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麻烦的是,上游岷江、嘉陵江的来水量不减,入库流量高达5.2万立方米每秒,远超当前的泄洪能力。如果不放水,水位继续涨,后面要是再来个大洪峰,三峡可能真顶不住。
2024年7月,长江流域的汛情让全国揪心。暴雨接连不断,长江中下游水位猛涨,洞庭湖、鄱阳湖周边不少地方已经泡在水里。
6月28日,长江2024年第1号洪水正式形成,7月2日起,洞庭湖入江口以下河段全线超警,九江、湖口等站点的水位甚至逼近历史高点。
就在这节骨眼上,7月10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宣布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三峡水库要开闸泄洪,流量从2.7万立方米每秒提到3.1万立方米每秒。
这消息一出,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发问:下游都快淹了,三峡还放水,这不是添乱吗?水利部的决定到底是怎么想的?
先说说三峡水库的角色。很多人觉得三峡大坝就是个“超级蓄水池”,能把洪水全挡住,保护下游。可实际上,三峡的防洪功能没那么简单。
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听着挺大,但汛期(6月1日到9月30日)有严格的水位控制,正常蓄水位是145米,防洪限制水位是155米。
超过这个线,大坝安全和上游地区就可能有风险。2024年7月10日早上8点,三峡水库水位已经到149.99米,快到警戒线了。
更麻烦的是,上游岷江、嘉陵江的来水量不减,入库流量高达5.2万立方米每秒,远超当前的泄洪能力。如果不放水,水位继续涨,后面要是再来个大洪峰,三峡可能真顶不住。
那为啥非得现在放水?其实,这跟防洪的整体策略有关。三峡的防洪不是光靠自己,还得跟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体系配合。
7月初,长江中下游已经连下了半个月的暴雨,武汉、九江、岳阳这些地方的河道水位都超警戒线,堤防压力巨大。但上游的来水还在增加,气象部门预测,7月中下旬可能还有更大降雨。
如果三峡现在不腾出点库容,等到更大的洪峰来了,库满得溢出来,那时候再放水,下游的压力会更不得了。所以,提前泄洪,其实是为了给水库“减负”,留点空间应对后面的硬仗。
再说说泄洪的量。很多人一听流量从2.7万涨到3.1万立方米每秒,觉得这增量不小,担心下游吃不消。可实际上,这点增量跟上游的来水比,只是九牛一毛。
三峡放出去3.1万立方米每秒,等于还在拦着2.1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拦蓄比例接近40%。这说明三峡还在拼命帮下游减压,不是网上说的“往 downstream 倒水”。
而且,泄洪不是一口气全放,而是精确控制的。7月10日14点开了第一个泄洪孔,18点开了第二个,流量逐步增加,避免突然冲击下游河道。水利专家们通过水文模型算了好几轮,确保这点流量不会让下游的堤防崩盘。
这决策听着有理,但为啥网上争议那么大?主要还是因为下游的汛情已经很严重了。湖南岳阳、江西九江这些地方,堤防上全是防汛人员,沙袋堆了一层又一层,农田泡在水里,村庄都快成“水乡”了。
老百姓看到三峡还要放水,难免觉得不踏实。网上有人发帖,配上洪水淹没道路的照片,吐槽说:“下游都这样了,三峡还加码,水利部咋想的?”
这心情可以理解,毕竟谁家门口被淹了,都会急得跳脚。但从技术角度看,泄洪不光是为了保三峡,也是为了保下游的长远安全。
还有个关键点得说清楚:三峡的泄洪不是随随便便放水,而是基于科学计算的“精细活”。水利部门得综合考虑上游来水、下游河道水位、堤防承载力、气象预报等一大堆因素。
比如,7月10日的决策,是基于最新的水文数据和气象预测。专家们用模型模拟了不同流量下的水位变化,确认3.1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在下游堤防的承受范围内,还能加快洪水下泄,缩短滞留时间。这就像给河道“疏通”了一下,避免洪水长时间泡着堤防,降低决堤风险。
再说说下游的情况。很多人担心三峡放水会让下游更惨,但其实下游的防洪能力没那么脆弱。拿洞庭湖来说,虽然7月初水位超警,但离保证水位(堤防能承受的最高水位)还有点距离。
九江站的水位虽然高,但堤防经过多年加固,抗洪能力比过去强多了。泄洪后,九江水位涨了0.3米左右,仍在安全范围内。水利部门还派了巡查组,24小时盯着堤防,确保没啥隐患。这么看,泄洪虽然短期内加了点压力,但长远来看,是在帮下游“卸包袱”。
除了防洪,三峡的调度还得兼顾其他目标,比如发电和航运。汛期水位高,水轮机发电效率也高,7月10日的泄洪让三峡保持了稳定的发电出力,为华中地区的用电需求提供了支持。
航运方面,增加下泄流量也能改善下游河道的通航条件,让货船通行更顺畅。这么多目标叠一块,调度难度可想而知。水利专家得像下棋一样,每步都得算好几步,还要留后手。
当然,公众的质疑也不是没道理。毕竟,洪水面前,谁都怕多一滴水。网上有人说,水利部门是不是该多解释解释,别光公布个决定就完事了。这话有点道理。
7月10日后,长江水利委员会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开了水文数据和调度依据,还在社交媒体上发了泄洪的视频,解释为啥要放水。这样的沟通确实让不少人安心了点,但也有人觉得,信息来得晚了点,早点说清楚可能争议会少些。
往前看,7月15日,三峡水库水位降到165.86米,虽然还是偏高,但已经腾出了不少库容。7月11日到14日,泄洪孔增加到9个,流量提到4.3万立方米每秒。
这段时间,水利部门跟金沙江流域的乌东德、溪洛渡水库联动,共同拦蓄洪水,减轻三峡的压力。
8月初,汛情终于缓和下来,洞庭湖水位回落,岳阳、九江的堤防没出大问题,农田也开始恢复。这说明,7月10日的泄洪决定虽然冒险,但确实起到了作用。
从历史看,长江防洪从来不是件容易事。1998年的特大洪水,荆江大堤差点决口;2010年、2020年的洪水,也让三峡水库捏了把汗。每一次洪水,都是对防洪体系的考验。
三峡大坝虽然是超级工程,但它不是万能的,只能算防洪体系里的一环。要彻底管好长江,还得靠流域内其他水库的联合调度,靠更精准的气象预报,靠更完善的应急预案。
这次泄洪的争议,也提醒大家,防洪不光是水利部门的事,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网上那些吐槽,虽然有些情绪化,但也反映了大家对防洪的关心。
水利部门以后可以多用点接地气的方式,比如短视频、直播,把复杂的调度逻辑讲得明白点,让大家心里有底。毕竟,洪水不等人,只有上下齐心,才能扛住大自然的考验。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