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破误区、明用药、守法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10:29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安眠药,在临床上被称为催眠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的常见药物。

长期以来,公众对安眠药存在较多误解,特别是“上瘾”问题,被无限放大,甚至导致很多真正需要药物帮助的人拒绝治疗,延误病情。

实际上,合理、规范地使用安眠药,大多数人并不会出现“成瘾”的问题。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了解它,是否会“吃”。

失眠,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人群健康的大问题。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年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超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约60%以上的人在未经医生指导下使用安眠药或保健品,乱用、误用问题严重。

科学用药,远比“谈药色变”更值得提倡。

第一点:你以为的“上瘾”,其实是耐受和依赖,不等于成瘾

很多人一听到“安眠药”,立刻联想到“上瘾”、“戒不掉”、“越吃越多”。事实上,医学上所说的成瘾,主要是指心理和生理双重依赖,停药会产生强烈的渴求行为和不可控的复吸,比如毒品。

而大多数常用的安眠药,如苯二氮䓬类(如劳拉西泮、艾司唑仑)、非苯二氮䓬类(如佐匹克隆、唑吡坦),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一般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瘾。

长期使用后出现的“无药睡不着”现象,更多是心理依赖或药物耐受的问题。

耐受是指身体对药物逐渐适应,效果减弱;而心理依赖则是患者对“吃药才安心”的过度心理期待。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药物轮换、剂量调整、逐渐减量等方式解决,并非不可控。

第二点:不是所有失眠都该吃药,安眠药需要“对症下药”

失眠的原因五花八门,包括焦虑、抑郁、神经功能紊乱、器质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如果不查明原因,贸然吃药,只会掩盖病情,甚至加重问题。

比如焦虑性失眠,需要辅助抗焦虑药;抑郁型失眠,则首选抗抑郁药物。

有些人明明是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疼痛、夜尿频繁等器质性问题导致的睡眠障碍,却频繁使用安眠药,这不仅无效,反而可能掩盖症状,延误诊断。

睡眠障碍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必须综合评估,合理用药。

医生会根据病因、失眠类型、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精准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千万不要自己凭感觉随意买药吃。

第三点:安眠药分很多种,吃错比不吃更危险

很多人误以为安眠药就是一种药,其实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不同。常见的安眠药包括以下几类: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艾司唑仑、地西泮、阿普唑仑。起效快、镇静强,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和依赖,推荐短期使用。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唑吡坦、右佐匹克隆。被称为“Z药”,对睡眠结构干扰小,成瘾性更低,适合老年人。

抗抑郁药类:如多塞平、曲唑酮、米氮平,适用于抑郁伴失眠者。

抗组胺类药物:如异丙嗪、苯海拉明,镇静作用明显,但副作用较多。

中药和中成药类: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安神补脑液,适用于轻度失眠或体质虚弱者。

关键是选对药、吃对药、用对方法。乱吃,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引起反跳性失眠、记忆力下降、白天嗜睡等副作用。

第四点:中医治失眠,不是万能,也不能替代科学用药

近年来,很多人热衷于用中医调理睡眠,甚至完全拒绝西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从肝郁、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角度分析失眠,但中药起效慢,作用温和,适合轻中度慢性失眠或体质型失眠人群。

但如果是急性焦虑导致的严重失眠,或因重度抑郁导致的昼夜颠倒,仅靠中药常常无效。目前临床上更推荐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既能快速控制症状,又能长期调养体质。

以酸枣仁为例,中医认为其“养心安神”,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其可作用于GABA受体,具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其效应微弱,需长期使用才能显现。

因此,中医并非西医的替代,而是补充。科学认知、合理搭配,才是健康之道。

第五点:服药也有“黄金法则”,你吃对了吗?

很多人吃安眠药习惯性“睡前临时吃一颗”,这其实是错误的。

安眠药的正确服药方式,应遵循以下几点:

1. 在睡前30分钟服用,确保服药后立刻就寝,避免药效发作时仍在活动,尤其是“Z药”,可能会导致“梦游”或记忆缺失。

2. 不空腹服药,空腹可能加快吸收,增加副作用。

3. 避免与酒精、镇静类药物共同使用,否则可能导致呼吸抑制,甚至昏迷。

4. 不擅自加量或停药,尤其是苯二氮䓬类,一旦突然停药,可能出现反跳性焦虑或失眠。

5. 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和副作用,医生可根据情况调整方案,逐步减药,避免依赖。

中国药典与临床指南均指出:安眠药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4周,若需长期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逐渐调整。

结语:把安眠药当敌人,不如把它当工具

真正可怕的不是安眠药,而是错误的观念和无知的使用方式。失眠是一种疾病,药物是一种手段,科学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不要误信谣言,更不要盲目恐惧。

安眠药不是“毒药”,正确使用反而能帮助你恢复生活质量。但如果你每天睡前焦虑不安,吃了药也睡不着,或者越来越依赖药物,那不是药的问题,是你需要找医生了。

睡眠,是你应得的健康权利,不用羞耻,也不该将就。

愿你今晚好眠,明天醒来,阳光正好。

医学文献和资料来源:

1.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 中国睡眠研究会

2. 《临床精神药理学》(第4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苯二氮䓬类药物依赖性机制研究进展》-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2

4. 《常见失眠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5. 《酸枣仁的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科学护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