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座黄帝陵,半部中国史。在陕西桥山之巅,中华民族世代祭祀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寝静静矗立,见证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一座黄帝陵,半部中国史。在陕西桥山之巅,中华民族世代祭祀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寝静静矗立,见证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每年清明时节,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汇聚于此,举行庄严隆重的公祭典礼。击鼓鸣钟、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这一系列仪式,不仅是对先祖的追思,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黄帝陵并非简单的陵墓,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这是关于黄帝陵最早、最权威的记载。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率领十八万大军北巡朔方,凯旋时祭黄帝于桥山,开启了历代帝王祭祀黄帝的先河。
几千年来,黄帝陵祭祀形成的文化积淀内涵不断丰富。它承载着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密码,见证了中华民族符号体系的形成过程,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创新基因。
中华神话与西方神话有着根本性差异。在中国远古神话中,神总是造福人类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这些远古大神都是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
精卫填海图
这与西方神话形成鲜明对比。在希腊神话中,人类的一切都是神赐予的,神控制人类并要求服从。如果人类不受控制,就会降下惩罚。
中国神话更尚德,体现的是“你保护我,我歌颂你”的朴素价值观;而西方神话则尚武,信奉“谁厉害听谁的”的力量逻辑。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不同区域依托不同的环境资源,创造出多样态文化,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
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04 文明连续性的深层原因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并非偶然。这一奇迹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原因。
刚健有为的人生观是中华文明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汤盘之铭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都强调奋发有为、自我更新的人生态度。
包容开放的文化观使中华文明能不断吸纳异质文明的新鲜血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诠释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气度。
理性务实的发展观让中华文明能够与时俱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代表了中国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支撑文明历久弥新。
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兼容革新能力,逐步发展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
这些特性呈现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激励中华民族代代自强不息,世世厚德载物。
中西方神话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西方神话最明显的特点是创世神有很强的系统性,各神在主神宙斯的领导下各司其政。
相比之下,中国的创世神是零落分散、不成体系的。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而中国神话尽管神多,却缺少完整的神系和完美的故事。
在神性方面,希腊诸神除了少数几个之外大多数更具人性,有喜怒哀乐,甚至相互嫉妒。而中国的神往往庄严、伟大、完美,充满创造力而又至高无上。
07 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展现神话是培育民族文化的基因。现代西方文明来源于古希腊文明,希腊神话充满了一种乐天的戏曲化气氛。
而古老的华夏民族创作的中国神话却是在一种沉重庄严的气氛中,传播着华夏民族的“中庸性格”。这种性格演变为中国民族文化中崇德求贤的倾向,充满着一种内向的忧患意识和理性的反省思考。
在中国很多经史典籍中,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世俗情欲,道德水准极高。
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对外独立、对内解放中迎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政治力量应时代需求而生并迅速壮大,逐步成为有力组织、动员全域、全社会力量的凝聚核心。人民成为最广泛、最受珍爱的身份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增强了各领域的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以及多维度、多领域的共同性不断增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活水源泉,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注入了持久发展的动力。
10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中国实现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植根于中国独特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了显著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黄帝陵祭祀现场的《黄帝颂》悠然回荡,
“天地玄黄,东方曙光。文明始祖,中华炎黄。……”人们手持鲜花,缓缓走向轩辕殿。
这座陵墓不仅埋葬着一位祖先,更埋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从女娲补天到嫦娥探月,从精卫填海到蛟龙入海,中华民族用同样的勇气面对不同的挑战。
文明坐标,互生互鉴,史实说话
中华文明以其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历史文献和考古研究成果编写,旨在探讨中华文明特征,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