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恭章皇后孙氏:废立两位皇帝,第一个被称作陛下的大明皇太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12:04 1

摘要:前言: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大明第五位皇帝朱瞻基龙驭上宾,谥曰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简称“宣宗章皇帝”。按照自太祖、太宗以来的规矩,后宫妃嫔都要殉葬(和某部电视剧中演绎的不同,皇后是不可能殉葬的)。此时宫中朱瞻基的母

前言: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大明第五位皇帝朱瞻基龙驭上宾,谥曰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简称“宣宗章皇帝”。按照自太祖、太宗以来的规矩,后宫妃嫔都要殉葬(和某部电视剧中演绎的不同,皇后是不可能殉葬的)。此时宫中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虽然在世,但皇后孙氏毕竟是一宫之主,谁死谁活都在她一念之间。

最终孙皇后只留下了两个人:已经退位的前皇后胡氏,诞育皇次子朱祁钰的贤妃吴氏。说实话这两个人她一个都不喜欢,但是她们一来身份特殊,二来她婆婆张太后当年也没有让全部后宫陪葬,自己不好做的太过分。最终殉葬的妃嫔人数为十人,名单如下:

庚子,赠皇庶母惠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静。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恭妃,谥贞靖。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谥册有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明英宗实录卷三》

孙若微剧照

在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这位孙皇后被安了个名字:孙若微。编剧想把她写成大女主,但是风头却被配角抢尽。最后编剧更是安排了一个太后和老情人私奔的剧情,也不怕宣宗皇帝半夜从景陵出来找他谈心。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孙皇后的真实人生经历。

孙氏,山东邹平人,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永城县主簿孙愚之女,和电视剧中所谓的“靖难遗孤”扯不上任何关系。小孙姑娘能够上位,全靠着自身的美色,我们来看看《明史》是怎么记载的: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这里略作解释,孙氏的父亲原名孙愚,等她做了皇后以后才赐名为忠。诚孝皇后,就是宣宗之母,彭城伯夫人就是他外祖母。要注意一点,彼时的宣宗还只是皇长孙,并未被册封为皇太孙。朱棣让太子妃教导孙氏,大概率日后会把她许配给朱瞻基做正室。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朱瞻基被册封为皇太孙,当时从太子朱高炽到太子妃张氏,乃至小孙姑娘本人,都认为她会是日后皇太孙妃的不二人选。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到了朱瞻基可以成婚的年纪,朱棣找钦天监来一算,竟然给出了一个“后星值鲁也”的结论。

皇太孙嫔剧照

虽说邹平也属于山东,但在历史上属于“齐地”,最终属于“鲁地”的济宁人胡氏出人意料地成为了皇太孙妃,孙氏仅仅被封为皇太孙嫔。孙姑娘和朱瞻基青梅竹马多年,无论是太子、太子妃还是彭城伯夫人都看好这一对,结果因为钦天监的一句话,原配变小三了。当然这里并不是真的说孙氏是小三,只是她原本就该是原配,却被永乐皇帝生生地棒打鸳鸯。

至是诏选妃,以司天奏故,竟册立胡氏,而以孙氏为之嫔。彭城夫人每为张皇后唧唧,而张皇后贤,不言也。是时,仁宗知其事,故于仁宗嗣位,册孙氏嫔时,特赐孙氏得服妃冠服。—《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明英宗生母之谜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驾崩,谥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简称太宗文皇帝。当年八月,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十月,朱瞻基和胡氏分别进封皇太子和皇太子妃。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朱高炽在北京突然驾崩,谥曰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简称仁宗昭皇帝。

六月,皇太子朱瞻基自南京赶回北京即位登基。七月,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对于这位新天子来说,当前棘手的问题倒还不是虎视眈眈的二叔汉王朱高煦,也不是刀兵不止的安南乱局,而是膝下无子。自胡氏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被册为皇太孙妃之后,她先后为朱瞻基生下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皇太孙嫔孙氏则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生下常德公主。

