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留坝县玉皇庙镇下西河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将闲置土地变为“会呼吸”的生态空间,让老物件焕发新生机,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留坝县玉皇庙镇下西河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将闲置土地变为“会呼吸”的生态空间,让老物件焕发新生机,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进下西河村,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门前的小菜园。竹篱笆围起的三分地里,辣椒垂红、番茄挂绿,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这种“见缝插绿”的智慧,源自镇村干部与村民的共同谋划——将房前屋后的边角地、河滩地统一规划,既满足日常菜蔬需求,又构建起“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景观体系。如今,10余处小菜园如翡翠般点缀村中,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让环境整治从“政府干、群众看”转变为“人人都是设计师”。
沿着村道漫步,“议和园”小节点令人驻足。废旧瓦罐变身景观花器,老式农具与80年代玩具错落摆放,藤蔓绿植爬满文化墙,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网红打卡地”。这种“变废为宝”的巧思,正是下西河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每一处改造都彰显着“旧物新生”的环保理念。
“门前的下西河哟,转山又转水……”每当村歌《西河欢歌》响起,村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跟着哼唱。这首由县文联组织创作的村歌,将樱桃产业、地社火等非遗元素融入旋律,成为凝聚村民归属感的精神纽带。文化振兴的春风,吹进了乡村大舞台,将《西河欢歌》的歌词融入到“千万工程”节点打造中,通过“院坝说事会”“四季村晚”等活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碰撞中交融。
依托古青岗树的历史故事,打造青岗树小广场,让游客在了解青岗树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玉皇庙镇下西河村这一将生态景观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的“樱桃园”。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下西河村创新推行“三包”责任制,镇上干部包片、村上干部包组、党员代表包户,形成“示范户引领+群众参与”的良性循环。
人大代表带头捐赠老物件、参与环境整治,村民主动清理乱堆乱放、拆除破旧棚舍,村民积极参与义务劳动,让村庄面貌实现“蝶变”。如今,每月一次的环境卫生评比、“五美庭院”的创建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如今,整洁的村道蜿蜒如练,雅致的庭院星罗棋布,村民们在田园间耕作闲谈,孩子们在文化广场追逐嬉戏。这个被绿水青山环抱的村庄,正以“小美” 聚合“大美”,用诗意栖居诠释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生态与人文共融,绘就了一幅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来源:留坝发布)
来源:荣耀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