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历史,两个结局 屈膝迎不来和平,更不得人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10:49 1

摘要: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北伐匈奴,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被冒顿单于的40万骑兵围困七日,几乎全军覆没。此战让汉朝认识到:机动性强,擅长突袭的匈奴骑兵如此强大,汉军步兵还难以抗衡;秦末战乱和楚汉之争使汉初经济凋敝,无力支撑长期战争。

一、从和亲到封狼居胥

白登之围与和亲的开始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北伐匈奴,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被冒顿单于的40万骑兵围困七日,几乎全军覆没。此战让汉朝认识到:机动性强,擅长突袭的匈奴骑兵如此强大,汉军步兵还难以抗衡;秦末战乱和楚汉之争使汉初经济凋敝,无力支撑长期战争。

因此,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嫁宗室女给单于(如吕后之女鲁元公主差点被送去和亲);赠送丝绸、粮食、酒食,以换取匈奴不南下侵扰; 开放边境贸易(“关市”),缓和矛盾。

和亲的局限性

和亲政策虽带来短暂和平,但无法根本解决匈奴的威胁:
1、匈奴仍频繁劫掠:如汉文帝时期(前166年),匈奴14万骑兵入侵,逼近长安。
2、 汉朝处于被动:每次匈奴入侵,汉军只能被动防御,无法主动出击。
3、经济负担沉重:岁贡和贸易逆差使汉朝财政受损。

这一阶段,汉朝的战略核心是“韬光养晦”——积蓄国力,等待时机。

汉武帝的战略转变

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到汉武帝即位时(前141年),汉朝已具备反击匈奴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前133年,马邑之谋(诱歼匈奴)虽失败,但标志着汉朝转入主动进攻。经过一系列的反攻,大汉胜利用一场场胜利逐渐取得了对匈奴的优势。

• 前127年,河南之战:卫青率军收复河套地区(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建立朔方郡,解除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

• 前124年,漠南之战:大破匈奴右贤王,俘获1.5万人,匈奴主力被迫北迁。

• 前121年,河西之战:霍去病率万骑深入河西走廊,歼灭匈奴4万,夺取祁连山,使匈奴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 前119年,漠北决战: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分击匈奴单于和左贤王。霍去病追击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封狼居胥”仪式,标志着汉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此战后,匈奴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汉朝基本控制西域。

启示:汉朝对匈奴的胜利,是一个从“隐忍”到“爆发”的经典案例。它告诉我们:
短期的妥协不等于懦弱,而是为了长远的胜利。
真正的强大不仅依赖武力,更需要经济、制度、人才的全面支撑。
历史证明,只有敢于亮剑,才能赢得尊重与和平。

二、从渭水之盟到天可汗

渭水之盟(626年)的签订

玄武门之变后(626年),东突厥颉利可汗趁唐朝内乱,率10万铁骑直逼长安,李世民被迫亲率六骑至渭水桥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唐朝献金帛 :以大量财物换取突厥退兵。名义上的臣服 :突厥仍视唐朝为藩属。

此盟约虽保全了长安,但对李世民而言是奇耻大辱 ,史载他“每临朝,常称突厥为患”。

战略调整:从防御到反击的准备

李世民即位后(626年),推行一系列政策增强实力: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恢复农业生产,保障财政收入。府兵制改革 :加强军队训练,建立精锐骑兵。马政振兴 :鼓励养马,至630年唐朝战马数量达数十万匹。

突厥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李世民利用其矛盾,拉拢颉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联合薛延陀 牵制突厥后方;招抚阿史那社尔等突厥贵族归唐,成为唐军将领。

627-629年,突厥连遭天灾,牲畜大量死亡,经济崩溃。颉利可汗横征暴敛,各部纷纷叛离。

李世民判断:反击时机已到 。

军事反击:灭亡东突厥(630年)629年冬,李世民命李靖为帅,率10万大军分六路北伐。李靖夜袭定襄 :3000轻骑突袭颉利可汗牙帐,突厥溃散。颉利北逃 ,试图假意请降,拖延时间。

