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萃苑 • 浙大西迁记忆 | 行星辉耀,炫彩西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17:09 3

摘要:小行星是浩瀚星空中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提名、经相关国际组织审批、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因其命名具有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拥有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

书香遵义 • 全民阅读

小行星是浩瀚星空中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提名、经相关国际组织审批、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因其命名具有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拥有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

我国自1928年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首次发现小行星至今将近百年,已有一百二十余颗以杰出人物、著名地名(校名)、重大事件命名的小行星。而在数十颗古往今来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中,就有五颗的归属者是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负笈西迁、落脚贵州,在青岩、遵义、湄潭、永兴以“一校四地”格局办学七年中硕果累累的佼佼者。他们分别是(以获得命名时间先后为序):

1

李政道星

1997年5月30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将1979年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3443的小行星命名为“李政道星”,用以体现国际科学界对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丰硕研究成果的认可。

李政道(1926—2024)物理学家,美国国籍。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

1943年,李政道考入已西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受浙大物理系讲授束星北、王淦昌的启发和影响,改读物理系,就学于湄潭永兴一年级。1945年,接受束星北教授建议,转学至昆明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

1946年9月,获国家奖学金赴美留学,以非正式生身份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得物理系大师恩利克.费米赏识,成为正式研究生。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57年凭借“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一划时代贡献,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

谈家桢星

1999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64年10月9日发现、永久编号为3542的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该命名缘起于谈家桢在中国现代遗传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谈家桢(1909—2008),浙江宁波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

1930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37年至1952年任浙江大学生物学系教授、理学院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1951年10月,谈家桢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八、九届中央名誉主席,民盟第七、八、九、十届上海市委主任委员。 谈家桢还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1年5月,谈家桢造访遵义,为遵义市政协题词:“继承革命名城光荣优良传统,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遵义新中国树立新功”。

在浙大贵州办学期间,生物系迁到湄潭县破旧不堪的唐家祠堂里办学6年,谈家桢的一些代表性论文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他于1944年发现了瓢虫鞘翅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遗传现象,1946年发表了论文《异色瓢虫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理论》,这一创新性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列为教科书的经典内容,他也被称作中国的“摩尔根”。

3

王淦昌星

2003年9月下旬,由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国家天文台施米特小行星巡天项目组于1997年11月19日发现、永久编号为14588的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其命名旨在表彰王淦昌作为中国核科学事业奠基人,隐姓埋名十七年,以身许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的卓越贡献。

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核武器研制主要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1930年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32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学成回国。

1936年至1950年任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系主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6月,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称号。1950年,王淦昌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务。

在浙大贵州办学期间,王淦昌1941年撰写《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1942年1月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获第二届范旭东纪念奖;到湄潭以后的五年间,他先后在世界级刊物上发表《宇宙线粒子的新实验方法,“γ”射线的若干化学效应》《中子的放射性》《中子和反质子》等9篇论文。

4

贝时璋星

2003年10月,在贝时璋老人百岁寿辰庆祝大会上,中国国家天文台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宣布将1996年10月10日(这天正好是贝老生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以表彰他在生物学领域开拓、研究八十余年的杰出贡献。

贝时璋(1903—2009)浙江镇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

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1928年获德国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0年8月至1950年任浙江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48年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鉴于贝时璋长期从事实验细胞学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德国图宾根大学于1978年、1988年和2003年三次授予他博士学位。

贝时璋是第一至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在浙大贵州办学期间,贝时璋写出了《丰年虫及细胞学研究》的论文。1943年发表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论文《卵黄粒与细胞之重建》和《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转变》。1944年发表论文《 Sty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的自然裂殖与再生》《摇蚊的咽侧体和心侧体》。1945年发表论文《摇蚊唾液腺染色体的结构》《色素细胞活动与温度和眼柄提取物浓度的关系》。1946年发表论文《 Sty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在不同温度下的裂殖和分解》。

