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反内卷”来了!这些不追爆款、不求流量的医生,值得关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8:57 1

摘要:尤其是在健康科普这个领域,热度不等于信任,收藏不等于会用。我们刷到过太多“高赞教程”“一分钟讲清”的视频,可真到关键时刻,却还是在群里问,“这个到底靠不靠谱?”“需不需要去医院?”“能不能自己缓一缓?”

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感受。

通过短视频,你学了不少医疗科普知识,随手也存了一堆教程,可真遇到健康问题时,对着手机翻遍收藏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越琢磨越焦虑。

别再这样瞎纠结了!今天,“医学界” 就为大家推荐几位抖音上的宝藏医生,跟着专业的人学健康知识,才能遇事不慌、心中有谱。

撰文 | 不器

在短视频平台,知识走得越来越快了,但能走进生活的内容,还是那一小部分。

尤其是在健康科普这个领域,热度不等于信任,收藏不等于会用。我们刷到过太多“高赞教程”“一分钟讲清”的视频,可真到关键时刻,却还是在群里问,“这个到底靠不靠谱?”“需不需要去医院?”“能不能自己缓一缓?”

一方面,平台上健康信息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对医疗自媒体提出了更严格的规范与要求——谁能发、发什么、怎么发都有了更明确的边线与标注。换句话说,“随口一讲”的时代过去了,有资质、可溯源、讲得清楚、专业且有趣的内容,才有资格进入你的关注列表。

所以这次,我们想换个角度。不追爆款、不讲流量,只讲“那些讲得好、做得稳、真能帮到人”的医生账号——他们的内容也许不热搜,但会被反复保存;也许不轰动,但让人“看一次就放心”。

先解决家长最慌的事儿:儿科医生的“救命指南”

家里有娃的,肯定都经历过“孩子发烧半夜慌”的时刻,先去看@叶盛医生的视频,准没错。

叶盛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ICU主任医师,抖音上有118万粉丝,很多家长跟着他学习如何照顾娃。比如,他讲孩子发烧特别实在:多少度该吃退烧药、不同体重的娃该吃多少剂量,都用图文标得明明白白,最后还会编个顺口溜帮你记,比如“真凶原是病原体”“口服优先记心里”,听一遍也许就能记住。

弹幕里,网友调侃:“现在的医生都卷成rapper了?”但笑着笑着就把知识点记牢了。娃若发烧,照着步骤来。

还有个@儿科李掰掰,本名李亚东,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儿科医生。“掰掰”这名字很形象——他爱把事儿“掰碎了”讲。夏天怕娃中暑,他会教你“出门带什么应急、出现头晕该怎么处理”;蚊子多的时候,又会说“哪些驱蚊液对娃安全、被咬了怎么消肿”。全是日常能用上的细节,不用记复杂的理论,照着做就行。

眼睛、头疼、肺结节?这些医生帮你“对号入座”

近视怎么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孙璐的视频一定要看。

这位美女医生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孙璐,说话特别温柔,没有那些“听不懂的术语”。她的抖音科普视频不是讲述知识,而是先用一个眼部构造的特效动画,告诉你“近视人的眼球好像是被拉长了”,几秒钟把原理讲清楚了。

她的视频画面舒服,还有实景演示,比如教孩子如何握笔,教如何佩戴眼镜。好多家长说:“听她说话就像跟朋友聊天,不焦虑了,还知道该怎么护着娃的眼睛。”

头疼、腰痛的朋友,关注@张博士疼痛医疗。张博士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疼痛科的副主任医师,他最绝的是“画图讲病”——视频里会直接在自己身上画,哪里疼是腰椎两侧疼痛、哪里疼是第三腰椎旁疼痛,用记号笔标得清清楚楚。

比如你总觉得“后脖子连着头疼”,他会告诉你这是颈源性头痛,再教你如何缓解。遇到复杂的知识点,他还会引用权威论文,但从不念晦涩的内容,只挑“对咱有用的结论”说,看完就知道“我这头疼该怎么处理”。

还有个讲胸外科科普的@胸外科李小强医生,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的主任医师。最近好多人查出肺结节就慌,怀疑是“疫苗造成的”。他直接拿数据说话:“2016到2023年,CT检查量涨了54%,不是生病的人多了,是机器更清楚了,能查出以前看不到的小结节。”

他还会教你“怎么看报告”:多大的结节不用管、哪些描述需要警惕、多久复查一次合适。没有吓唬人,就用大白话拆解专业知识,看完就明白“原来肺结节没那么可怕”。

最接地气的账号:跟“医叔老魏”学护胃,像听家里人说话

这里要推荐的是@医叔老魏,本名魏尉,是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的副主任医师。他的视频特别有意思——总跟女儿一起出镜,用聊天的方式讲健康。

比如讲饮食习惯,他会说“一些喜欢吃高盐、腌制、熏烤食物、有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的,这些都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女儿会说:“难怪妈妈要把奶奶做的腊肉藏起来!”

没有说教的感觉,就像家里长辈在跟你讲故事。他有一期讲胃癌早期信号的视频,点赞超30万,播放超千万,留言里全是“听叔的,现在吃饭规律多了”“跟着调作息,胃真的舒服了”。单就这一条就上了抖音热搜,为账号带来近2万粉丝增长。这种把知识融在生活里的方式,比硬记知识点管用多了。

为啥这些账号这么好用?医生和平台“一起使劲”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些医生的视频都特别“顺”:第一是结构体系感很强,第二是信息密度刚刚好,第三是图表和内容契合度高,第四就是把留言区的互动延伸出到下一条内容的走向,并且视觉风格看起来也清晰舒服。

这其实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医生出专业,平台出呈现”的共创模式慢慢成熟的结果。

近期,抖音推出《医生已就位》系列栏目,联手平台多位医生账号,共同打造专业、生动、体系化的医疗科普内容,放大医学从业者专业价值。抖音会为合作医生提供IP定制、专业制作、视频包装、流量扶持等权益,帮助创作者实现粉丝增长、账号品质升级。

一方面,医生拥有长期的一线经验,知道“病人最常问的问题是什么、最容易理解错的点在哪里”;另一方面,抖音官方在内容表达、镜头语言、节奏设计、互动转化上积累了大量实践。两者磨合出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些视频:信息清晰,场景真实,建议落地,不越线,也不悬浮。

这不是内容工业流水线,而是专业与技术之间的对话。它让医生不需要变成“全能内容人”,也让平台不再只是“播放工具”。这种协作越默契,内容质量就越稳,用户信任也就越厚。抖音公布的数据说,这种协作方式,让合作医生账号内容播放量增长了7-20倍不等。

最后说句实在的:怎么挑值得关注的医生账号?别光看“转发多不多”“有没有金句”,先看账号有没有认证,此外内容就看三点:

会不会教你“怎么判断、怎么做”?比如叶盛医生的退烧步骤、张博士的疼痛图,不是只说“该注意”,而是告诉你“具体怎么做”;

愿不愿意长期更内容、回留言?比如李掰掰一直更儿科防护,李小强医生会在评论区答疑问,不是发几条就没影了;

看完能不能“动起来”?是存着就忘,还是能照着保存一张流程图、改一个习惯?

能做到这三点的账号,才是真能帮到你的“健康帮手”。以后再刷健康科普,照着这个标准挑,准没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