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只是打算稍微讲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只是到了课堂上,一下子没刹住车——我常常讲着课文,讲到激情处便开始天马行空起来了,学生听得两眼放光,我快乐得欲罢不能,这样的课堂太值得享受。
原本只是打算稍微讲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只是到了课堂上,一下子没刹住车——我常常讲着课文,讲到激情处便开始天马行空起来了,学生听得两眼放光,我快乐得欲罢不能,这样的课堂太值得享受。
22岁的刘禹锡考中了进士,比他小一岁的死党柳宗元同样也在其中。千万不要小瞧进士,每年全国只录取二三十个,相当于现在的985直博。所以白居易在27岁上岸后很自得地夸自己是“十七人中最少年”,这脸皮可真够厚的!
几年后,两人又进了国家的御史台,成了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部分职能,既有实权又有前途。如果人生一直这样平稳且顺利地向前的话,那他们最后至少有一位能成为宰相,可是人生往往多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异常严重,顺宗即位后,开始准备改革。我们都知道改革是要流血牺牲的,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还有我们说的庆历新政,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正是因为新政推行的困难重重,才更需要这些真的勇士啊!
于是顺宗开始任用革新集团王叔文、王伾等人,当然,刘禹锡和柳宗元这样的年轻骨干也在其中。
“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所以顺宗一点也不顺了。后来顺宗中风,几个月后被迫禅位,次年就死了,再后来,宪宗即位。这场持续了不到140天的“永贞革新”就此匆匆结束。
是不是闻到了一股满满阴谋的味道?
而那些参与改革的政治官员,死的死,贬的贬——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莫名其妙的被死,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柳宗元被贬永州(今湖南),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宪宗为了显示自己的“仁德”,还特意加上了一条“纵逢恩赦,不得量移”。意思就是就算朝廷大赦天下,也轮不到你们这些人。
这一贬就是10年,好狠的男人!
而《秋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自宋玉以来,中国人的情感里多了一种“悲秋”的情结,好像只要涉及到“秋天”这个词,那就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怎么也得哭,哭就对了。
但是刘禹锡却说:“不!谁说秋天就该哭哭啼啼的,我却要说秋天比任何季节都要好,都要秋高气爽。所以要笑!”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后来,宪宗将两人召回,刘禹锡当即跑去了长安城南的玄都观去看花。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意不深,却深藏语言技巧,甚至可以说骂人不带脏字,用现代白话文翻译就是:你们一个个的嘚瑟啥,还赏花弄景,在我面前显摆,要不是我老刘离开朝堂,哪有你们现在的机会,指不定搁哪喝西北风呢!
嘴瘾是过了,于是呢,刘禹锡又被贬了。
这次被贬播州(今贵州),那时的播州可是未开化之地,说白了就是文明之外的地方。而死党柳宗元,则去了柳州(今广西)。柳宗元念及刘禹锡的母亲年事已高,怕他到时候奔丧都来不及,所以上书朝廷,请求将自己的柳州与刘禹锡的播州互换。
这是怎样的兄弟友情啊,自己过的尚且如此,还想着朋友,人生中能有这样一知己,足矣!
后来朝廷改判刘禹锡到连州(今广东),两人一起上路,走到衡阳互赠诗句后才依依不舍地一个往南,一个向东南而去。只是他们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阴阳相隔。
柳州期间,柳宗元先后经历丧母、丧女、姐姐去世,写下了这首千万孤独的《江雪》和凄凉悲怆的《小石潭记》。
再后来,两人再次被召回,途中,刘禹锡的母亲去世,又惊闻好友柳宗元去世,刘禹锡哭到窒息。按照柳宗元的遗愿,刘禹锡将柳宗元唯一的儿子柳周六抚养成人,又花了5年时间整理好柳宗元的书稿,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河东先生集》。
那几年里,刘禹锡一直被调来调去,从连州又被调到夔州(今重庆)、和州(今安徽),在此期间,写下了《望洞庭》《乌衣巷》《陋室铭》等,这些我们之前都讲过了。
公元826年,55岁的刘禹锡终于结束了被贬的生涯,在扬州,他遇到了白居易。此时的白居易也因病卸任苏州刺史。两位胡子花白的老人意外相遇,在酒席上紧紧相拥。白居易有感于刘禹锡的坎坷遭遇,于是写下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以一首坚定乐观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答。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又去了一趟玄都观,绕了几圈也没发现一棵桃树。他心里头那个感慨啊,于是又写了一首诗——《再游玄都观》。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不出意外,64岁的刘禹锡被调到了洛阳,给了一个分管文化的闲差。那里,晚年的白居易也在洛阳,两人都有病啊。
公元842年,刘禹锡病逝于洛阳,享年71岁。
课文讲完了,纵观刘禹锡的一生,我们不得不唏嘘良久,他的死党柳宗元,因为悲观,只活了47岁。反观刘禹锡,多次被贬,命运坎坷,却始终不被打倒。他用他的诗篇和豪情,去表达对生命的达观和不屈。
每个人都会遇到人生中的低谷,也会为未来的不确定而感到焦虑不安,这时候你就多想想刘禹锡吧,晚年的刘禹锡还说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正青春,不更应该是年轻的、热烈的、豪迈的吗?
我们今天仍在学诗,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就是像让你们明白,总有一些诗词,能跨越千年的时光,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激励我们重新振作,勇敢前行。
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究使我们更加强大。
当然啊,该背的还得背,尤其是那些名句,明天课代表组织默写,不要在这上面丢分!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