李靖识破颉利缓兵之计,率精骑追击。唐军顶风雪深入漠南,在阴山全歼突厥残部。颉利可汗被俘,押送长安,东突厥汗国灭亡。唐朝从此解除北方最大威胁。

天可汗的诞生(630年)

东突厥灭亡后,西域诸国震惊,纷纷归附。铁勒诸部上尊号 :回纥、薛延陀等首领共推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共主”)。长安成为国际中心 ,各国使节、商队云集,唐朝影响力直达中亚。

启示:从渭水之盟到天可汗,唐太宗的战略逆转不仅消灭了东突厥,更构建了一个超越汉朝的东亚新秩序 。其成功关键在于: 不因一时屈辱而失去长远目标 (如刘邦和亲后的隐忍)。 抓住对手弱点,一击必杀 (如汉武帝灭匈奴)。 胜利后以德服人,建立持久体系 (如康熙对蒙古的怀柔)。 这一历程证明,真正的强者既能卧薪尝胆 ,也能雷霆一击 ,最终以王道服天下 。唐太宗“天可汗”的尊号,正是对其战略智慧的最高认可。

三、靖康之耻

1126年初,金军东路军完颜宗望南下,直逼开封。宋钦宗惊慌失措之下, 罢免主战派李纲 割地赔款求和:钦宗答应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赔款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

因西路受阻(太原未降)和补给不足,金军北返,但已看穿宋朝软弱。

1126年末,金国以“宋未履行和约”为由,再次南下,坚守250天的太原城终因粮尽被破,金军西路畅通。钦宗罢免种师道等将领,迷信郭京“六甲神兵”守城,导致防御崩溃。

1127年1月,开封外城破,钦宗亲至金营投降。徽宗、钦宗及皇室、官员等3000余人被押往金国,徽宗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开封被洗劫,妇女、工匠等10余万人沦为奴隶,史载“哭声震天”。北宋积累百年的典籍、礼器、书画被掠一空。

启示:靖康之耻不仅是北宋的悲剧,更是中国历史上“积弱招祸”的典型案例。对比汉唐对匈奴、突厥的强硬反击,北宋的步步退让终致国灭。南宋建立后,岳飞等将领一度扭转战局,但宋高宗赵构的妥协(杀岳飞、订绍兴和议)再次证明:对侵略者的幻想,只会带来更深的灾难。

靖康之变留给后世的教训是:国家的安全,从来不是靠退让和贿赂换来的,而是靠实力与决心捍卫的。

四、汉唐威名与弱宋之悲

为何同样的威胁,汉唐能逆势崛起,而北宋却一败涂地?对比之下我们能看出三点:

1. 对强敌的妥协,只会招致更大的灾难

汉唐暂时隐忍,但目标始终是消灭敌人;

北宋却幻想“破财免灾”,最终人财两空。

2. 没有强大的军事,就没有真正的和平

汉武帝“寇可往,我亦可往”,唐太宗“雪夜擒可汗”;

北宋禁军空额严重,连辽国残军都打不过。

3. 统治集团的决心决定国家命运

汉武帝、唐太宗敢于决战,哪怕暂时屈辱也不改目标;

宋钦宗战和不定,既不敢打,又不敢彻底投降,终至亡国。

结论

汉唐的胜利与北宋的灭亡,揭示了一个永恒的历史规律: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
——对侵略者的妥协退让,只会助长其野心。
“能战方能止战,敢战方能言和。”
——只有让敌人付出惨痛代价,才能真正赢得和平。

北宋的悲剧警示后人:没有原则的妥协,就是灭亡的开始。而汉唐的辉煌证明:唯有敢于亮剑,才能屹立不倒。

来源:欢爷嬉笑怒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