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陈寅恪墓:植物园里的史学大师安息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10:30 2

摘要:论20世纪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就无法绕过一位史学大师——陈寅恪(1890-1969)。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真是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但细品之下又觉创见迭出。

陈寅恪、唐篔墓

论20世纪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就无法绕过一位史学大师——陈寅恪(1890-1969)。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真是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但细品之下又觉创见迭出。

其中论述李唐皇室家世背景之一节尤妙:陈寅恪通过考证,知李唐一脉出自赵郡李氏,但其自称出于陇西、为梁武昭王之后,此间缘由,须回到历史背景中理解——李唐起家于西魏关陇集团,当时执政的宇文泰为对抗强大的东魏、萧梁,托古改制而实行“关中本位政策”,身处统治核心、后建立隋朝的杨氏、建立唐朝的李氏,都将郡望改为关陇,以增强西魏集团的凝聚力——这一考证,立意高远,考证精当,对后世中古史研究有极大的影响。

陈寅恪在史学上的造诣与成就,无需赘言,但对很多人来说,真正闪耀的,是他墓碑上的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庐山植物园大门


1927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国学院的王国维,自沉身亡。两年后,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立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里,肯定了王国维的学术与思想,最后还因纪念王国维,引出一段著名的学术宣言: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此段宣言,上承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的学术准则,下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纯粹学风。当陈寅恪归葬庐山之时,著名画家黄永玉专门为其墓石题写了十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庐山植物园里的路牌

陈寅恪为义宁陈氏子孙,家族祖居地在今江西九江修水县,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是当时的革新派人物。父亲陈三立,曾经作为陈宝箴助手,在湖南推行新政。戊戌事变后,陈氏父子因为与康梁的关系而被一撸到底,彻底告别政治舞台。不久,陈宝箴郁郁而终,陈家定居南京。

陈寅恪少时,父亲陈三立已离开官场,其诗中自谓“来做神州袖手人”,此后专事吟咏,遂成20世纪上半叶独树一帜的诗人。待30年代陈寅恪安定下来后,便将父亲接至北平,但谁也没想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局势急转直下。当时已80多岁的陈三立,忧愤交加,疾病加剧,又不愿服药,最终病逝于北平。陈三立病逝后,久未下葬,灵柩暂厝北平,直到抗战胜利后,才下葬于杭州,与此前已经安葬的陈衡恪同眠一处(下图)。

陈三立自1937年去世,至1948年才得以入土为安,前后历时十一年。但谁也没想到,陈寅恪的安葬之路,会更为曲折

杭州西湖景区,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

1969年,陈寅恪病逝于广州,一代史学大师就此落幕。陈寅恪去世后,骨灰长期寄存于广州银河公墓,陈家人以为,广州是陈寅恪晚年伤心之地,因此不愿安葬于羊城,没想到,病逝后的陈寅恪,30多年都无法入土为安

世纪之交,浙江方面有人提议,陈寅恪先生可以安葬于西子湖畔,与父兄为伴。这下,江西方面坐不住了,最终在多方沟通与协调之下,陈家人同意,将陈寅恪、唐篔夫妇安葬于庐山植物园内

庐山植物园创建于30年代,是中国第一座长期开展植物采集、研究工作的植物园,园内先前已埋葬着三位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这三位老先生,都是创建庐山植物园的元勋,被人们尊称为“三老”。巧的是,“三老”中的陈封怀是陈寅恪大哥陈衡恪之子——陈寅恪之安葬庐山植物园,也算颇有渊源。

庐山植物园,三老墓

2003年,在去世34年后,陈寅恪最终与妻子唐篔安葬于庐山植物园内,入土为安。鉴于陈寅恪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内的巨大影响力,其与唐篔合葬墓于2018年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我现场所见,虽然庐山是热门风景区,但一来对这种亚高山森林植物园感兴趣的游客不多,二来也很少有人知道陈寅恪安葬于此,因此下葬后的陈寅恪夫妇,乐得清幽,在身后享受到了难得的清风明月与庐山云雾

陈寅恪、唐篔墓,江西省保碑

在20世纪众多的名人墓葬中,陈寅恪夫妇墓的形制是相当特别的。坟丘之上,左侧立一墓石,上书“陈寅恪、唐篔夫妇永眠于此”;右侧再立一石,上有黄永玉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如此形制,不禁让人想到陈寅恪当年为王国维所撰写的纪念碑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生命易逝,精神长存,诚哉斯言。

陈寅恪、唐篔墓,细节

文物信息

【名称】陈寅恪(与唐篔合葬)墓

【位置】江西九江庐山植物园内

【级别】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陈寅恪,庐山,陈三立,九溪

【说明】文中图片,均由本文作者拍摄于2022年。

【参考文献】

[1]杨涤清.庐山植物园六十年[J].植物杂志,1994,(04):6-9.

[2]殷孜涵.江西“陈氏五杰”[J].检察风云,2022,(10):80-82.

[3]胡丹.江西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J].江西文物,1991,(02):101-102.

[4]汪国权.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J].华东科技管理,1994,(12):21-23.

[5]胡迎建.陈寅恪先生归葬庐山之过程[J].党史文苑,2017,(09):25-26.

[6]关爱和.陈三立陈寅恪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4.

[7]胡宗刚.从庐山森林植物园到庐山植物园[J].中国科技史料,1998,(01):63-75.

[8]孙虎.陈三立“遗民”身份之争与清末民初遗民心态[J].古典文学知识,2010,(03):95-102.

[9]杨剑锋.“余作前儒托命人”——试论陈寅恪对陈三立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发扬[J].社科纵横,2009,24(10):104-106+115.DOI:10.16745/j.cnki.cn62-1110/c.2009.10.021.

来源:走读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