孙贵妃与胡皇后剧照

太宗和仁宗在位之时,朱瞻基不敢宠妾灭妻。但现在自己做了皇帝,形势自然不同。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五月,朱瞻基悍然提出要赐金宝给孙贵妃。按照祖制,只有皇后才有金宝,现在贵妃也要享受这样的待遇,皇帝之心可谓路人皆知。如果放在日后的孝宗朝、神宗朝,只怕文官们弹劾的奏章都可以把皇帝给淹没。但现在是皇帝掌握兵权的宣宗朝,三朝老臣、礼部尚书胡濙对如此违反祖制的行为却丝毫没有反对。

上尝谓行在礼部臣曰: “贵妃恭肃小心,动循礼则,祗事皇太后尽孝敬。又能辅朕及奉顺皇后,后屡请褒异之。”礼部尚书胡濙对曰: “贵妃,后之副贰。贤淑如此,当受以宝,以昭其德。”—《明宣宗实录卷十七》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沸腾了整个后宫,因为这是一个男婴。对于这位姗姗来迟的皇长子,三旬老汉朱瞻基激动得“老泪纵横”,大明江山终于后继有人了。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初三日,朱瞻基郑重其事的发玺书为这位皇长子赐名为祁镇。

乙卯,赐今上皇帝名,且以玺书谕之曰: “朕为天下之君,尔为朕长子。所以正国家之大本,承万年之天序,皆在于尔。今赐尔名为祁镇。夫祁者,至大之义。镇者,安重抚定之道。宗社之尊,海宇之广,民庶之繁,所系甚重。必有至大之德,用能膺之。惟诚惟敬,永奉宗庙社稷。惟宽惟仁,弘福海宇民庶。道德功用,斯为至大。而上天之眷祐,下民之归戴,皆本于斯。尔其敬之,服膺惟永!”—《明宣宗实录卷三十六》

二月初六日,出生还不满百天的朱祁镇被册为皇太子。之所以这么急,理由我们说过了,朱瞻基已经等不了了。那么问题来了,朱祁镇是谁的儿子?按照《明史》的说法,孙贵妃“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也就是说太子并非胡皇后的儿子。不管这个说法对不对,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一点:朱祁镇的身份是皇帝庶长子。

那就麻烦了,胡皇后有过两个女儿,说明她并非没有生育能力。万一日后胡氏再生一个儿子怎么办?皇后之子,自然是皇帝嫡长子,理所应当的皇太子。问题是现在这个皇太子朱祁镇怎么办?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皇子的生母不是胡皇后,那她只能是孙贵妃,因为只有她才能取代胡皇后,所以不必纠结朱祁镇的生母究竟是何人,不重要。

“姐妹情深”的胡皇后与孙贵妃剧照

半个月后,胡皇后退位让贤,孙贵妃进位皇后。虽然《实录》中“白纸黑字”写着孙氏在宫中“与胡氏相亲如同产姊妹”,胡氏之退让乃其“诚心”云云,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朱瞻基偏宠贵妃所致。《明史》就对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文武大臣提出批评,认为他们“不能争”,在皇权的威压下放弃原则。其实此事也得到了仁宗皇后、宣宗之母张太后的首肯,对于刚刚经历了汉王之乱的大明朝来说,国本太重要了,牺牲一个皇后根本不在话下。

回到本文开头,宣宗驾崩后,皇太子朱祁镇继位,随即给祖母张氏上尊号为太皇太后,母后孙氏上尊号为皇太后。朱瞻基临终前虽然遗诏让张氏和孙氏一起辅政,但和辅佐了仁宗、宣宗两代帝王的张太皇太后相比,孙太后无论资历还是手腕都相差甚远,朝中文武大臣也只以太皇太后马首是瞻。