5

竺可桢星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 学习土木工程。

1910年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气象学、地理学等课程,1921年任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至1949年4月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同年11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6年担任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主任。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在浙大贵州办学期间,竺可桢带领浙大师生,坚持在抗战后方校舍简陋、经费短缺的艰苦环境中办学,最终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使浙大获得了“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的美誉;他深思熟虑、高瞻远瞩,通过若干次演讲,将在宜山提出的“求是”校训演绎成为包括“牺牲、革命、爱国、服务、科学”等深刻内涵的“求是精神”。尤其是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的演讲中,他将日记中“余惟以是非为前提,利害在所不顾”的信条阐释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使之成为“求是精神”的核心,同时也让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演讲中“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具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的观点得以升华,并且演变成一代又一代浙大人为学做人的圭臬;他还忙里偷闲,于1944年完成了他在天文学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6

苏步青星

苏步青(1902—2003),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泉州。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

1931年至1952年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教务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1960年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78年任复旦大学校长。1979年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年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1988年3月至1998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51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名誉主席。1982年,时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的苏步青为民盟遵义市委机关刊物《遵义盟讯》题写刊名。

在浙大贵州办学期间,苏步青带领早期学生熊全治、张素诚、白正国等,坚持射影微分几何研究,产生系列重要成果,若干论文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杂志发表,在国际几何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以其为首的浙大微分几何学派开始形成。在射影微分几何学方面,苏步青以富有几何意味的构图来建立一般射影曲线的基本理论。1945年出版的《射影曲线槪论》一书,就是对这一理论的综合报告。他还研究了许多重要类型的曲面和共轭网,得出内容丰富的几何构图。特别在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图(T4)方面,研究了周期为4拉普拉斯序列。研究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情况,要求它们的对角线构成一个可分层偶。这种序列在国际上被称为“苏链”。1946年出版的专著《射影曲面概论》,是这方面的总结。

7

丰子恺星

2020年6月17日,杭州网发布了一则消息:“近日,由国家天文台提出将小行星1998VV35命名为‘丰子恺星’的申请,获得了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该星于1998年11月9日由国家天文台发现。”这颗小行星的永久编号为79811,其被发现的日子,恰好是丰子恺100周年诞辰。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 ,名仁,号子觊,后改为子恺,堂号缘缘堂 ,笔名“TK”(FONG TSE KA ),法号婴行,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嘉兴桐乡)人,他是20世纪中国艺坛上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美术音乐教育理论家、中国现代装帧史上重要的设计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1914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音乐、绘画。1921年自费赴日本游学,确定日后艺术创作的路径,1922年开始漫画创作。自此,中国方有“漫画”这一名称,丰子恺也就成了中国漫画创作的鼻祖。

1939年4月到1942年11月,丰子恺追随浙大西迁,先后执教于广西宜山和贵州遵义,任讲师、副教授,讲授艺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等课程。他在遵义浙大任教近三年的时间里,参与浙大校歌歌谱审定,绘成《子恺漫画全集》,并创作大量抗战题材的漫画,他还与赵乃康、李瑜等在拜谒“沙滩文化”代表人物郑珍、莫友芝、黎庶昌陵墓后,编纂《子午山纪游册》,此书被后人称作“民国时期的兰亭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丰子恺历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三十九年前,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彭真称作“文军长征”的浙大西迁,其历程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其成就震古烁今、惊世骇俗。堪称“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一座昂然屹立的丰碑”。而这座丰碑的构筑过程中,竺可桢作为领军人物,是核心、灵魂,居功至伟;谈家桢、王淦昌、贝时璋全程参与,形同股肱,功莫大焉;丰子恺虽中途去了重庆,但同样业绩突出、影响深远,功不可没。五颗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永久辉耀浩瀚星空,始终炫彩漫漫西迁路。

作者简介

陆昌友,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大遵义校友会顾问,遵义市红花岗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图:网络

文:陆昌友

整理推荐:朱纯洁

编辑:何燕丽

一审:朱纯洁

二审:夏晖、尹开创

三审:李曹俊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