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成份股集体大涨,建仓信号被曝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16:39 1

摘要:看着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双双大涨超过5%的新闻,我忍不住点了根烟。这场景太熟悉了——每次市场狂欢,总有一批散户兴冲冲地进场,然后灰头土脸地离场。9月11日这天,创业板成交额突破7000亿,22只个股创下年内成交新高,胜宏科技单日成交291亿…这些数字看得人热

一、市场狂欢下的冷思考

看着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双双大涨超过5%的新闻,我忍不住点了根烟。这场景太熟悉了——每次市场狂欢,总有一批散户兴冲冲地进场,然后灰头土脸地离场。9月11日这天,创业板成交额突破7000亿,22只个股创下年内成交新高,胜宏科技单日成交291亿…这些数字看得人热血沸腾,但作为一个在量化交易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鸟,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记得2015年那波牛市,我还在复旦读金融系。当时宿舍楼下打印店老板都开始炒股,结果呢?现在打印店早换了两茬老板。这次行情看似凶猛,但创业板指42倍PE、科创50指数183倍PE的数据就摆在那里——市场从来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地相似。


二、牛市四大致命陷阱

行情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脑子发热。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散户在牛市中往往会掉进四个大坑:

陷阱一:持股待涨

这是最温柔的陷阱。很多人觉得"反正牛市来了,拿着就能涨",结果往往是别人家的股票涨上天,自己的票像死鱼一样趴着。我认识个老股民,2019年拿着某银行股等牛市,等到2024年终于等来牛市——可惜是科技股的牛市。

陷阱二:只做热点

追热点就像追公交车,你拼命跑的时候它不停,等你累得停下来系鞋带,它倒是在站台等你了。看看这次领涨的有色金属和电子板块,北方铜业、海光信息这些票确实亮眼,但你知道机构是什么时候开始布局的吗?


陷阱三:强者恒强

这个逻辑在熊市里可能成立,但在牛市反而是毒药。当所有人都觉得某只股票会一直涨的时候,往往就是机构准备出货的时候。还记得2020年的白酒神话吗?

陷阱四:超跌反弹

"跌多了总会涨"——这是最害人的思维之一。在注册制时代,有些票跌下去就真的再也起不来了。你以为在抄底,其实是在接飞刀。


三、量化数据揭示的真相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那到底该怎么玩?我的答案是——看数据,看真实的数据。不是那些被加工过的K线图,而是最原始的交易行为数据。


以本周涨幅不错的某创新药个股为例(为避嫌不说具体名称)。从走势图看,爆发前就是个震荡走势,毫无征兆。但如果我们看它的「机构库存」数据(反映机构资金活跃度的量化指标),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故事:


图中橙色柱体显示,机构资金早在股价启动前就持续活跃。注意我用橙色框标出的部分——机构持续参与但股价没动,这就像弹簧被不断压紧,终有爆发的一天。这就是量化数据的魅力:它不会骗人,也不会被情绪左右。


四、跨行业的共同规律

更神奇的是,这个规律在不同行业都适用。看看下面这两只票:


一个是去产能的钢铁股,一个是果链概念股,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行业,但机构资金的运作模式如出一辙——先默默布局,再等待时机爆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专业投资者总能"未卜先知",其实他们不过是掌握了更准确的数据工具。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说了这么多,最后给各位散户朋友几点忠告:

放弃主观臆断市场不会因为你觉得该涨就涨。我见过太多人对着K线图自言自语:"这里该反弹了"、"那个形态像金叉",结果市场啪啪打脸。关注真实数据成交量、资金流向、机构参与度…这些才是市场的语言。就像看病要验血而不是凭感觉猜病情一样。建立自己的系统可以是简单的几个指标组合,但一定要有客观标准。我在大学时就开始构建自己的量化模型,这些年不断完善,这才有了相对稳定的表现。保持独立思考别相信什么"内幕消息",真有内幕也轮不到散户知道。我认识几个私募基金经理,他们最头疼的就是怎么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获取超额信息。

市场永远在变,但人性不变。看着今天创业板的火爆行情,我不禁想起导师当年的话:"在金融市场,最贵的学费就是经验,但最便宜的工具是数据。"

希望各位能在这次行情中有所收获,而不是又一次成为"经验丰富"的老韭菜。


声明:本文所涉市场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仅供交流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也不提供任何操作建议。谨防不法分子冒用名义进行非法证券活动。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来源:光知想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