传播快、致死率高,是我国重大外来入侵物种。

“虽然肉眼难辨却毁灭力极强,我们得尽早解析它的传播路径,研究早期诊断技术,争取阻断松材线虫往北发展。”马玲带领团队开始潜心研究攻关。在传统化学防治面临环境压力的背景下,她在国内林业系统率先开始从植物中提取农药。“植物源农药,不仅可以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而且可以开辟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新路径。”马玲说。

为此,她和学生们在实验室里,终日与瓶瓶罐罐为伴,苦参、蛇床子、百部等成千上万种植物成为他们的原料,但是要想从这些植物中筛选、萃取、分离、提纯活性成分却又并非那样容易。无数次的失败与反复,只为找到那把开启绿色防控之门的钥匙。最终,攻克了苦参碱、蛇床子素等植物源活性物质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分子机理,为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首次提出采用昆虫数据作为评估湿地生态质量的重要标尺

马玲的科研版图并未止此。面对湿地生态健康状况评估的难题,一个更富想象力的方向在她心中萌发——湿地昆虫生态学。“昆虫是湿地生态系统最灵敏的‘指示针’。”

马玲带领学生踏遍扎龙、三江、太湖等著名湿地,跋涉于沼泽草甸,俯身于芦苇荡中,像侦探一样捕捉昆虫的踪迹,记录它们的种类、数量、群落结构。风吹日晒、蚊虫叮咬是常态,泥泞跋涉更是家常便饭。这份常人眼中的艰辛,在她看来却是解读湿地健康的密码。她也会把艰苦的野外调查,变成生动的自然课堂。在夜里诱虫时,她会给同学们讲解“七八个星天外”;白天山路泥泞,她也会吟诵“路转溪头见”,给枯燥的科研实验带上了一丝惬意的美好。她首次提出采用昆虫数据作为评估湿地生态质量的重要标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为守护“地球之肾”提供了独特的“虫”视角和科学支撑。

她不是严师是引师

“森林的未来不仅在树木,更在树人。”马玲说。在新生第一堂课上,她必定拨出宝贵时间,不是急于灌输知识点,而是将国际国内森保学科的前沿动态、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及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条分缕析地呈现给年轻学子。学生王慧已经毕业13年,但她至今依旧清晰记得博士二年级那个让她几近崩溃的傍晚。实验数据出错,论文刊发受阻,信心跌入谷底,放弃的念头在脑中盘旋。马玲没有在办公室里进行刻板说教,而是在晚饭后,像朋友一样拉着她,沿着校园的林荫道散步。聊起她自己读博时的“至暗时刻”。女儿生病,她守在病床前数日不眠不休,疲惫中拷贝错了论文文档,最终导致延期毕业一年。“这些委屈,自己扛过来就好。”这份“低调”的陪伴与分享,让王慧重拾信心,最终在马玲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学业。

在马玲的用心引导和全方位支持下,研究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看着学生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朋友圈分享事业进步和家庭幸福,她总会由衷欣慰。

图片由东北林业大学提供

40年光阴流转,青丝染霜。马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尤其是率先开展了植物源农药在林业森林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创了湿地昆虫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利用昆虫的多样性开展湿地生态评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龙头新闻·生活报 实习生:吕婷婷 陈越;通讯员:勾婉婷;记者:吕晓艳

来源:新街派 生活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