虽然太皇太后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去世,但此时的朱祁镇已然成年并且亲政,孙太后原本只需要在后宫颐养天年即可。她对于皇帝的影响力,本来只限于前皇后胡氏的葬礼规格。就在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退位多年的胡氏也不幸去世。满朝文武只有杨士奇提出以皇后的礼仪安葬胡氏,可惜在孙太后的强烈反对下,胡氏最终仅以妃嫔礼别葬于金山,与其女永清公主坟园相连。

士奇请用后礼葬,诸臣曰: “此非内庭意也。”士奇面床阴不言。诸臣竟用嫔御礼,别葬于金山,谥“静慈仙师”。 —《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胡皇后剧照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发生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那场巨变,却让孙太后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两度废立皇帝的皇太后。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剌大军兵分三路大举入寇。朱祁镇一直羡慕自己曾祖父太宗朱棣和父亲宣宗朱瞻基能够跃马疆场,这样的大好机会他自然不愿意错过。七月十五日,皇帝亲率大军御驾亲征,留下22岁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居守京城。

纵然有靖难元勋英国公张辅压阵,现在的明军早已远非太宗、宣宗时代可比。八月十五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张辅等数十位文武大臣殉国,朱祁镇本人则做了瓦剌人的俘虏。

兵败的消息传回京师后,引发了朝野震动。当时朱祁镇的三个儿子中,年龄最大的朱见深不到两岁。居守的郕王朱祁钰则毫无辅政经验,稳定人心的重担只能落到孙太后的肩上。经过和百官的多次斡旋沟通,孙太后否决了“南迁”的提议,决意坚守北京城。

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恟恟。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有欲南迁者,尚书胡濙曰: “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侍郎于谦曰: “欲迁者可斩!为今之计,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学士陈循曰: “于侍郎言是!”众皆曰是而禁中尚疑惧,皇太后以问。太监李永昌对曰: “陵庙、宫阙在兹,仓廪府库、百官万姓在兹。一或播迁,大事去矣!独不监南宋乎?”因指陈靖康事,辞甚切。太后曰: “吾由是中外始有固志。”—《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孙太后与郕王剧照

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八月二十日又传皇太后懿旨立朱祁镇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此时此刻,孙太后依然希望朱祁镇可以重回京师。然而这位历代先帝的不肖子孙,却觍着脸在大明境内四处叫门,给守城将士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毕竟此时的朱祁镇还是皇帝,他的话听还是不听呢?不听是抗旨,听则城池遭殃。

当初朱祁镇重用太监王振打压文官,现在也终于遭到反噬。八月二十三日,早就对他不满的文官们借机在朝堂上逼宫,甚至将王振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当场打死。此事给孙太后和郕王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八月二十九日,孙太后在文武百官请求立郕王为帝的奏疏上做出批复:“卿等奏国家大计,合允所请,其命郕王即皇帝位。”

九月初六日,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尊长兄朱祁镇为太上皇帝。这便是孙太后第一次废立皇帝的经过。

夺门之变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郕王在于谦、石亨等文武大臣的帮助下,统率京师军民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失去利用价值的太上皇帝朱祁镇被放回京师,随即被弟弟软禁于紫禁城外的南宫之中。

太上皇帝回京剧照

对于孙太后来说,现在可谓是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去年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钰将自己的生母吴贤妃尊为皇太后,给了自己一个上圣皇太后的尊号。俗话说母凭子贵,现在宫中人人巴结吴太后,自己这位正牌皇太后反而成为了配角。

所以孙太后打着照顾皇太子朱见深的旗号搬出仁寿宫,住进了位于东华门内清宁宫。这里和朱祁镇所在的南宫距离并不遥远,孙太后还曾经多次去那里探望太上皇帝。但是随着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皇太子朱见深被降封为沂王,朱祁钰亲儿子朱见济被册为太子,景泰帝在朝中已经可以一手遮天,孙太后也不敢再去南宫探望儿子。

