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单 8037 在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从出苗到成熟仅仅需要 104.7 天 ,这个生育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一、品种特性:黄金基因铸就高产潜力
1.1 精准生育期匹配黄淮海气候
鲁单 8037 在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从出苗到成熟仅仅需要 104.7 天 ,这个生育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与对照品种相比,它晚熟 0.7 天,这看似微小的差异,实则蕴含着巨大的优势。
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季节常常伴随着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早霜的时间也并不固定。
鲁单 8037 多出来的这 0.7 天,使得它能够充分利用生长后期的光热资源,保障了籽粒的充分灌浆。
灌浆期对于玉米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足够的灌浆时间能让玉米籽粒更加饱满,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积累得更多。
同时,它又巧妙地避开了早霜可能带来的危害。
如果生育期过短,玉米无法充分成熟,产量和品质都会大打折扣;而过长的话,又容易遭遇早霜,导致玉米冻伤,同样影响产量。
鲁单 8037 就像是一个精准计算时机的 -种植小能手-,完美地在黄淮海气候条件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长节奏。
从株型来看,它呈现出半紧凑的状态。
这种株型既不像紧凑型玉米那样叶片过于密集,影响通风透光;也不像松散型玉米那样对光能利用效率不高。
半紧凑株型使得鲁单 8037 在保证足够叶片面积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又能让每一片叶子都能充分接收到阳光。
它的株高达到 268cm,穗位则在 91cm,这样的高度比例堪称黄金比例。
株高适中,既能保证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来进行光合作用,又不会因为过高而在遇到风雨等恶劣天气时容易倒伏。
穗位较低,使得玉米重心下移,进一步增强了抗倒伏能力。
在黄淮海地区,夏季多暴雨大风天气,抗倒伏能力对于玉米产量的稳定至关重要。
鲁单 8037 凭借这样的株型和高度优势,为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像是一位身材比例完美的运动员,在生长的 -赛场- 上具备了出色的先天条件,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将光能转化为更多的有机物质,为玉米的高产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 。
1.2 穗部性状突破产量天花板
鲁单 8037 的果穗是筒型结构,这种形状的果穗在玉米中非常具有优势。
筒型果穗能够更有效地排列籽粒,减少空间的浪费。
它的穗行数达到 18 - 20 行,这意味着在同样大小的果穗上,鲁单 8037 能够容纳更多的籽粒。
一般来说,穗行数越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玉米的产量就越高。
再看它的穗长,达到了 17.7cm,这个长度也不是随便来的,它保证了每一行籽粒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不会因为空间不足而发育不良。
百粒重为 26.7g,虽然单独看这个数字可能觉得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当它与穗行数和穗长相结合时,就展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这样的穗部性状组合,理论上能够让鲁单 8037 的亩产超过 700kg,这在玉米品种中是非常可观的产量潜力。
从外观上看,鲁单 8037 的红色穗轴与黄色马齿型籽粒搭配得相得益彰。
红色穗轴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有着重要的作用。
红色穗轴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更好地支撑果穗,减少在生长后期因为果穗过重而导致的倒伏风险。
而且,红色穗轴的玉米在脱水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玉米收获后,快速脱水能够降低储存成本,减少因为水分过高而导致的发霉变质等问题。
黄色马齿型籽粒则是商品性的保障。
马齿型籽粒饱满,淀粉含量高,无论是作为饲料还是用于粮食加工,都非常受欢迎。
在市场上,这样的玉米往往能够卖出更好的价格,为农民增加收入。
所以,鲁单 8037 的穗部性状不仅在产量上具备强大的潜力,在品质和商品性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就像是一件精心打造的艺术品,既实用又美观 。
二、抗性表现:逆境稳产的核心竞争力
2.1 高抗茎腐病筑牢安全防线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病害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茎腐病更是其中的一大 -杀手-。
鲁单 8037 在抗病性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尤其是对茎腐病的抗性十分突出。
通过国审数据验证,它对茎腐病表现出 -高抗- 特性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评价。
茎腐病一旦爆发,会对玉米造成极大的危害。
它会导致玉米茎部组织腐烂,使得植株无法正常输送水分和养分,进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玉米倒伏,造成绝产。
据相关研究表明,感病品种在茎腐病高发年份,倒伏风险可高达 70% 以上 ,而鲁单 8037 由于其高抗茎腐病的特性,较感病品种可减少 50% 以上倒伏风险。
这背后有着科学的原理支撑。
鲁单 8037 在生长过程中,其茎部细胞结构紧密,细胞壁加厚,能够有效阻挡茎腐病病菌的侵入。
而且,它还能在受到病菌侵染时,迅速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产生一些抗菌物质,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再看它的叶片数量和成熟特性,鲁单 8037 有 19 片叶,并且能够活秆成熟。
与郑单 958 等 20 叶品种相比,它更早完成营养积累。
这意味着在生长后期,当茎腐病等病害容易侵染时,鲁单 8037 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营养物质,自身的抵抗力更强。
同时,由于营养积累完成得早,它的生长周期相对更加合理,减少了后期病害侵染的概率。
就像一个提前做好准备的战士,在面对敌人(病害)进攻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有力地保障了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安全性,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2 多抗谱应对复合病害威胁
鲁单 8037 的抗性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对茎腐病的高抗上,它还具备多抗谱,能够应对多种复合病害的威胁。
在南方锈病高发区,鲁单 8037 表现出中抗的特性。
南方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极易爆发。
