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开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500余家、产业规模超600亿元,高标准推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21:47 1

摘要:▲9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市经信局、海淀区、昌平区、北京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工作情况并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9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市经信局、海淀区、昌平区、北京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工作情况并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力:

当前,未来产业已成为重塑国际竞争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布局六大未来产业领域,北京经开区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坚持“敢为先、谋新篇、强生态、铸标杆”,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全要素、全周期、全流程的支撑体系,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下面我为大家简要介绍北京经开区培育未来产业的重点措施与成效。

一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依托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国家信创产业基地、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优势,建设系统性创新支持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勇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专项,推动实施“白菜心工程”、揭榜挂帅行动,累计实现了47项关键技术突破,完成了20余项关键工艺、系统和软件研发。目前共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00余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27家。强化创新服务能级,打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全孵化链条,布局13家国家级孵化器,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一批未来产业育新基地。近年来,前沿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75件,是全市平均值的3.6倍,领跑全国经开区;2024年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年均增速超过30%。企业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国内第一款干细胞治疗药物获批上市、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全国首条12寸硅光量产线已通线生产,弥补创新链产业链空白。

二是在育才聚才方面,聚焦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青年领袖,建设了一批顶尖学者和领军人才领衔的国家级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机构。持续推进人才政策迭代升级,人才活跃度不断提升,人才贡献率超过北京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分级分类建立重点企业名单,每年给予综合资助,支持企业自主评价认定人才,基本形成以“亦麒麟”人才为领衔的人才队伍梯队。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共建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获批“国家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为青年人才的办公、住宿、研发、经营和投资提供更加友好的环境,设立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人才创业投资基金,打造全市首个百万平方米国际人才社区,构建青年人才住房支持体系,打造“亦城亦家”服务品牌,累计筹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超过2万套。我们将把亦庄打造成新时代青年创业第一站、最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集聚区。

三是在AI赋能方面,聚焦“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迭代。大力支持垂域模型赋能产业发展,承担医疗健康、制造、智能网联、人形机器人“一区一品”战略任务,北京首个政务领域大模型服务平台“亦智”上线。建设数据智能产业集群,围绕“独角兽”腾云天下、重点企业永洪科技等数据服务企业,形成数据全产业链。打造高性能算力集成底座,5000P高性能智能算力投入使用,正在建设京内最大单体算力中心,规划算力规模超3万P。建设算力广场、数据商城等人工智能赋能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定制楼宇、链主基金、算力补贴等组合拳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研究院,构建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区域场景品牌,打造智慧出行、人形机器人、医药健康等20余牵引场景,形成亿元量级订单。

四是在政策支撑方面,“十四五”以来出台了科创二十条等支持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政策近70项,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超100亿元,惠及主体3.3万家次。围绕未来产业领域,发布6G、氢能、量子、商业航天、具身智能机器人、细胞与基因治疗等专项政策,助力破解前沿产业领域中技术攻关难、不确定性高等瓶颈问题。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保障,探索工业用地复合利用、弹性增容、先租后让等机制,进一步集约用地资源。现有特色产业空间约830万平方米,供给百万平方米高品质孵化空间,打造了国家信创园、空天街区等一批高能级空间载体。全国首创亦企服务港集成服务管家模式,构建“亦企办”企业接诉即办新模式,优秀案例获全国推广。

五是在金融赋能方面,产业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推动银行授信万亿,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打造“产业升级基金+科创基金+种子基金+人才基金+市场化子基金”的基金体系,“十四五”期间建立200亿元政府引导基金,与五大行建立起300亿元AIC基金,撬动社会资本2000亿元以上,“十四五”以来辖区企业年均获投金额超百亿元。目前,仅产业升级基金一支基金,就投资未来产业领域项目59个,其中国高新项目占比70%,投资“小巨人”企业20家,独角兽项目4个。基金投资阶段对种子期、天使期、VC和PE形成全覆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面向未来,北京经开区将继续立足国家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机制、更开放的生态,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提问

记者:请问北京经开区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在布局未来产业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和突破?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经信局等市级部门的指导下,经开区立足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功能定位,率先布局、持续深耕,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第一,在未来信息领域,坚持“创新引领、跨界赋能”,集聚人工智能企业500余家、产业规模超600亿元,挂牌全国首个“监管沙盒”数据训练基地,率先出台“AI二十条”、“数据20条”等专项政策,落地医疗健康及智能制造两个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高标准推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着力构建“通明湖·量子星座”等生态社区,依托京东科技、联通数科、中兴数字、京东方、龙芯中科等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第二,在未来健康领域,坚持“需求导向、智健融合”,依托千亿级健康产业规模优势,形成以衍微科技、擎科生物等为代表的合成生物创新集群,集聚永泰生物、铂生生物等一批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军企业,服务保障品驰、影禾医脉等脑科学企业壮大发展。完善“产学研医”协同机制,推进临床研究医院建设,谋划建设北京生命科学产业创新研究院、脑机接口研究院、天空之境合成生物制造公共技术平台、北京首个细胞治疗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我们正在全力打造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主动服务好拜耳、阿斯利康、辉瑞、礼来等一批跨国药企的创新发展。

第三,在未来制造领域,坚持“智造引领、数实融合”,人形机器人产业集聚企业近200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元。连续10年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打响机器人“半马”的全球第一枪。落地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分级评价标准,实施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谋划机器人二次开发社区建设,服务全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建设。

第四,在未来能源领域,瞄准“绿色转型、能源革命”,构建安全、低碳、可控的产业体系,推动风光产业转型升级,布局下一代风电技术创新中心,搭建钙钛矿光伏中试平台,集聚华丰、航天工程等氢能产业核心企业。打造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协同发展区,形成以时代北汽、纯锂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代表企业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聚焦超导磁体、第一壁等关键材料,推动可控聚变技术集群研发。

第五,在未来材料领域,聚焦“前沿布局、跨界赋能”,筹建“北京未来材料育新基地”,以“AI赋能新材料、新材料赋能高精尖”为发展主线,推进超导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目前已建立了以中珀新材为代表的主导产业材料板块,以同益中、中航迈特为代表的国产化替代板块,引育打造新千亿级产业集群。

第六,在未来空间领域,立足“空天一体、智慧通联”,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空间产业创新高地,集聚企业170余家、规模超300亿元。建设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北京火箭大街”,中科宇航“一箭26星”刷新国内航天纪录,区内商业火箭企业集聚度达到全国75%,互联网卫星聚集度全国最高。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实现8类应用场景全面示范,近1200台自动驾驶车辆运行里程超过4000万公里,形成以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阿波罗为引领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

今后,我们将持续构建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体系,打造代表国家和首都参与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亦庄方案”。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