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 年 8 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开展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了交通强国建设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交科院”)试点任务要点。由交科院交通信息研究中心(统计与经济运行监
信息中心举办第八届交通运输经济研讨会,交科院副院长潘凤明出席并致辞
2021 年 8 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开展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了交通强国建设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交科院”)试点任务要点。由交科院交通信息研究中心(统计与经济运行监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承担的“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框架研究”试点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意见》要求,交科院加强组织领导、深入推进落实实施方案、不断压实责任、持续部署和督导、不断提升试点影响力,持续强化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全力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框架研究试点工作。试点三年来,交科院信息中心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建立了“中心主要领导 + 分管领导 + 牵头研究室”的三级严格把关制度和季度调度会机制,定期对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有序推进试点提质扩面,成果创新性不断涌现。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对标研究及应用获奖证书
通过试点,首次创建了面向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的中国交通运输生产指数等评价指数体系及关键技术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指数构建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并搭建了面向新时代交通运输指数体系的整体框架,填补了相关领域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空白。
通过试点,首次建立了交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紧紧围绕“两个纲要”,提出了交通强国评价指标,并构建了交通强国指数,填补了交通运输行业强国指数的空白。
通过试点,首次制定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产业标准和中国运输卫星账户,填补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产业划分标准制定和运输卫星账户编制的空白,在全面把握交通运输产业经济规模和结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善了交通运输与宏观经济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理论和方法。
通过试点,首次提出了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系列对标方法和工作范式,创造性提出了交通运输行业对标工作步骤和应用场景,提出了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测度的对标分析方法。
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各项试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共计形成资政建言 19份,其中得到交通运输部领导批示 13 份,公开出版专著 2 部,在《交通发展与改革研究》发表内参文章 6 篇,向国家高端智库管理办公室报送内参文章 1 篇,1 项科技成果入选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2 项科技成果入选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清单,成果获得全国性行业学会协会等科技奖项 6 项,其中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2 项,全国性大赛优胜奖 1 项,获得国家专利 11 项,形成成果软著 25 项,团队成员荣获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战略研究成绩突出个人、交通运输部系统建设模范机关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中国运输生产指数 (CTSI) 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完善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的框架体系。开展交通运输发展形势分析框架研究,提出了交通运输主要领域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关联性定量指标,对“十四五”期发展走势进行分析判断,形成了交通运输主要领域的发展形势分析框架,有效提升经济运行分析能力和水平。通过完善“日、旬、月、季、年”的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全天候跟踪机制,建立分析指标和数据库,及时跟踪变化情况,推动实现分析工作“随用随取、横纵可比”。围绕疫情影响、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物流保通保畅、重大节假日出行等行业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开展针对性调研,形成多份基础性、原创性专题研究成果,服务行业管理。开展交通运输主要统计指标阶段性变化特征及规律研究,分析了行业主要指标历史发展特征,开展了行业主要指标与宏观经济关联关系研究,建立了主要指标发展速度区间评价模型方法等,研究成果为行业科学、准确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开展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相关评价研究。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评价多项基础研究,为构建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明确测算指南奠定技术储备,支撑了相关国际比较分析工作。持续深化交通运输行业指数构建理论研究,加强指数构建和分析方法在行业内外的推广和应用,构建了综合运输复工复产指数,将指数分析方法应用到特殊时期下的货运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持续开展中国运输生产指数(CTSI)定期监测分析,实现常规性发布,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的代表性指数和数据品牌。开展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提出并优化交通运输领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持续跟踪评价全国及各省高效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覆盖程度,有力服务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
丰富交通运输经济贡献的分析手段。开展交通运输及相关产业分类和贡献测算方法研究,对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制定《交通运输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测算交通运输及相关产业经济规模。开展我国运输卫星账户编制研究,提出我国运输卫星账户框架体系、数据来源、编制步骤、自营运输估算方法等,创新研究交通运输经济贡献测算方法,填补我国运输卫星账户编制空白。开展新形势下交通运输实物量指标与宏观价值量指标定量匹配研究,综合运用弹性、相关性、平稳性等分析方法,聚焦营业性货运量等行业实物量指标和 GDP 等宏观价值量指标,对我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相关指标中长期规模变化和结构变化的普遍规律、短期波动特征以及指标间增速关联匹配情况等开展量化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行业发展趋势判断、行业与宏观经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展高速公路网规模与经济社会适应性实证研究、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贡献测算研究,从高速公路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反映交通行业对经济社会各主要方面的贡献情况。
围绕试点内容召开部、院、专家三方专题研讨
交科院信息中心以经济运行分析团队为基底,以坚持目标引领、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双网联动、坚持动态跟踪、坚持梯队建设、坚持品牌培树的“六个坚持”试点理念,推动试点成果走深走实,为行业科学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并以交通运输经济研讨会为平台,向行业内外分享成果经验。
主动求新求变,提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能力。通过紧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切实提升经济运行分析的时效性、精准性。与行业内外相关科研单位、高校等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转换分析视角,加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多角度分析评估能力。通过强化“短、实、新”专题分析建立专人跟踪的信息获取机制,及时跟踪行业热点,剖析行业难点。通过加大市场调研,聚焦行业基层运行情况与经营主体、行业从业人员的直观感受,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一线最新运行态势的及时响应。
理论实践结合,强化行业科学决策支撑能力。聚焦中国运输生产指数、交通强国指数等交通运输行业指数构建研究,搭建交通运输指数体系框架。一是完善技术架构,综合采用平衡度法、赋值法、相对值法等方法,强化大数据高频监测技术在指数构建中的应用,实现对交通运输发展周期的量化测度。二是推动指数与分析工作深度融合,开展对交通强国指数的跟踪测算,中国运输生产指数实现了在行业内外主流媒体常规性报道。
把握发展需求,提高行业经济贡献测算能力。积极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需求,形成以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分类研究、运输卫星账户编制研究等为代表的理论成果。一是研究制定交通运输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上,将交通工程建筑、运输设备制造、交通金融保险、交通互联网等相关产业纳入综合交通产业的经济规模测算。二是开展营业性运输业户、业务摸底,实地调研私家车出行、自货自运等非营业性运输活动,提出涵盖营业性和非营业性运输活动的经济规模测算方法,编制我国运输卫星账户,有效分析运输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
文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信息研究中心(统计与经济运行监测研究中心) 程长、贺梅、赵茜楠
来源:交通运输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