一旦感染南方锈病,玉米叶片上会出现大量的锈色斑点,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玉米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鲁单 8037 凭借自身的抗性基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南方锈病的侵害,虽然不能完全免疫,但中抗的表现已经使得它在南方锈病高发区具有很大的种植优势。
对于穗腐病和小斑病,鲁单 8037 也具备一定的耐受力。
穗腐病会导致玉米果穗腐烂,降低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小斑病则主要危害玉米叶片,造成叶片枯黄、坏死。
鲁单 8037 在面对这两种病害时,能够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减轻病害对自身的影响。
它的叶片和果穗组织中含有一些特殊的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抑制病菌的生长,或者增强玉米自身的修复能力,使得玉米在受到病害侵袭后,能够尽快恢复生长 。
当然,鲁单 8037 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对弯孢叶斑病和瘤黑粉病抗性较弱。
弯孢叶斑病会在玉米叶片上形成大量病斑,严重时导致叶片枯死;瘤黑粉病则会在玉米植株的各个部位形成瘤状病斑,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但是,这些弱点并不能掩盖它的优势,通过精准防控,完全可以有效规避风险。
种植户可以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在生长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同时,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提前喷施农药进行预防。
通过这些措施,鲁单 8037 在面对弯孢叶斑病和瘤黑粉病时,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生长状态,保障产量不受太大影响 。
三、数据实证:三年试验验证高产稳定性
3.1 区域试验连续增产超 6%
数据是检验品种优劣的试金石,鲁单 8037 在国家玉米品种联合体试验黄淮海夏玉米组中的表现堪称惊艳。
2021 - 2022 年,连续两年的区域试验中,它一路过关斩将,以出色的成绩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高产实力 。
2021 年区域试验初试,鲁单 8037 就展现出了强劲的势头,平均亩产达到了 587 千克,而对照品种的产量与之相比则稍逊一筹,鲁单 8037 比对照增产 7.4% 。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假设一个农户种植了 10 亩玉米,按照对照品种的产量来计算,可能收获的玉米总量是一定的。
但如果种植的是鲁单 8037,那么在同样的 10 亩土地上,他将多收获 7.4% 的玉米,这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到了 2022 年区域试验复试,鲁单 8037 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平均亩产进一步提高到 637 千克,比对照增产 4.8%。
连续两年的区域试验,鲁单 8037 平均亩产为 612 千克,较对照增产 6.1%,成功位列第一梯队。
这可不是偶然的成绩,而是鲁单 8037 自身优良特性的体现。
在这两年中,无论是光照、温度、降水等自然条件,还是种植过程中的田间管理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鲁单 8037 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都保持稳定的增产,说明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自身的生长机制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变化 。
2022 年生产试验中,鲁单 8037 更是大放异彩,平均亩产达到 636 千克,较对照增幅达 6.3%。
生产试验与区域试验不同,它更接近实际的农业生产环境,面临的挑战也更多。
在生产试验中,农户们的种植习惯、田间管理水平各不相同,而且还要面对各种病虫害、自然灾害等风险。
鲁单 8037 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实现大幅增产,彰显了它强大的稳产优势。
它就像是一位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稳定发挥的运动员,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都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农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增产收益 。
3.2 品质指标兼顾粮饲两用
鲁单 8037 不仅在产量上表现出色,在品质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堪称粮饲两用的优质品种。
从粮食加工的角度来看,它的籽粒容重为 742 克 - 升 ,容重是衡量玉米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容重越高,说明玉米籽粒越饱满,内部结构越紧密。
鲁单 8037 较高的容重,使得它在粮食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而且,它的粗淀粉含量高达 71.44%,这对于淀粉加工企业来说,是非常优质的原料。
高淀粉含量意味着在加工过程中能够提取更多的淀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
再从饲料角度分析,鲁单 8037 同样表现出色。
它含有 10.84% 的粗蛋白,粗蛋白是饲料中重要的营养成分,对于家畜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较高的粗蛋白含量,能够为家畜提供更充足的营养,促进它们的生长。
同时,它的粗脂肪含量为 4.34%,粗脂肪能够为家畜提供能量,增加饲料的适口性。
这使得鲁单 8037 在青贮玉米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青贮玉米是将新鲜的玉米植株收割后,经过发酵等处理,制成的一种优质饲料。
鲁单 8037 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够满足家畜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提高家畜的养殖效益。
种植户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选择将鲁单 8037 作为粮食出售,还是作为青贮玉米进行开发,拓展了种植收益空间,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粮食和饲料两个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四、推广实践: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成功转化
4.1 跨区域适应性验证
一个玉米品种要想成为高产标杆,仅仅在试验田表现出色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都能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高产潜力。
鲁单 8037 就做到了这一点,它的审定区域涵盖了河南、山东、河北南部等 8 大主产区,这些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种植习惯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在河南,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夏季高温多雨,病虫害容易滋生。
