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有热搜都裹挟着真相与偏见,在流量的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呢?
专注做小红书陪跑、个人IP孵化、自媒体阅读写作培训
2025年的春天,发生了三个看似无关的热点事件——
房琪在《浪姐6》中跌落“才女神坛”、小米SU7车祸引发的信任危机、文化博主“意公子”遭遇口碑滑坡。
这三起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是流量时代人性规律的缩影——
我们既渴望英雄,又热衷审判;既迷信完美,又享受崩塌。
所有热搜都裹挟着真相与偏见,在流量的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呢?
在流量主导的叙事中,为何我们总在“造神”与“弑神”的循环中反复横跳?
房琪从“文案天花板”跌落成“职场老油条”,
小米SU7从“国货之光”沦为“马路杀手”,
意公子从“传统文化代表”被喷“学术严谨性不足”,
无一不印证了流量时代的“造神-弑神”定律。
公众特别喜欢无脑追捧。
对“完美人设”的饥渴,让房琪的治愈金句、小米的技术光环、意公子的“文化情怀”被无限放大,成为情感投射的容器。
我做自媒体也有6年的时间了,对流量有真切的体感。
在互联网上进行内容创作的人,没有不想要流量的,但是这几年很深刻的感受是,只要你流量大了,那离危险就不远了。
无脑追捧的反面,就是无情棒杀。
流量这把双刃剑,既温情又无情。
公众一旦发现瑕疵,
如房琪的决策拖延、小米的事故疑云、意公子的学术漏洞,舆论立刻转向道德审判,用放大镜寻找“罪证”。
流量越大越危险。
互联网从来都是一面照妖镜,既照见个体的真实,也映射群体的非理性。
房琪的“温柔才女”形象因真人秀暴露领导力短板;
雷军的“技术极客”人设因车祸事件面临信任危机;
意公子的“文化传播者”标签被新书争议撕碎。
这揭示了自媒体上的人设悖论。
自媒体时代,人设是商品,滤镜是包装。
房琪的文案、小米的营销、意公子的情怀,本质都是精心设计的“情感消费品”。
而这就会人设加上一层厚厚的滤镜,滤镜下IP近乎完美,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没有一个人能完美。
而当人设与真实呈现脱节,反噬就会来得很快,坍塌就会很痛。
这几年见惯了网红的起起伏伏,当然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是对网络、对舆论也真的有很深的感受。
这里面包含了心理学,包含了《乌合之众》这本书里讲到的精髓。
不要对人性抱有很高的期待,人们就是喜欢看强者倒下,被互联网上,套上马甲,大家不但乐意看塌房,甚至还愿意上去踩一脚。
这就是人性,如果你过得比别人好太多,本身就是原罪。
房琪被贴上“双面人”标签,
小米被质疑“草菅人命”,
意公子遭网友声讨,
舆论场的“二极管思维”愈演愈烈。
网友对房琪的“讨厌”话题阅读量破3亿,对小米的抨击夹杂着对国产技术的恨铁不成钢,对意公子的指责混杂着对知识IP的刻薄。
在情绪的光环下,真相是什么,不太有人在乎。
何泓姗反击节目组恶意剪辑、小米事故数据尚未公开,但情绪已主导判断,理性讨论空间被挤压。
舆论场的“正义”常常是伪命题,它更接近一场集体情绪宣泄。
房琪、小米和意公子的故事,共同指向一个真相: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本质是一场与人性弱点的博弈。
我们需反思:我们是否在“造神”时过于狂热,又在“弑神”时过于残忍?
当我们在热搜中狂欢,或许该学会用更理性的眼光审视流量——不盲目追捧完美人设,不轻信技术神话,不迷信知识权威。
或许,唯有经历这场集体祛魅,我们才能在被流量重塑的世界里,找到安身立命的价值锚点,我们才能不沦为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我是Tina,下期见!
我是Tina,全网70万粉丝,3000+学员,热爱心理学,有专门的心理学读书营;热爱写作、热爱分享,带着学员阅读写作、做自媒体。
文末送福利!
福利来啦!
福利来啦!
福利来啦!
如果你也有意向打造超级个体,在互联网上寻得破局,可以私信链接我本人,我会送你两份资料:
①小红书运营模式地图(帮助你公域快速起号)②知识付费sop流程图(汇总我从0到7位数的步骤和打法)
记得私信:链接Tina本人。
来源:Tina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