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的价值惹争议?专家宋清辉这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09:45 1

摘要:在2025年4月的互联网舆论场中,一场关于企业声誉与言论自由的激烈交锋骤然爆发。经济学家宋清辉与河南零售巨头胖东来的对抗,从一条微博评论升级为百万索赔的法律诉讼,再演变成全民热议的社会议题。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实则折射出当代中国在流量经济、法治建设与公共话

在2025年4月的互联网舆论场中,一场关于企业声誉与言论自由的激烈交锋骤然爆发。经济学家宋清辉与河南零售巨头胖东来的对抗,从一条微博评论升级为百万索赔的法律诉讼,再演变成全民热议的社会议题。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实则折射出当代中国在流量经济、法治建设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中的深层矛盾。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宋清辉在“胖东来基层员工平均月薪9886元”的微博话题下,发表评论称该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只能变着花样靠流量活着”。这番言论迅速引发胖东来的强烈反应,后者以《民法典》第1024条为依据提起名誉权诉讼,索赔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面对诉讼压力,宋清辉非但没有退缩,反而以“殊死搏斗”的强硬姿态回应,将这场对抗上升到“捍卫言论自由”“对抗邪恶势力”的高度。双方的针锋相对,使得原本局限于商业领域的争议,迅速演变为关于社会价值观碰撞的全民讨论。

在这场博弈中,胖东来展现出的维权逻辑具有典型性。作为一家年销售额近170亿、员工流失率低至2.01%的区域零售龙头,其核心竞争力本应体现在供应链管理、服务创新与员工激励等实体维度。但当宋清辉以“缺乏核心竞争力”否定其商业模式时,企业的应激反应恰恰印证了流量经济时代品牌建设的脆弱性——即便拥有扎实的运营基础,依然难以承受舆论场中带有价值判断的批评。

这种矛盾在胖东来近年来的维权史中早有端倪:从“红内裤掉色事件”到“胖东来商标纠纷”,企业频繁通过法律手段应对舆情危机,但维权成本已超300万元,负面舆情转化率却高达27%。这种“越维权越受伤”的困境,揭示出企业在数字化生存中的两难:当品牌形象愈发依赖网络口碑时,任何批评都可能被放大为系统性风险。

宋清辉的抗争策略则呈现出另一种时代特征。自称“经济学家”的他,其学术背景长期受到质疑——在核心期刊未见署名文章,学历履历语焉不详,却通过社交媒体上的争议性言论积累起话语权。此次事件中,他将商业批判升华为“净化社会风气”的道德使命,使用“河南企业界耻辱”“初中毕业老板”等带有地域歧视和人身攻击色彩的语言,成功将专业讨论转化为情绪对立的舆论战。

这种操作与其过往行为模式一脉相承:2023年抨击某新能源车企后推出付费课程,2024年质疑社区团购时上线知识星球服务。当学术批判与流量变现形成闭环,“死磕到底”的宣言更像是精心设计的商业剧本,其声明发布24小时内超10万转发的数据,暴露出公共议题被私有化为个人流量池的现实。

法律层面的争议则凸显了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胖东来主张的名誉权保护需要证明“主观恶意”“事实虚假”“损害后果”三要件,但宋清辉的批评多属主观价值判断,企业难以举证具体损失。而宋清辉援引《宪法》第35条主张言论自由时,却回避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关于商业诋毁的规定。

这种法律工具的选择性使用,反映出双方都在试图将复杂的社会矛盾简化为非黑即白的法律胜负。更有律师指出,若批评企业商业模式需承担百万赔偿风险,可能产生寒蝉效应,抑制正常的商业讨论。但反过来,若放任带有明显恶意的失实言论,又会损害企业的合法利益。这种两难境地,正是当前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深层矛盾。

公众舆论的分化则映射出社会认知的结构性撕裂。支持胖东来的群体看重其“员工月薪近万”“周二闭店”的人文关怀,认为高调维权是保护“良心企业”的必要手段。而声援宋清辉的网民则担忧,企业滥用诉讼可能压制批评声音,使法律异化为“资本封口费”。

这种分歧本质上源于不同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差异化理解:是将企业视为需要呵护的“道德楷模”,还是必须接受公众审视的“商业实体”?当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被自媒体塑造成“平民企业家神话”时,其形象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某种价值观图腾。这种造神运动既为企业带来流量红利,也埋下了“神像崩塌”的隐患——任何对企业的批评都可能被解读为对集体信仰的挑战。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流量经济对公共话语的异化。胖东来与宋清辉的对抗,本质上是一场注意力争夺战。前者凭借“员工高薪”“极致服务”的故事持续制造流量热点,2025年春节许昌门店单日客流量达177.5万人次;后者则通过批判性言论维系社交媒体影响力,此次事件使其互动量暴增300%。

当流量成为衡量成败的核心指标时,真相探寻让位于情绪煽动,理性讨论沦为空谈。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催生出“越极端越传播”的恶性循环:宋清辉将企业诉讼形容为“针对国家的预演”,胖东来则用百万索赔制造震慑效应,双方都在利用公众的认知偏差扩大战场。而社交平台算法对争议内容的偏爱,使得这场博弈注定难以回归事实本身。

在这场喧嚣中,真正被忽视的是商业文明建设的本质命题。胖东来若想证明其核心竞争力,需要的不是诉讼胜利,而是公开供应链数据、展示人才培养体系,用透明度回应质疑。宋清辉若想践行学者责任,理应通过ROIC分析、坪效对比等专业工具展开论证,而非停留在标签化批判。

当企业将资源过度投入舆情管控,当学者沉迷于流量收割,这种双输局面损害的不仅是当事双方,更是整个社会的理性对话空间。值得反思的是,在这场“殊死搏斗”中,既没有赢家的奖杯,也没有真相的桂冠,有的只是流量退潮后愈加荒芜的思想沙滩。

或许,这场风波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在数字化生存成为常态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建对话的桥梁。企业需要学会在批评中进化,而非在诉讼中固守;学者应当用专业深耕替代流量狩猎;公众则需培养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当宋清辉将“死磕”异化为生意,当胖东来把维权扭曲为表演,这场博弈早已偏离了初心。唯有当各方都能放下对流量毒瘾的依赖,回归专业主义与本真价值,我们才能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守护住理性与真相的最后阵地。

来源:亮月花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