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不用预制菜?厨房大佬教你识别预制菜5个方法,一看就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3 00:08 1

摘要: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痛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羊排有隔夜重烤的腥味,葱香烤鱼像‘葱腥汤’,莜面汤喝出隔夜味……”这条微博迅速引爆热搜,24小时内阅读量突破2.5亿次。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连夜回应,坚称“全国370家门店没有一道预制菜”,并宣布开放后厨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痛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羊排有隔夜重烤的腥味,葱香烤鱼像‘葱腥汤’,莜面汤喝出隔夜味……”这条微博迅速引爆热搜,24小时内阅读量突破2.5亿次。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连夜回应,坚称“全国370家门店没有一道预制菜”,并宣布开放后厨参观、上线“罗永浩菜单”自证清白。

这场争论的核心,实则是预制菜定义的标准之争。根据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预制菜需满足“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食用”两大特征,且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范畴。西贝强调其牛大骨现煮、莜面手搓、蔬菜当日配送,符合“现制”标准;而罗永浩则指出,西贝子品牌“小锅牛腩”曾使用标注“堂食袋装”“非直接提供消费者”的预制料包,质疑其母品牌同样存在隐蔽使用行为。

那么作为普通人去店里吃饭如何分辨预制菜呢?今天跟大家分享5个厨房大佬不轻易公开的方法。

1. 上菜时间:5分钟上齐四菜一汤?警惕“加热即食”

现炒菜品需经历洗切配炒全流程,即便效率最高的餐厅,10分钟内也只能完成一道小炒。若点单后5分钟内上齐四菜一汤,尤其是红烧肉、酸菜鱼等复杂菜品,几乎可以断定使用预制菜。西贝事件中,罗永浩团队5人点13道菜,其中烤鱼、羊排未吃完却快速上齐,正是其质疑的关键证据。

2. 声音与气味:开放式厨房的“烟火气”不可伪造

真正现炒的厨房,应充满切配声、颠锅声、油爆声,并伴随浓郁香气。若厨房安静无声,或仅听到微波炉“叮”声,则需警惕。北京金融街某西贝门店服务员曾向顾客展示市场监管总局文件,强调“中央厨房预加工≠预制菜”,但未能解释为何后厨缺乏烹饪声响。

3. 口味定制权:能否“加辣减糖”是试金石

预制菜为标准化生产,通常只能减少配料(如去葱姜蒜),无法增加调味或调整火候。若顾客提出“多放辣椒”“少油少盐”等个性化需求,餐厅能立即调整,则说明现场制作;若以“标准化流程”为由拒绝,则大概率使用预制菜。罗永浩在直播中特别点赞老乡鸡,因其明确标注“现做/预制”菜单,并接受口味定制。

4. 口感与温度:干柴的肉与蔫软的菜是冷冻的痕迹

预制菜经长期冷冻后,肉类会因水分流失变得干柴,蔬菜则失去脆嫩感。若红烧肉口感发柴、清炒时蔬软塌,或菜品中心温度显著低于边缘(如锅底菜烫嘴、中间菜温吞),均可能是复热不足的预制菜。罗永浩描述西贝羊排“像嚼橡皮”,正是典型冷冻肉特征。

5. 价格与价值:高溢价需匹配“现做”成本

现炒菜品需承担厨师人力、明火设备、食材损耗等成本,价格通常高于预制菜。若商场店人均消费与社区现炒馆持平,或高端食材(如和牛、龙虾)价格异常低廉,则需警惕“预制菜卖现炒价”。西贝事件中,罗永浩团队800元消费13道菜,贾国龙辩解“利润仅5%”,却未能解释如何平衡现做成本与定价。

这场争论正推动行业变革。市场监管总局已启动《预制菜国家标准》征求意见,拟强制要求餐饮企业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消费者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剥夺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西贝事件中,罗永浩的“悬赏令”虽具争议性,却客观上加速了行业透明化进程。截至9月12日,已有超200家餐饮品牌跟进“明示预制菜”行动,包括在菜单标注制作方式、开放后厨直播、提供“现做/预制”双菜单等。正如罗永浩在直播中所言:“我不反对预制菜,但反对把预制菜当现做菜卖。”

这也是大部分网友所支持的观点之一了,明明是调料包,还要高价来卖,你会愿意当这个大冤种吗?

来源:带头卖萌的吃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