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工信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公布关于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名单围绕情感陪护、康复支持、生活照料、移乘转运、辅助行走、二便护理及助浴等10类应用场景,共计32个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项目,例如,智能情感陪护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与
近日,工信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公布关于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名单围绕情感陪护、康复支持、生活照料、移乘转运、辅助行走、二便护理及助浴等10类应用场景,共计32个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项目,例如,智能情感陪护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与试点应用、智能理疗复健机器人结对公关与场景应用。每个项目有一家牵头单位和多个参与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上市公司和明星企业参与此次试点工作,包括:海尔机器人、机器人、优必选、翔宇医疗、京东、华润医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
这意味着,养老服务机器人的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加速进入实际场景应用,为后续的商业化推广奠定基础。
除了政策导向发展养老服务机器人产业外,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的现状,也在驱使各大厂商加速适于各类场景应用的养老服务机器人落地及深化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占总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
其他相关数据显示,自2001年65岁以上人口超过7%标志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仅用21年时间便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2亿,占总人口比例超30%。
倒逼养老服务机器人企业发展的当下,需要解决的实际痛点有哪些?
以下将分别从用户层面(老人)和照护者层面(家属与护工)展开论述。
用户层面(老人):
1、安全与应急保障(预警功能)
跌倒检测与即时报警,跌倒是对老年人健康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之一,此时机器人需要通过视觉或激光雷达等技术精准识别老人跌倒姿态,并立即自动通知家属或急救中心;突发疾病预警,可通过集成或连接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血氧、血压等关键生命体征,在数据异常时提前预警,尽可能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环境安全监控,忘记关火等家庭常见家庭安全隐患,机器人应能识别并报警。
2、功能衰退与行动不便(物理辅助功能)
对年轻人而言,从床上自主起身、平稳行走等动作轻而易举,对老年人来说却是困难重重,提供可靠的物理支撑和助力是机器人所具备的;带有机械臂的机器人可以帮老人完成一些拿取高处东西等存在风险的日常动作;对于失能老人,涉及到二便清理,身体洗浴等需求最刚性的,同时也是最耗费人力的,家属或护工上手可能会让老人丢失尊严,颜面扫地,养老服务机器人便可提供该功能。
3、精神孤独与情感缺失(情感陪伴功能)
子女忙碌,老友渐少,巨大的孤独感是缺乏深度陪伴的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状态,仅限于简单语音指令回应的机器人不太能满足现实需要,其还应该具备基于AI大模型的主动式、情感化对话能力,同老人进行有温度的交流。此外,还应能提供适老化的娱乐内容,如戏曲播放、线上棋牌活动等,甚至辅助老人发展新的爱好,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乐趣和自我价值所在。
4、认知障碍与用药管理(提示、训练功能)
忘记吃药、吃错药、多吃药是极其普遍且危险的问题,机器人需要能精准分时、分份地管理药品,并通过语音、视觉等方式对老人进行强烈提醒。与此同时,机器人也可为有认知衰退迹象的老人提供简单的记忆游戏,延缓其认知能力的下降。
照护者层面(家属或护工):
1、照护压力与身体透支
一些子女和护工在面对长期帮助老人翻身、起床等极重的体力活时,容易身体劳损,“不知疲倦的物理帮手”--机器人可以替代这些重体力劳动。除此之外,24小时不间断看护更是对看护者的身体健康发起了挑战,尤其是在深夜,全天候在岗机器人可以缓解看护者的精神压力,让其安心休息。
2、信息不对称和远程焦虑
机器人作为一个家庭终端,可以让子女在远程状态下,也能在APP上即时查看老人的活动轨迹和健康数据。意外发生的当下,机器人必须充当“第一响应人”的角色,打破地理隔阂,自动呼叫救援并通知子女。
3、人力成本与资源短缺
人力成本高且数量稀缺,一次性开销到位的机器人可解决该问题,7×24小时工作的机器人,从长期看有助于缓解社会性的养老护理压力。
近日,工信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公布关于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名单围绕情感陪护、康复支持、生活照料、移乘转运、辅助行走、二便护理及助浴等10类应用场景,共计32个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项目,例如,智能情感陪护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与试点应用、智能理疗复健机器人结对公关与场景应用。每个项目有一家牵头单位和多个参与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上市公司和明星企业参与此次试点工作,包括:海尔机器人、机器人、优必选、翔宇医疗、京东、华润医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
这意味着,养老服务机器人的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加速进入实际场景应用,为后续的商业化推广奠定基础。
除了政策导向发展养老服务机器人产业外,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的现状,也在驱使各大厂商加速适于各类场景应用的养老服务机器人落地及深化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占总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
其他相关数据显示,自2001年65岁以上人口超过7%标志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仅用21年时间便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2亿,占总人口比例超30%。
倒逼养老服务机器人企业发展的当下,需要解决的实际痛点有哪些?