鲁单 8037 在这里种植时,凭借其高抗茎腐病和对多种病害的耐受性,以及良好的生长特性,能够很好地适应河南的环境,产量稳定且表现出色。
在山东,土壤类型多样,而且常常会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鲁单 8037 半紧凑的株型和适中的株高、穗位,使其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在山东的田间也能茁壮成长,收获颇丰 。
2023 年,鲁单 8037 的核心区种植面积突破了 50 万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在示范田中,最高亩产达到了 786kg ,这样的产量数据让种植户们眼前一亮。
在不同的地力条件下,鲁单 8037 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无论是在肥沃的土地上,还是在相对贫瘠的土壤中,它都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吸收养分,茁壮成长。
它就像是一个适应能力超强的 -运动员-,无论在什么样的 -赛场-(种植环境)上,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为农民们带来丰收的喜悦 。
4.2 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为了让鲁单 8037 的品种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一套科学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必不可少。
在种植密度方面,推荐 4500 株 - 亩左右 。
这个密度是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实践得出的。
如果种植密度过大,玉米植株之间会相互竞争养分、水分和阳光,导致生长不良,容易引发病虫害,产量反而会下降;而如果种植密度过小,又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无法实现高产 。
5 月下旬抢墒播种技术也是关键。
在黄淮海地区,5 月下旬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墒情较好,此时抢墒播种能够保证玉米种子及时吸收水分,顺利发芽出苗。
及时出苗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它可以让玉米在生长前期占据优势,更好地利用生长季节的光热资源 。
病虫害的防治也是栽培过程中的重点。
穗腐病、玉米螟等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较大。
针对这些病虫害,制定了综合防控方案。
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能够有效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和虫卵;在生长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减少病菌和害虫的滋生和传播;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前喷施农药进行预防。
同时,也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比如释放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通过这些综合防控措施,能够有效地保障鲁单 8037 的生长,让它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出高产的潜力 。
五、行业启示:种业创新的标杆样本
鲁单 8037 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是现代玉米育种技术与理念的集大成者,为整个种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在抗病性与高产性协同改良方面,鲁单 8037 树立了典范。
传统玉米育种中,抗病性和高产性往往难以兼顾,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但鲁单 8037 打破了这一僵局,通过先进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高抗茎腐病等抗病基因与高产基因精准聚合 。
这一过程就像是在基因的 -拼图- 中,找到了最合适的几块,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借助高通量分子检测平台,就像拿着一副 -基因眼镜-,能够提前精准预测育种材料的性状,从海量的基因组合中筛选出既抗病又高产的组合。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玉米在面对各种病害威胁时,依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长态势,实现高产稳产。
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的玉米育种中,要更加注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挖掘和利用优异的基因资源,实现抗病性与高产性的协同提升 。
广适性与优质性的有机统一,也是鲁单 8037 的一大亮点。
它能够在黄淮海地区的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都表现出色,同时还具备粮饲两用的优质特性。
这背后是育种团队对玉米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利用。
他们通过远缘杂交、种质创新等手段,将不同地域、不同特性的玉米种质进行融合,培育出了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的鲁单 8037。
在未来的种业发展中,我们要借鉴这种思路,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的需求,培育出更多能够适应多样化环境的优质品种,满足市场对玉米品质和用途的多样化需求 。
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是鲁单 8037 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的关键推动力。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与山东连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携手,充分发挥了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和种业企业的市场优势。
科研院所专注于基础研究和品种选育,为种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种业企业则负责品种的推广、生产和销售,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这种合作模式就像是一场接力赛,科研院所跑好第一棒,种业企业接好第二棒,共同推动了鲁单 8037 的成功推广。
在种业振兴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
鲁单 8037 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创新、突破和成功的传奇。
它以卓越的品种特性、强大的抗性表现、稳定的高产数据和广泛的推广实践,成为了黄淮海地区玉米种植的高产标杆。
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鲁单 8037 这样的优秀品种涌现,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玉米种植#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举报-反馈
来源:阿斯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