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题记中这四句若偈之语,如四颗明珠,串起了未末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它们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凝练,一种生命态度的表达,一种宇宙观照的投射。当我们以心灵之眼凝视这些字句时,看到的不仅是表面的语义,更是背后那深邃的思想脉络与生命智慧。
【未末主义谈】
题记:
思吞太极阴阳合,
通贯有无八卦得。
未来守时遵无限,
末位放空留生活。
未末师悟“思通未末”,于2013年10月30日12:25(周三)成悟。
013. 思悟"思通未末"
(2025年4月6日)
未末师
题记中这四句若偈之语,如四颗明珠,串起了未末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它们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凝练,一种生命态度的表达,一种宇宙观照的投射。当我们以心灵之眼凝视这些字句时,看到的不仅是表面的语义,更是背后那深邃的思想脉络与生命智慧。
思吞太极:
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思吞太极阴阳合"一句,开宗明义地揭示了未末主义的思维根基——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太极图那黑白交融、阴阳互含的形象,恰如人类思维应有的包容性与整体性。我们思考问题,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忽略了事物内在的统一性。未末主义倡导的"思吞太极",正是要超越这种思维局限。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并非对立,而是互补;不是冲突,而是共生。如同光与影相伴相生,如同呼吸之间呼与吸的自然交替。现代科学也证明,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等现象,无不印证着宇宙本质上的辩证统一。爱因斯坦曾言:"我们应该追求思维的经济性,但不是简单化。"这正是"思吞太极"的精髓所在——在复杂中见简单,在差异中见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维表现为对矛盾双方的包容与超越。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个体与集体等诸多看似对立的概念,未末主义不取一端而舍另一端,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综合。如同一位高超的琴师,能同时聆听高低音符,奏出和谐乐章。这种思维训练,能使我们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明,在价值冲突中找到平衡。
通贯有无:
认知维度的超越提升
"通贯有无八卦得"一句,将我们的思维引向更深邃的认知维度。八卦作为中国古老的符号系统,代表着宇宙间的基本变化模式。"通贯有无"则是对认知境界的一种描述——能够同时把握"有"与"无"这两个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维度。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也探讨"存在"与"虚无"的关系。未末主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在于,它不仅是理论认知,更是一种实践智慧。当我们真正"通贯有无",就能在拥有时不执着,在失去时不恐惧;在显赫时知收敛,在卑微时见尊严。
这种认知能力在当代社会尤为珍贵。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往往被"有"所困——拥有越多,欲望越强;而在精神层面,却又常感"无"的迷茫与空虚。未末主义提出的"通贯有无",恰是一剂解药。它教导我们既入世又出世,既认真又超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尘世中保持精神的自由。
王阳明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当我们真正"通贯有无",就能超越外物的束缚,回归内心的本真。这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积极的超越,是在更高维度上把握生命的方向与意义。
未来守时:
时间智慧的深层领悟
"未来守时遵无限"一句,展现了未末主义独特的时间哲学。"守时"不是被动地遵守时间,而是主动地把握时间节奏,与时间和谐共处。这种时间观既不同于盲目追求效率的功利主义,也不同于消极等待的宿命论,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智慧。
现代人常被时间奴役,要么焦虑未来,要么悔恨过去,很少能真正安住当下。圣奥古斯丁曾困惑:"时间究竟是什么?没人问我时,我知道;当有人问我时,我却不知道了。"未末主义的"未来守时"给出了一个东方智慧的解答——时间不是外在的刻度,而是内在的节奏;不是线性流逝,而是循环往复中的永恒当下。
"遵无限"更是点睛之笔。它提醒我们,在关注具体时间点的同时,不忘时间的无限性。如同一位智者所言:"我们不是拥有时间,而是存在于时间之中。"这种领悟使人既能积极规划,又不为期限所困;既能珍惜光阴,又不惧生死变迁。
在实践层面,"未来守时"表现为对生命节奏的尊重。春种秋收是守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守时,把握人生不同阶段的重心也是守时。这种智慧使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在的从容,在变化万端的世界中找到恒常的支点。
末位放空:
生命境界的终极自由
"末位放空留生活"一句,揭示了未末主义的实践指向。"末位"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主动的选择;"放空"不是虚无的放弃,而是创造的准备。老子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正是空虚处,方有妙用生。
现代人常被各种角色、身份、欲望填满,心灵如同塞满杂物的房间,难以呼吸。"末位放空"则是一种定期的心灵大扫除,舍弃不必要的负担,回归本真的自我。这不禁让人想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简朴生活,或是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教诲。
但未末主义的创新在于,它将这种放空置于"末位"——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在履行责任后的自觉回归;不是否定成就,而是在取得成就后的主动超越。如同竹子,每长高一节就空心一段,方能继续向上生长。这种放空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不是结束,而是更高层次的开始。
"留生活"三字更是意味深长。放空不是为了空,而是为了更充实地生活。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不是无物,而是无限可能的空间。在物质过剩的时代,学会留白,学会放空,反而能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滋味。
思通未末:
生命智慧的整体圆融
将这四句若偈之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思通未末"便呈现出更为完整的思想图景。它既是思维方法,也是生活态度;既是认知模式,也是实践路径。这种圆融的智慧,在当代社会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在个人层面,"思通未末"能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结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辩证思维的人更能应对压力,更具心理弹性。而未末主义的四维教导——辩证思维、多维认知、时间智慧、放空艺术,恰好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心理调适系统。
在社会层面,"思通未末"提供了一种超越对立的文化视角。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碰撞中,简单的中西对立、传统现代对立已无法应对复杂现实。未末主义的整体观、超越性思维,恰能为文明对话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文明层面,"思通未末"暗合了人类思想发展的某种趋势。当代科学的前沿,如量子物理、复杂系统理论等,无不显示出对传统二元对立的超越。东方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发现,在未末主义的框架下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歌德曾说:"思考是最艰难的工作,这可能是为什么那么少人从事它的原因。"未末主义倡导的"思通未末",正是一种高级的思考方式,它要求我们同时运用理性与直觉、逻辑与想象、分析与综合。这种思考不是远离生活的玄想,而是深入生活的智慧;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培养的能力。
未末主义这四句若偈之语,如同四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四扇智慧之门。但知识的价值在于实践,智慧的生命在于运用。理解"思通未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清晨醒来,我们可以问自己:今天能否以"思吞太极"的包容看待不同意见?工作中,我们可以提醒自己:能否以"通贯有无"的视野把握问题的本质?面对计划,我们可以思考:是否做到了"未来守时"的平衡?夜深人静,我们可以反省:今天是否留有"末位放空"的空间?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而"思通未末"正是一种深刻的省察方式,它既审视外在世界,也观照内心宇宙;既思考终极问题,也关注日常细节。在这种持续的省察与实践中,我们或许能逐渐接近那理想的境界——思想如太极般圆融,生活如八卦般有序,心灵如时空般自由。
思通未末,不仅是思想的通达,更是生命的圆融;不仅是理论的建构,更是实践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未末主义不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生活艺术;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存在境界。当我们真正领悟并践行这一点时,或许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那份久违的从容与自在。
2025年4月6日23:01,许东振于开心老师工作斋定稿收键播义。
来源:广图多元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