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口述史【第二季】第02期 | 叶齐招: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11:19 1

摘要:叶齐招,1948年出生于广东博罗,197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从中南209技术中专学校(中南工业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曾任宝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深圳市委组织部老干处处长,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等职务。

/ 口述时间 /

2024年5月31日

/ 口述地点 /

欢乐港湾党群服务中心

/ 本期采写/

杨文静

/ 本期摄影/

柯振涛 张彩玲 李雅静

叶齐招,1948年出生于广东博罗,197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从中南209技术中专学校(中南工业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曾任宝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深圳市委组织部老干处处长,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等职务。

我叫叶齐招,1982年底至1992年底在宝安县委组织部任职。1982年我从昆明调任宝安县,在县委组织部一干就是10年。1992年底,我调到深圳市委组织部任老干处处长,后又调到深圳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深圳市政协等单位任职。

回忆起我在宝安县委组织部任职的这十年,宝安县委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引导、教育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叶齐招当年的工作照。

整顿基层党组织 号召党员带头致富

宝安县毗邻香港,1979年以前,这里经济落后,到处都是荒山野岭,人心向外,还刮起“逃港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我记得当时有句顺口溜,“五个支委三个牙”,意思就是党的支部很薄弱,都是老人家,起不了作用。再一个,当时党组织号召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正值偷渡外逃高潮过后不久,群众对家乡建设前途信心不足,老百姓普遍认为“各耕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党员不党员,只差五分钱”,差的五分钱就是当时的党费。这些话也反映了在老百姓的心中,党员与普通人没有差别。

叶齐招(中)下乡调研工作照。

为此,改革开放后,宝安县委用一年多的时间认真整顿基层党组织,调整和充实部分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改善干部队伍结构,使基层党组织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宝安县委根据中央给予广东的“特殊政策”,分析了宝安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提出搞四大集体经济,也就是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四个鲜活产品生产基地,提出为深圳经济特区服务、为出口服务。同时,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打开对内对外两扇门,引进外资,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内联企业。

叶齐招(左)慰问农村老党员。

这一时期,我们响亮地对广大农村党员提出明确口号:“敢不敢带头劳动致富,能不能领导群众致富”。这个口号提出来之后,再加上整顿了基层党的组织、有了一群好的党员队伍。很快,宝安县就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党往致富路上奔的这个劲头。党员干部带头致富、一起富,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涌现出许多鲜活的故事。我记得当时平湖公社新南大队水门生产队有个队长——共产党员刘宁兴,他自己富起来后,就带领全村18户人家共85人开展种植养殖业。据记载,当年全村总收入144000元,人均收入1694元,其中达到万元户标准的就有7户。我们县委还搞了一个带头致富表彰大会,并编撰了一本《发展生产 勤劳致富》小册子,重点宣传勤劳致富的“万元户”。

一时间,种植养殖业与“三来一补”企业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展开,群众初步从贫困中走了出来。在当时,全县种植养殖业和“三来一补”企业各创汇了10亿港元。这种情况下,党的威信一下子提高了,老百姓对生活也有希望了,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大家不再“逃港”、盲目外出了。

也是在这个时期,“温州模式”的风吹到了宝安,大家十分向往发展个体经济。关键时刻,县委认真学习中央文件,严肃讨论了“是发展个体经济还是继续壮大集体经济”。最后的结论是,“我们不搞个体经济,我们还是搞集体经济”。于是,在党内,县委对党员干部反复进行了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教育。到了1984年,沙井镇万丰村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潘强恩开始推行股份制改革。开始时,部分党员干部担心这样做是姓“社”还是姓“资”;手里有钱的群众则怕政策不稳,不愿参与村里集资。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讲清了股份制的合作经济性质,并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入股,号召每个党员带头集资5000元。党员行动了,群众也跟上来了。对于那些困难户,就由集体担保,向无力投资入股的村民提供每人5000元的银行贷款作为股金,使人人成为股东,大家一起富。当时,沙井镇万丰村62户共筹集资金25万元,建立起村级股份企业——万丰股份公司,开创了农村“按股分红”的先河。后来,全县开始推广万丰村的经验,就形成了“村村建立股份公司”“镇镇有股份公司”。现在想想,如果没有当年县委的坚持和决策,哪有现在“村村有股份公司”的情况,特别是旧城改造以后,促进了经济分红,村民的分红都很可观。

