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文字狱”始于顺治,乾隆时代达到顶峰,终结于嘉庆年间。前后共有200多起,其中在康雍乾三朝,就有160多起。
清朝“文字狱”始于顺治,乾隆时代达到顶峰,终结于嘉庆年间。前后共有200多起,其中在康雍乾三朝,就有160多起。
许多文人,往往因几行字、一句话、甚至一个笔误家破人亡。
最令人胆寒的,当属庄廷鑨《明史》案。1632年,浙江商人庄廷鑨,买了一部未完成的明朝史书续写,因书中使用南明年号,并称清军为“夷寇”
结果在刊印20多年后,被人告发。此时,庄廷鑨已去世,仍被挖出砍头示众,他的儿子、兄弟、侄子等70多人被凌迟处死,连刻书工匠、书店老板都未能幸免,上千人流放东北宁古塔。
翰林院才子戴名世写了本《南山集》,只因提到南明,便被扣上“妄窃文名”的罪名。
最初判他凌迟,后“开恩”改为斩首,但戴家亲属、学生甚至买过书的人共300多人遭牵连,桐城方氏家族几乎被灭门。
乾隆年间,63岁的老秀才王锡侯,编了本《字贯》字典,因指出《康熙字典》查字不便,又忘记给皇帝名字缺笔避讳,被人举报。
江西巡抚起初觉得罪不至死,乾隆却亲自批示“罪不容诛”,王锡侯被斩首,子孙7人判斩刑。
最离谱的当属“清风不识字”案。翰林徐骏把“陛下”错写成“狴下”(监狱别称),又因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指讽刺清朝。结果被满门抄斩。
这让文人连写日记都战战兢兢,大儒顾炎武感叹:“天下之道,谁敢复言?”就连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时,也奉命删改了数十万字。
然后让人没想到的是,文字狱的压制,反而催生了更狂野的民间想象!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四大野史:
1. 顺治出家:正史记载,顺治24岁染天花而亡,野史却将其描绘成,他因董鄂妃之死,抛弃天下,最后出家为僧。这种说法,显然有损于帝王身份。
2. 孝庄下嫁:多尔衮从"皇叔父"变成"皇父"的称谓变化,配合太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事实,构成"太后下嫁"的想象空间。
3. 雍正篡位:民间盛传"传位十四子"改"传位于四子"的传说,实则清代诏书需满汉双语书写,难以篡改,但故事折射了九子夺嫡的残酷。
4. 乾隆汉人:这个流传最广的传说,通过"调包计"将满清皇帝汉化,本质是反征服的心理补偿。
当嘉庆废止文字狱时,野史早已完成对皇权的祛魅,为王朝的最终崩塌,埋下伏笔。
来源:史无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