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塔斯马尼亚谷鳐——“活化石”!澳洲三文鱼养殖被指“洗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11:49 2

摘要:塔斯马尼亚谷鳐(Maugean skate,学名Dipturus maugeanus)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鱼类,属于鳐科。它是塔斯马尼亚特有的物种,只能在塔斯马尼亚西海岸的两个潮湿的河口——麦格理港和巴瑟斯特港的咸淡水区找到,因此它也被誉为“海洋中的塔斯马尼亚虎”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将“海洋与湿地”设为星标★,第一时间获取最新前沿资讯

本文约1900字,阅读约5分钟

一只出现在麦夸里港的濒危塔斯马尼亚谷鳐。图源: Fishe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roject No. 2013/008 CC BY

塔斯马尼亚谷鳐(Maugean skate,学名Dipturus maugeanus)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鱼类,属于鳐科。它是塔斯马尼亚特有的物种,只能在塔斯马尼亚西海岸的两个潮湿的河口——麦格理港和巴瑟斯特港的咸淡水区找到,因此它也被誉为“海洋中的塔斯马尼亚虎”。

这种鳐鱼的首次发现是在1988年,由澳大利亚生物学家格雷厄姆·埃德加博士完成的。其名字以法国动物学家雷内·莫热(René Maugé)命名,他曾参与1802年赴澳大利亚的鲍丁探险队,并在塔斯马尼亚去世。

塔斯马尼亚谷鳐,被认为是塔斯马尼亚荒野世界遗产区的“自然遗产”之一,它的灭绝命运,将是全球性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的一个缩影。由于它的栖息地仅限于这两个特定的河口环境,它的生存状况备受关注。

这种鳐鱼体型适中,雄性最大体长约为74厘米,雌性则可达到87厘米。它拥有四方形的盘状身体,长而尖的吻部,腹面有暗色的边缘孔。背部颜色通常为深灰至棕色,表面带有一些微小而模糊的白色斑点。尾巴宽度适中,从根部开始逐渐变细,最终连接着较大的背鳍。雄性鳐鱼的尾部有三排刺,而雌性则有五排。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刺鳐”种类相比,塔斯马尼亚谷鳐的成体较小一点,吻部也更长些,它背部表面也更为光滑。

塔斯马尼亚谷鳐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限于塔斯马尼亚西海岸的两个咸淡水河口——麦格理港和巴瑟斯特港。至今未在这两个河口之外的海域发现其身影。它们偏爱栖息在5至15米深的浅水河道中,这些河道光照较差,水中富含丹宁酸,底质为淤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过去曾进行多次调查,直到2022年,仍然没有发现塔斯马尼亚谷鳐在巴瑟斯特港的存在。虽然通过环境DNA技术检测到微量的塔斯马尼亚谷鳐基因,但这也意味着它可能已经局部灭绝,或者仅以极小的数量存在。

在食物链中,塔斯马尼亚谷鳐处于较高的营养层级,其食物主要由底栖动物组成,尤其是甲壳类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捕食者,它们帮助维持生态平衡。

由于栖息地的独特性和有限性,塔斯马尼亚谷鳐的保护状况异常严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濒危物种,并且根据《澳大利亚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以及塔斯马尼亚州的《濒危物种保护法》,它也受到严格的保护。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塔斯马尼亚谷鳐的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特别是,麦格理港的规模化三文鱼养殖业被认为是其主要威胁之一,养殖业的污染、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其栖息地的进一步恶化,甚至加速其灭绝。

一是因为三文鱼养殖业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目前看,已经对塔斯马尼亚谷鳐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养殖场中的大量饲料残渣、鱼类排泄物以及化学物质(如抗生素和消毒剂)会积累在水体中,导致富营养化和氧气含量下降。麦格理港的水流交换本就有限,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沉积在港湾底部,使本已低氧的环境进一步恶化,而塔斯马尼亚谷鳐正是依赖这一特殊的底栖环境生存的物种。一旦氧含量进一步下降,鳐鱼的生理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其大规模死亡。

第二个原因,是栖息地的影响。塔斯马尼亚谷鳐主要生活在5~15米深的浅水区域,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食。但,养殖业的污染物改变了海底沉积物的特性,使原本适合谷鳐觅食的区域变得贫瘠或被有害微生物覆盖。这不仅减少了鳐鱼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还可能促使有害藻类滋生,进一步破坏港湾的生态系统。此外,养殖三文鱼的高密度养殖方式也容易导致疾病和寄生虫扩散,这些病害可能通过水体传播,影响到野生鳐鱼和其他本地生物的健康。

塔斯马尼亚谷鳐的数量在过去几年里大幅下降,目前估计仅剩约1,500只。2019年,一场不幸的大规模死亡事件导致其种群数量骤减近一半(47%)。而在七年前,这种鳐鱼的数量还被估计为约3,200只,可见其种群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图源:InstituteMarine and Antarctic Studies, Tasmania

麦格理港和巴瑟斯特港是这一物种全球仅存的栖息地,而养殖业的扩张可能挤压鳐鱼的生存空间,使其难以找到合适的繁殖和觅食区域。人类的船只活动、噪音污染和设施建设,也会干扰鳐鱼的正常行为,增加其生存压力。

对此,澳大利亚研究所(The Australia Institute)已提出,应该停止在麦格理港进行三文鱼养殖,防止这种濒危物种进一步遭受灭绝的威胁。此外,超过80个国际组织已呼吁结束与养殖三文鱼认证相关的“洗绿”行为,指责这一产业是造成塔斯马尼亚谷鳐濒危的重要因素之一。

塔斯马尼亚谷鳐的生死、存亡,不仅仅是它自身一个物种的事情,它的未来,其实也关系到全球生态保护的意义。能救吗?环保vs养殖业,是否不可调和?……这是个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这些极度濒危的生物,特别是在它们仅存的栖息地里找到共存之道,依然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大难题。至于澳大利亚会如何平衡这种选择,让我们拭目以待。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或者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编辑 | YJ

排版 | 绿叶

【引用本文】

王海诗.塔斯马尼亚谷鳐,隐藏在荒野世界遗产区的“活化石”!澳洲三文鱼养殖被指“洗绿” .海洋与湿地.2025-04-07

全球环境治理·海湿前瞻

Mainstreaming OceanWetlands

背景图:北极科考期间,在格林兰西北部的北冰洋,划船从一个岛屿到另一个岛屿,研究因纽特人传统的捕鲸文化(聚焦一角鲸、白鲸、弓头鲸和海豹)。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参考资料】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平台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平台坚持发布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通过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