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国知名专家,汪成民既经历了唐山大地震,也曾到汶川现场调研,所以,这个系列的文章也顺便写一写汶川大地震,这样,方便大家对地震的理解和认识,我也相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注:作为全国知名专家,汪成民既经历了唐山大地震,也曾到汶川现场调研,所以,这个系列的文章也顺便写一写汶川大地震,这样,方便大家对地震的理解和认识,我也相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接上文)
身高一米七,体重只有一百斤的深圳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马伟文,用了两把手术刀片,要把李科的右脚掌割断,没想到,两把刀片都断了。
消防员把马伟文的最新进展传到废墟外,医生们很着急:
现在,最怕的是余震。
哪怕再有一阵轻微地晃动,不但李科救不出来,包括消防员和马伟文在内,肯定都被水泥预制板“包了饺子”。
脑外科医生陈建良在外面高喊:“打破常规,动用一切锐器,切断就行。”
说完,又冲周围的人说:“快点,快找水果刀、剪刀也行!”
不一会,园艺剪、缝纫剪、美工刀甚至菜刀,都被送进了洞口。
遗憾的是,此时的马伟文体力已经耗尽,不得不倒退着,一点点爬出来。
马伟文全身已被汗水湿透,面色苍白,几乎虚脱,摘下白色头盔时,手套上的鲜血抹在了头盔上,白红交织,非常刺眼。
谁再进去?
有人提议:消防员进去直接操作,反正脚掌也只连着一点筋皮,割断就可以,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
陈建良站了出来。他很快爬进缝隙,倒立着钻进洞口。
陈建良两只手肘撑住洞口“墙壁”,一只手抓住李科右脚,摸到割断筋膜处,另一支抓着美工刀,对准伤口一划。
“啊——”李科疼得叫了出来。
“坏了,麻药快失效了,”陈建良心里一惊,拿着刀右的手不由得一阵哆嗦。
“没事,剪吧,我能坚持,”李科赶忙喊道。
说完,李科咬紧原来马伟文递给他的毛巾,迎接即将到来的剧痛。
时间一长,陈建良的手也打起哆嗦。
还剩最后一块筋皮,上面压着预制板,再加上光线实在太过昏暗,怎么也剪不断。
情急之下,李科吐掉毛巾,对陈建良说:“我自己来!”
李科扭曲着上半身,右手猛地抓住右脚掌,奋力向前一扯。
作为医生,陈建良在手术室里目睹了太多血腥场面,此刻,却毫无勇气看李科的右脚掌。
那是伤员自己在断掌!
此时,那块右脚掌仿佛变成一只咬着小腿的狼,李科必须尽快把狼嘴掰掉,才有希望逃生。
最终,李科自己扯断了最后那块皮肉!
陈建良坚持着倒着爬回洞口。此时,他已浑身湿透,无力再从预制板的缝隙中退出去了。
消防员抓住陈建良的右腿往后拖,但洞口附近的一根钢筋顶住了陈建良的小腹。
“我不行了,”陈建良自言自语。
“没事,再有几米远就爬出去了,”消防员鼓励道。
陈建良又试了试。
他的手肘已麻木,实在无法支撑起上半身。
“不行,你们先出去,我歇一会,”陈建良感觉有点困倦。
“你肯定能出去,咱们都能出去,”李科冲陈建良高喊。
“用脚,胳膊没劲了用脚,”消防员提醒道。
陈建良改变了姿势。
他不再倒退着向后爬,而是慢慢调转身体,让上半身冲外,然后,手脚同时用力。
前面,消防员抓住了他的手臂,后面,有双腿登地。
不到十米远的通道,陈建良竟休息了五次。
“我才四十六岁啊,”终于爬出洞口,欣喜之余,陈建良心中陡然升起一丝悲凉。
几分钟后,李科在志愿者绳索的牵引下,离开了废墟。
同学王承春上前抓住李科右手,两只手轻轻敲击,以示庆祝。
李科不顾消防战士反对,拿掉头上裹着的毛巾,他要亲眼看看他的救命恩人……
旁边,映秀电厂六层职工宿舍楼,坍塌得更为严重:一、二层陷入地下,三楼成了一楼。
地震时,正在三楼午休的电焊工董凤强躲在卫生间被埋。
董凤强是地震当晚被人发现的,却始终没人敢对这个危险的建筑物动手,包括电厂自救队和三支外来的救援队。
三天来,董凤强靠工友们递进来的水和食物维持生命。
最终,江西九江消防啃起了这块“硬骨头。”
消防战士花了一个多小时清理杂物,很快看清了董凤强的处境:
剩下的四层楼明显倾斜,董凤强的脑袋正对着门框,但那里已被掉下来的一堆废墟堵住。
废墟上,只有一个小洞,能伸进一只胳膊。
里面,两块预制板交叉着压在董凤强身上。
预制板压住了他,也保护着他。没有这两块预制板,董凤强早被掉下来的废墟压扁了。
此时,董凤强在预制板下弯腰侧卧,肩膀和大胯顶着预制板,像一只蜷缩的虾米。
消防战士围着废墟转了几圈,终于确定了作业目标:董凤强背后的承重墙,在承重墙上打个窟窿,再把他从窟窿里慢慢拉出来。
消防员进入董凤强所在房间的隔壁,从那里破墙。
工兵锹在狭小的空间里发挥了巨大作用,废墟被很快清理,情况更加清晰:
一整块楼板连带着上面的重物,斜搭在那堵承重墙上,使这个狭小空间看起来更像一个迷你版的阁楼。
不能直腰拆墙是小事,更困难的是:倾斜的楼板不能用木桩支撑,如果承重墙因开洞不当支去支撑力,楼板将一垮到底。
到底破还是不破,如果破的话,该破多大的洞?
第一个问题难不倒大队长石凯,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的大风大浪。
石凯想的是第二个问题:到底打一个多大的洞口?
现场十几名战士被分成三组:第一组是救援组,负责破拆,由石凯、崔义飞、彭和平负责;
第二组是器材组,由中队长叶生辉负责,主要制作支撑工具,准备救援设备,并随时对救援组提供支持。
第三组是安全组,负责安全警戒。
石凯在里面量好尺寸。
可供作业的墙面只有不到一米高,一米宽,要开出一个至少半米宽的洞,才能把人救出。
为确保承重墙安全,洞口的位置要尽量向里,但这么做操作空间就更小了。
一个操作手坐在地上,腰都直不起来,就是要靠这种半猫腰姿势,拿一把小锤,花上几小时,一点点地敲出一个洞口来……
来源:骑驴读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