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品官到底多厉害?深扒28位顶级大佬背后的权力潜规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5 04:16 1

摘要:文章描述过程均来自权威资料,图片都来源于网络,请各位看官知悉。若文章中涉及到版权或侵权,请您和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阅读文章前,诚请各位看官点点“关注”,方便后续及时为您推送文章,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均来自权威资料,图片都来源于网络,请各位看官知悉。若文章中涉及到版权或侵权,请您和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阅读文章前,诚请各位看官点点“关注”,方便后续及时为您推送文章,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公元713年盛夏,长安城平康坊的一座豪宅前,十几个穿紫袍的官员顶着烈日跪在石阶上。路过的百姓窃窃私语:"这可是当朝三品大员,怎的给崔尚书行这般大礼?"

门房老仆探出头冷笑:"我家老爷挂着从一品的太子少师,这些实权派还不是得乖乖来拜码头?"

这个荒诞场景,揭开唐朝官场最吊诡的规则——品级越高的大佬,往往离权力核心越远。

当我们翻开《唐六典》,会发现正三品的六部尚书,已经站在权力金字塔尖,那一品二品的大佬们,究竟在玩什么把戏?

开国皇帝埋下的雷

武德七年(624年),李渊在太极殿召见新科进士的时候,突然把腰间玉带解下:"诸卿看这十二銙玉带,最上面这两块镶金的可好?"

看到官员个个称是,老皇帝话锋一转:"就像我朝官制,一二品如同这装饰,三品以下才是撑起江山的真家伙。"

这番帝王心术,在《旧唐书·职官志》得到印证:太师、太傅、太保这些正一品官职,明确标注"不常置,无所职掌"。

太宗李世民更绝,给亲叔叔李神通,封正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转头就让他去管皇家动物园。

李世民

武则天时代的幽默

垂拱四年(688年),洛阳宫里发生戏剧性的一幕。时年84岁的刘仁轨,颤巍巍拄着拐杖,死活不肯接正一品的文昌左相印信。

女皇的特使急得冒汗:"您老这是抗旨啊!"老头子的回答让在场人憋笑:"老臣当了三十二年三品官,临了给我个花架子,莫不是要老臣去给城门校尉磕头?"

这个真实事件暴露了官场潜规则:挂着从一品头衔的尚书左仆射,实际权力早就被正三品的中书侍郎架空。就像现代企业的"名誉董事长",听着唬人,实际连报销单都批不了。

武则天

皇亲国戚安置办

翻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会发现个诡异现象:唐朝289年间,正一品官员中67%姓李。

天宝年间更夸张,玄宗的三十多个皇子皇孙,人均挂着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

这些"天潢贵胄"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王府里斗鸡走马,逢年过节进宫领赏。

退休高官养老院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72岁的宋璟退休的时候,收到玄宗特赐的正一品文散官头衔。

老宰相在谢恩宴上自嘲:"陛下这是要老臣顶着金招牌去西市赊酒喝?"引得满堂哄笑。

当时三品以上致仕官员,八成会获得从一品荣衔,这招既保全官员体面,又防止他们干预朝政,堪称古代版的"金色降落伞"政策。

特殊时期的政治道具

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一口气封了十七个正一品刺史。这些"超级太守"的真实作用,从洛阳出土的《张柬之墓志》可见端倪:"时授特进,行幽州都督,实则居京备询"。

说白了就是给反对派戴高帽,然后圈养在京城,这手"明升暗降"的套路,比现代企业的人事调整狠辣多了。

尚书省权力消亡史

《通典·职官典》记载的从二品尚书仆射,在唐初还是真宰相。但到开元年间,这个职位已经沦为入职培训岗。

张说当年从尚书左仆射升任中书令的时候,同僚们道贺都说:"张公终于修成正果了!"

可见从二品到正三品的中书令,实际上是从闲职跳槽到实权部门。

十六卫大将军变形记

长安城曾流传个笑话:想知道哪位将军失宠了,就看他是不是升了正二品的卫大将军。贞观时期统领禁军的要职,到天宝年间变成安置退伍将领的虚衔。

出土的《高仙芝墓志》记载,这位远征小勃律的名将,生前最后的正二品右卫大将军衔,实际上是战败后明升暗降的处分。

地方大员的权力游戏

看似风光的从二品大都督,实际处境却如同走钢丝。景云二年(711年),并州大都督崔日用给睿宗的密奏道尽辛酸:"臣岁领绢三百匹,实不及汴州别驾。"

这话不假,当时地方实权早就被正三品的节度使架空,就像现在的"巡视员"头衔,听着大气,实际上却没油水。

中书侍郎的登天路

别看中书侍郎只是正三品,这个岗位可是宰相的预备役。李林甫当年在这个位置上,通过"每日午时递密奏"的骚操作,硬是把正二品的侍中李适之挤出了政事堂。

这招"越级打怪"的功夫,堪比现代职场新人直通董事会。

御史大夫的尚方宝剑

从三品的御史大夫看着品级不高,却是连太子都敢弹劾的狠角色。

贞观十八年(644年),权万纪任此职的时候,三个月内参倒七位亲王、十三位刺史,气得李世民摔杯子:"这厮官印是铁打的吗?"

这种"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堪称唐朝版的纪委巡视组。

节度使的弯道超车

安禄山的平卢节度使只是个从三品武职,却能调动十万边军。天宝年间有个奇葩现象:正二品的六部尚书,见着从三品的节度使,都得主动行礼。

这就像现代某地级市长的实际权力,比部委的司局长还大,全靠手里攥着实实在在的资源。

唐太宗的权力平衡术

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看着新修订的《贞观令》,对房玄龄说:"朕把三品以上任免权抓在手里,就像捏着风筝线。"

这话不假,当时五品以上官员都要经过皇帝面审,但实际操作中,真正需要天子费心的,只有三十多个三品以上的要职。

武则天发明的"斜封官"

皇权膨胀到极致的时候,连品级制度都能被玩坏。圣历二年(699年),女皇首创的"斜封官"制度,让正五品以下官员任命不再经过吏部。

最疯狂的时候,长安酒肆掌柜都能弄个从八品散职,这种"官方认证"的卖官鬻爵,比现代某些野鸡大学的文凭买卖还离谱。

李林甫的制度改革

天宝六载(747年),李林甫主持修订的《唐六典》,表面是规范官制,实际上是在法律层面,确认了三品官的核心地位。

这个偷梁换柱的妙招,就像现代企业把临时工制度写入公司章程,让既得利益集团合法化。

李世民-剧照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十三日黎明,仓皇出逃的玄宗,路过尚书省衙门。晨雾中,正一品的太师匾额斜挂门头,正三品的中书省铜印却已经被叛军踩碎。

老皇帝或许这时候才顿悟:那些光鲜的头衔就好像是水中明月,真正的权力,永远藏在务实的三品衙门里。

参考资料:

1.《唐六典》(中华书局点校本)

2.《旧唐书·职官志》(百衲本影印)

3.《新唐书·百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通典·职官典》(王文锦点校本)

5.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唐代墓志铭文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