通过这种党员带头致富,不但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坚定了群众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群众更加关心集体,党支部的威信更高了,凝聚力更强了。

抓思想政治教育 宝安镇镇办党校

基层党组织建设最根本的就是思想建设,在支部抓带头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很重视党员的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在这一阶段,宝安县委组织部首先做的就是创办县委党校。宝安县在1982年恢复建制后,没有钱也没有人才,但当时我们就想办党校。1983年,县委投资了230万元建立县委党校,从外面引进人才,宝安县各个部委办的领导兼职去教学,我经常到党校去讲课,几乎每期干部培训都要去。后来,我们一改传统的做法,进行镇办党校的实践。刚开始创办时,一些单位的领导认为这是上级部门搞形式主义,下边行不通;有的认为办起来容易,无非就是挂挂牌子,做做样子;还有的认为无场地、无资金、无教员,办起来难以坚持。针对这些想法,我们县委组织了参观学习,并召开工作会议,跟大家讲明办党校的意义、作用和任务,明确提出了建立党校的具体步骤和要求。1987年,沙井镇委建立了首所镇委党校后,县委在沙井镇召开了建立镇委党校现场会,用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启发大家,统一大家思想,提高对办党校的认识。现场会后不到1个月,全县各镇都迅速建起了党校。1988年初,全县18所镇委党校相继成立。

县镇委党校办起来以后,党员干部每年都要在党校轮训,入党积极分子也要在党校学习。通过党校,我们把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进行教学,同时,结合农村实际,进行多种行业的技术培训,包括生产劳动技能教育、致富方法教育。当时全县党员每年要进党校学习1到2次,许多党员干部反映,学与不学不一样,大大提高了思想觉悟。

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县委党校还注重各方面人员素质的提高,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专业培训。当时,县里正在发展四大生产基地,其中剑兰花很畅销,那么我们党校就培训种花技术,那时候种花技术不像现在,也是不容易的。还有,当时到处都是鱼塘,就给大家讲养鱼技术等,不光党员进来党校学习,一些老百姓也进来党校学习。在学习教育中,镇委党校还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带头致富。我记得,横岗镇曾讲过一节党课《共产党员要做致富先锋、扶贫模范》,回去后,全镇189名党员联系困难户223户,主动传技术、传经验,使当时的185户困难户先后脱贫。此外,我们还搞学历教育,请一些大学来党校办函授培训班,解决一些干部的学历问题等等。

除了创办县镇委党校,县委组织部还创新党员教育方法和形式,开展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电视片,以前,宝安县进行党员教育的形式,都是念念报纸、读读文件、互相讨论。电化教育改变了过去只靠一张嘴、一套书的方法,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吸取政治营养和经验,很受广大党员的欢迎。1987年开始,县委调集人才,自己拍摄我县涌现出来的先进党支部和个人,制作了11部电教片,其中第一部拍的是《脚踏实地绘南岭》电教片。南岭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基是全国劳动模范,南岭村也是全国优秀农村党支部,该片讲述的是当时张伟基如何带领南岭村外引内联,共同富裕,由原来贫穷不堪的“鸭屎围”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富裕村的故事。各镇党组织收看这部片子后,其他村的支部书记“坐不住”了,心想“人家都搞得那么好,那我也要带头致富”,并掀起参观学习的热潮。所以通过电化教育,带动了各村党支部的积极性。

这期间,我们以思想建设为中心环节,围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问题,持续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并且年年都有新花样。1988年,我们评选“宝安县党员十先锋”;1990年评选10名“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1991年评选“先进党支部十面红旗”,并将这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故事编进小册子进行广泛传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县党组织掀起“学先进争先锋”的热潮。从1984年到1991年底,县委共表彰先进党支部383个、优秀共产党员2227名,以此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1990年,宝安县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受到了省、市的表彰。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提高党组织战斗力

叶齐招与时任宝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彭晋行(中)、副部长麦旺枝(右)讨论研究党建工作。

