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祁连山下有一群特殊的牛羊,它们会在每年10月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大草原去隔壁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的农田里“做客”,享受5个多月的“冬季假期”,再于次年3月份回到祁连山草原,这种特殊的放牧方式被称为“飞地借牧”。
在祁连山下有一群特殊的牛羊,它们会在每年10月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大草原去隔壁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的农田里“做客”,享受5个多月的“冬季假期”,再于次年3月份回到祁连山草原,这种特殊的放牧方式被称为“飞地借牧”。
海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重要的藏羊、牦牛、青稞、小油菜、冷水鱼供种基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主要输出地之一。作为海北藏族自治州藏羊养殖大县,全省首家藏羊产业研究院落户祁连县,藏羊多胎性选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祁连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现场核验,“祁连藏羊”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飞地借牧”是近年来祁连县各乡镇牧民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等合作,借助玉米秸秆地放牧越冬的特殊畜牧方式。两地充分利用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玉米秸秆地承包费用低,秸秆成分营养高的优势,引导牧户每年10月至来年3月租赁秸秆地借牧,以租赁放牧的方式,实现跨区资源互补、草畜联动。
“今年我家300只羊也去民乐县六坝村借牧了,3月中旬刚回来,各个吃的膘肥体壮。‘飞地借牧’不仅解决了我们冬天牧草不够的问题,这几个月还帮我节省了3万多元的成本,真是划算啊!”峨堡镇峨堡村马生福告诉记者。
祁连县牲畜饲养以祁连牦牛、祁连藏羊为主,年存栏达110.75万头(只),出栏39.02万头(只)。祁连山脚下的牧民一直以来都是靠畜牧业生活的,但是祁连县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地位尤其重要。祁连县地处祁连山腹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作为黑河、大通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其冰川、湿地与森林生态系统维系着河西走廊乃至华北地区的用水安全。祁连县生物多样,是雪豹、藏羚羊等珍稀物种的关键栖息地,同时承担着防风固沙、气候调节等重要功能。其生态脆弱性与战略性并存,被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不可替代的核心节点。
因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禁牧轮牧,导致牛羊繁育出栏季牧场饲草不足,牲畜繁育率降低。如何保证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祁连县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利用河西走廊气候适宜、饲草资源丰富优势,实行“飞地借牧”,实现跨区资源互补与草畜平衡,减轻草场压力。
为了实现生态平衡与牧民增收的双赢,祁连县在实施“异地借牧”政策的同时还采取多元化举措,推动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祁连县与相邻县域达成框架协议,在场地租用、饲草料基地建设、机具购置等多方面给予扶持,降低牧民的成本。同时建立了飞地畜牧业协会,形成统一经营、统一种养殖、统一防疫、统一出栏、统一销售模式,提升整体抗风险与市场竞争能力。
“飞地借牧”有效缓解了草场压力,降低了今冬明春抗灾保畜压力,为“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开辟了崭新路径。“通过实施‘飞地借牧’政策,我们有效实现了冬季牧场的休养生息,草原生态承载压力得到明显缓解。”祁连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长普合毛智华介绍,“该政策不仅显著提升了草畜平衡管理和禁牧监管成效,更切实带动了牧民增收。今年全县共有15.7万头(只)牛羊参与‘借牧’,平均每个羊单位年新增纯收入达68元,实现户均增收2.04万元,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格局。”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