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发展。选种是小麦种植的首要环节,更是决定后续生长态势、抗逆能力与最终收益的关键。实践中,遵循“因天选、因地选、因灾选、因病选、因质选”的“六字诀”,是实现科学选种、为小麦丰产丰收保驾护航的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发展。选种是小麦种植的首要环节,更是决定后续生长态势、抗逆能力与最终收益的关键。实践中,遵循“因天选、因地选、因灾选、因病选、因质选”的“六字诀”,是实现科学选种、为小麦丰产丰收保驾护航的核心路径。
一、因天选:顺天时定品种
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生长的基础性因素,“因天选”即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特征匹配适宜品种。需重点关注当地的积温、无霜期、降水分布与光照时长:在积温较低、无霜期短的北方冬麦区,应选择耐寒性强、早熟或中早熟品种,避免低温冻害与生长周期不足;在降水充沛、湿度较大的南方麦区,需优先考虑耐湿、抗倒伏的品种,降低阴雨天气引发的生长风险;而在光照不足的丘陵山区,则要挑选对光照敏感度低、光合效率高的品种,确保小麦正常抽穗灌浆。
二、因地选:应地利择良种
土壤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小麦根系发育与养分吸收,“因地选”需结合土壤肥力、质地与酸碱度科学择种。对于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平原地块,可选择高产潜力大、耐肥性好的品种,充分发挥土壤肥力优势;在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的岗地或沙地,应优先选用耐旱、耐贫瘠、根系发达的品种,提升小麦在恶劣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针对盐碱化土壤,需挑选耐盐碱品种,通过品种特性减轻盐碱对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
三、因灾选:抗灾害保生长
小麦生长周期长,易遭遇干旱、洪涝、倒伏、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因灾选”是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在常年干旱的地区,选择根系深、叶片蒸腾量小的耐旱品种,减少干旱对小麦灌浆的影响;在雨季降水集中、易发生内涝的区域,优先选用耐涝性强、根系抗腐能力好的品种,避免涝害导致的烂根死苗;对于风力较大、易发生倒伏的地块,需挑选茎秆粗壮、基部节间短、抗倒伏能力突出的品种,防止倒伏造成的产量锐减。
四、因病选:防病害减损失
小麦病害(如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是制约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因病选”需根据当地主要病害类型选择抗病品种。在赤霉病高发的长江中下游麦区,应选用抗赤霉病能力强的品种,降低病害对麦粒品质的影响;在锈病常发的北方麦区,优先选择对条锈病、叶锈病抗性突出的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量与病害防治成本;对于白粉病易流行的高湿地区,需挑选叶片蜡质层厚、白粉病抗性强的品种,保障小麦叶片正常光合作用。
五、因质选:依需求定方向
随着市场对小麦品质需求的多元化,“因质选”需结合种植目的与市场需求确定品种类型。若以生产优质强筋小麦供应面粉加工企业,应选择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值高、面团稳定时间长的强筋品种;若面向普通口粮市场,可选用中筋品种,兼顾产量与蒸煮品质;若用于饲料加工或工业用途,则可考虑淀粉含量高、蛋白含量适中的品种。同时,还需关注麦粒的饱满度、容重等外观品质,满足市场对小麦商品性的基本要求。
综上,小麦选种的“六字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种植者需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灾害与病害发生规律,以及市场品质需求,综合运用“六字诀”遴选适宜品种,方能为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全周期生长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实现产量与效益的双重提升。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