时间很快来到了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司设监太监曹吉祥给孙太后带来一条秘密情报,武清侯石亨打算迎立太上皇帝复位,请太后支持。曹吉祥出自王振门下,参与过征讨兀良哈,镇压过福建邓茂七起义,但是现在却只能待在掌管卤簿仪仗的司设监,事情繁琐且无实权。至于石亨,虽然是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臣,但由于和于谦不睦,现在也正郁郁不得志。其实包括孙太后在内,这批人都算得上的失意者联盟,所以一拍即合。孙太后不但表态同意迎立太上皇帝复位,还让哥哥会昌伯孙继宗带领孙家子侄四十余人一起参与这场夺门之变。

曹吉祥剧照

正月十七日,朱祁镇在一干文武大臣的协助下夺门成功。由于景泰帝毕竟做了八年皇帝,朱祁镇最初只是将他送回西内软禁起来。但在诛杀了于谦、王文,废黜了大批景泰重臣之后,孙太后、朱祁镇这对母子终于露出了獠牙。二月初一日,孙太后下旨废去朱祁钰的皇帝尊号,让他以郕王的封号在西内静养。

惟天道福善而祸淫,吾当体天以行罚。人心好善而恶恶,吾当顺人以正名。虽母子之至情,于大义而难宥。其废景泰僭子祁钰仍为郕王,如汉昌邑王故事。已令群臣送归西内,俾知安养。于戏!天下乃祖宗之所开创,天位乃列圣之所相传。天位既复,人心乃安。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五》

二月初三日是孙氏的生日,宫中其乐融融,除了吴太后。母子二人之所以还留着吴氏的尊号,自然是为了在这个日子里羞辱她。二月初六日,吴太后复号宣庙贤妃。二月十九日,郕王朱祁钰去世,享年30岁,谥曰戾,以亲王礼葬于金山。这便是孙太后第二次废立皇帝的经过。

结语:复辟成功后,压上全部身家性命的孙继宗不但由会昌伯进封会昌侯,还在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加封太保,赐诰命,整个孙家可谓一时荣宠无二。至于孙太后,更是在天顺元年年底获得一个徽号:“圣烈慈寿”。《明史》对此有一个评价:“宫闱徽号亦自此始”。

孙太后剧照

在孙氏成为圣烈慈寿皇太后之后,朱祁镇给各地王府长史司下旨,让他们今后在表笺之中称圣烈慈寿皇太后为“陛下”。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冬至节,各地王府在上表庆贺之时出了许多纰漏,七家王府仍称孙氏为殿下,三家王府虽然称呼了陛下却忘记加上“圣烈慈寿”这个徽号。朱祁镇勃然大怒,将各王府长史官逮捕治罪。

己未,先是冬至各王府进贺圣烈慈寿皇太后表文:郑、周、荆、唐、赵、蜀、庆成七府皆仍称殿下,庆、伊、岷三府又不称尊号。上出以示,礼部左侍郎邹乾等言皆其府僚不谨之故。于是命巡按御史各逮治其长史等官,并敕责诸王。—《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八》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初四日,圣烈慈寿皇太后崩,享年64岁。二十四日,朱祁镇为大行皇太后上尊号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十一月初三日,孝恭章皇后梓宫葬于景陵。初九日,其神主祔享太庙。

孙太后与朱祁镇究竟是否母子情深,只怕也要打个问号。因为就在一年后的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闰七月,前皇后胡氏被朱祁镇恢复了皇后身份,并上尊号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不要小看这个“章”,这叫“从帝谥”,后世多少皇后对此都可望而不可即。

从原配变小三的失落,到母凭子贵的逆袭,再到两度废立皇帝,深刻影响了大明国运的高光,这位孝恭章皇后的一生确实堪称传奇。土木堡之变废朱祁镇立朱祁钰,保住了大明江山。夺门之变废朱祁钰立朱祁镇,又让她自己咸鱼翻身,重新安享尊荣直至去世。话说夺门之后孙太后都五十多接近六十了,编剧还让她跟老情人去私奔,这脑洞是怎么开的呢?

来源:千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