以下将分别从用户层面(老人)和照护者层面(家属与护工)展开论述。
用户层面(老人):
1、安全与应急保障(预警功能)
跌倒检测与即时报警,跌倒是对老年人健康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之一,此时机器人需要通过视觉或激光雷达等技术精准识别老人跌倒姿态,并立即自动通知家属或急救中心;突发疾病预警,可通过集成或连接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血氧、血压等关键生命体征,在数据异常时提前预警,尽可能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环境安全监控,忘记关火等家庭常见家庭安全隐患,机器人应能识别并报警。
2、功能衰退与行动不便(物理辅助功能)
对年轻人而言,从床上自主起身、平稳行走等动作轻而易举,对老年人来说却是困难重重,提供可靠的物理支撑和助力是机器人所具备的;带有机械臂的机器人可以帮老人完成一些拿取高处东西等存在风险的日常动作;对于失能老人,涉及到二便清理,身体洗浴等需求最刚性的,同时也是最耗费人力的,家属或护工上手可能会让老人丢失尊严,颜面扫地,养老服务机器人便可提供该功能。
3、精神孤独与情感缺失(情感陪伴功能)
子女忙碌,老友渐少,巨大的孤独感是缺乏深度陪伴的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状态,仅限于简单语音指令回应的机器人不太能满足现实需要,其还应该具备基于AI大模型的主动式、情感化对话能力,同老人进行有温度的交流。此外,还应能提供适老化的娱乐内容,如戏曲播放、线上棋牌活动等,甚至辅助老人发展新的爱好,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乐趣和自我价值所在。
4、认知障碍与用药管理(提示、训练功能)
忘记吃药、吃错药、多吃药是极其普遍且危险的问题,机器人需要能精准分时、分份地管理药品,并通过语音、视觉等方式对老人进行强烈提醒。与此同时,机器人也可为有认知衰退迹象的老人提供简单的记忆游戏,延缓其认知能力的下降。
照护者层面(家属或护工):
1、照护压力与身体透支
一些子女和护工在面对长期帮助老人翻身、起床等极重的体力活时,容易身体劳损,“不知疲倦的物理帮手”--机器人可以替代这些重体力劳动。除此之外,24小时不间断看护更是对看护者的身体健康发起了挑战,尤其是在深夜,全天候在岗机器人可以缓解看护者的精神压力,让其安心休息。
2、信息不对称和远程焦虑
机器人作为一个家庭终端,可以让子女在远程状态下,也能在APP上即时查看老人的活动轨迹和健康数据。意外发生的当下,机器人必须充当“第一响应人”的角色,打破地理隔阂,自动呼叫救援并通知子女。
3、人力成本与资源短缺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养老服务机器人正从技术概念走向真实场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正推动企业直面核心痛点——不仅是提供一台“机器”,更是要成为守护安全、赋能生活、温暖陪伴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技术精准地理解人的需求,并可靠地融入日常。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每一个进展都意味着更多长者能够享有更有尊严、更安心的晚年。
(本文部分内容含AI生成)
来源:智能制造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