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比邢台城厚,周长比广府古城长—谈邢台的鄗城(古高邑)遗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04:00 1

摘要:根据前几年(约201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关于鄗城(柏乡的高邑古城)考古的结果,位于邢台的鄗城遗址的范围,已经基本勘探清楚,东西、南北各一千六百米,总面积二百五十六万平方米。城墙宽二十五米,最宽者四十二米。城三面有城门,城内有四条道路,目前发现有四十二处文物点

根据前几年(约201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关于鄗城(柏乡的高邑古城)考古的结果,位于邢台的鄗城遗址的范围,已经基本勘探清楚,东西、南北各一千六百米,总面积二百五十六万平方米。城墙宽二十五米,最宽者四十二米。城三面有城门,城内有四条道路,目前发现有四十二处文物点,列为邢台市文物保护单位。鄗城遗址曾出土古铜箭簇,虽然鄗城古城墙在逐年颓残消磨,但破碎的汉砖、陶器、布纹瓦等触目可见。城内春秋战国、两汉、唐宋文化层多处存在。在鄗城遗址周围,东小京村出土的有铭文的战国象牙干支筹。鄗城遗址是一处春秋以来的古城是客观可信的。

根据河北省考古勘探鄗城遗址城墙宽二十五米算,约厚7丈多,同比明清邢台古城墙厚六丈,明清广府古城城墙厚二丈四(24米),明清邯郸古城城墙厚二丈,七丈多宽的柏乡高邑古城(鄗城)城墙比之都要宽。

根据河北省鄗城遗址考古勘探结果,鄗城(柏乡的高邑古城)东西、南北各一千六百米计算,城墙周长为十二点八里,与明代隆庆《赵州志》所言的“遗址尚存周围约十余里”相吻合。这个长度是明清邯郸古城城墙长度(6里)的二倍,是明清广平府古城城墙长度(8里)的1.5倍。略短于邢台古城城墙长度(城墙长度20余里,其中府城长13里+),考虑到这是一座北朝之前的城池,距今1500年以上,这的确是一个很可观的规模。

光武帝刘秀所登基的千秋亭遗址位置的范围,目前也已经考古勘探清楚,在邢台市柏乡县龙华乡十五里铺村西,南北四百六十米,东西四百八十米,坛宽一百二十米,坛体分三层。在千秋亭遗址曾出土的带有“鄗”字的陶碗和带有“千万”铭文的瓦当残片等。千秋亭遗址周围,还有汉光武帝庙,出土有汉代石人等。千秋亭遗址有即位坛也是可信的。

隆庆《赵州志》卷一《地理·古迹》载:“古鄗城,在柏乡县治正北二十余里。本春秋晋鄗邑,汉光武即位于鄗南即此,因改县为高邑,为冀州刺史治所。后北齐移县治于房子城东北界,此城遂废。今遗址尚存周围约十余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书店,1981年,第17页)。

从春秋到清朝,对于鄗城来说,起初为晋国鄗邑,后为赵国鄗邑,又为中山国鄗邑,再为赵国鄗邑,秦西汉为鄗县治所,几经变化。新莽灭亡后,刘秀奉命镇慰河北,几经征战,发展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修筑即位坛场,隆重地告天即位,这里成为东汉的起点,汉光武帝刘秀更名为高邑县,并将柏乡侯国地域并入高邑县,鄗城为高邑县治所(今柏乡县固城店),设为冀州刺史治所,成为了冀州的政治中心。

556-596年(北齐天宝七年至隋开皇十六年),高邑县与房子县合并为新高邑县,新高邑县范围包括今临城、赞皇、高邑、柏乡,治所设于房子县界(今高邑城),这三十年间,鄗城、千秋亭遗址属于新高邑县(县域涵盖今柏乡、临城、高邑、赞皇)。至隋代新高邑县又分设柏乡县、房子(临城)、赞皇、高邑,其中原东汉高邑县大部分地域(包括东汉高邑县所辖的鄗城、千秋亭、柏乡侯国地)均属于柏乡县。

从唐宋到明清,虽有柏乡县行政建制变革、区划合并分立,但作为东汉高邑县三大地标的鄗城、千秋亭、柏乡侯国遗址的自然地理位置仍在原地,未曾移动位置,鄗城、千秋亭位处于南北通道的重要位置,人们仍然在关注着鄗城、千秋亭、光武庙。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诗人、学者、官员、使者、皇帝等人,经过鄗城、千秋亭、光武庙者,接踵而至;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地理书、方志、日记、诗词、歌赋等传世文献,记载鄗城、千秋亭、光武庙者,持续不断;汉碑、唐碑、宋碑、明碑、清碑、民国碑、现代千秋亭遗址碑等实物史料,前后相连,传世文献与实物史料等,形成了一个相互连接的证据链体系,证明了鄗城遗址的位置和行政建置沿革、记述了千秋亭即位坛变迁的情况,人们认同鄗南千秋亭是汉光武帝即位之处。除了个别学者为了争夺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处历史文化资源外,认同汉光武帝刘秀即位于鄗南千秋亭(今柏乡)、东汉高邑治所在柏乡固城店者一直为学术界的主流认识。

来源:古都邢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