农村基层是实施党在农村领导地位的落脚点,农村基层党支部在村经济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选准一个人,不但好了一个支部,而且还富了一个村子。”宝安县委组织部抓住基层党的建设不放,在调整加强镇村两级领导班子上花了很大精力。提出“要改变地方的面貌,先要改变人的面貌;要改变人的面貌,先要改变带头人的面貌”。当时,宝安县基层党建存在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以及年轻党员偏少等情况;农村后备干部层次不合理,进入新老交接时期,缺乏合适的后备人选;有些村委干部中不少还由非党员担任,党在基层农村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受到制约。因此,结合农村基层党支部任期届满的实际,宝安县委利用换届改选的机会,适时调整、撤换党支部书记,严格执行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不断调整党员结构,解决支委老龄化的现状。对于当地没有合适人选的村,我们就从上级机关或企业单位挑选人才,派干部下去担任。当时我印象最深的是布吉镇上李朗村,那里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原有党员年龄较大,村里几十户人家100多人选不出一个合适的带头人。于是,镇委就从镇机关选了一个20多岁、高中毕业、曾任教员、由镇自筹经费聘请的干部过去担任支部书记。新支部书记上任仅用了一年多,就将上李朗村的面貌改变了,带领干部群众办起了三家来料加工场,当年的收入就达218万元,纯经济收入就有56万元。原本因村子贫穷对未来缺乏信心而迁出的187人,看到这个情况都迁回来了。一批青年认为村里有前途了,都团结在党支部周围。

1987年底,我们又大胆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农村党组织班子建设上来。过去,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多是党委内定,谁做支部书记、谁做镇党委书记,都是县委、镇委自己定,党员缺少实在的民主权利,一些干部热衷于跟领导拉关系、套近乎,人才不能脱颖而出。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明确提出,各镇委在村级党组织换届改选工作中,要大胆地把竞争机制引入农村党组织班子建设。各镇党委还专门成立了5至7人组成的支部换届改选领导小组,在全县范围内以支部为单位,对党员逐一进行评议。采取“党员自荐、党小组推荐,组织考察、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办法,不拘一格地推荐支部成员候选人,使每个党员都可以在均等的情况下参与竞争,受到了广大党员的好评。这样选出来的干部,群众信服、支持,无形中,党支部的群众基础就好了,党的号召力也就上来了。在干部制度改革的促进下,宝安县干部队伍的“四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年龄基本形成梯形结构,文化专业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农村基层党的战斗力明显提高。

在抓党建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要把发展党员和吐故纳新相结合,把符合条件的吸收进来,把不合格的请出去。那时候,我也经常到各村去调研发展党员,做年轻人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党是干什么的,农村要靠谁来发展,号召年轻人入党,带领全村发展。类似的工作,各镇各村的组织委员,都做了不少工作,真正把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这对改变党员队伍的结构起了很大作用。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原则,十年间,宝安县委发展党员5100名,1992年底,全县党员达13601名。在这个过程中,宝安县还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通过民主评议,使广大党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员标准再教育。我想,这也是共产党在基层始终充满朝气与活力、始终保持着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保证。

采访手记

榜样的力量

和叶齐招老大姐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她的家里,由于宝安县委党建的历史距今有些久远,网络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料,于是便约叶老先进行一次简短的前采。初次见面,已过古稀之年的她,精神抖擞,眼神坚定,侃侃而谈,在讲述一件件历史事件时逻辑清晰缜密、有条不紊。那些我不曾经历过的党建历史,在她的讲述下,也变得鲜活起来。一时间,仿佛带我回到那个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党员带头致富的年代。在叶老的帮助下,我们共同设定了此次采访的初步框架。

一个月后,当我再次和叶老见面采访时,我又一次被她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她带着一份写满12页的手稿,上面记录了每一段她想表达的内容,同时,还有一袋沉甸甸的、已经泛黄的历史资料。我不晓得她为这些东西准备了多久,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身上的党性修养和人格风范。她,成了我的榜样。

作为一名曾经分管党建工作的老干部,叶老在担任县委组织部领导期间,经常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带领全县党建工作不断发展创新。那些年,她被评为全省、市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如今,她的这一种精神、劲头仍在持续散发着能量,感染着与她接触的每一个人。我想,这也是党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的深刻体现。展望未来,年轻一代应当向老一辈共产党人学习,以先锋的姿态、昂扬的斗志和实干的作风继续奋勇前行。向叶齐招老大姐致敬、向党员先锋们致敬。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