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中最美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时光……海拉尔多雪的冬天……伊敏河畔温柔的夏夜……”这首由克明作词、乌兰托嘎作曲,庞龙原唱的《往日时光》,在我们“浦兴路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经过梁老师的钢琴伴奏,宋老师的教唱快捷地传播开来。特别在我们这一帮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老年
【原创首投】
不能忘却的“往日时光”
吴凤祥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时光……海拉尔多雪的冬天……伊敏河畔温柔的夏夜……”这首由克明作词、乌兰托嘎作曲,庞龙原唱的《往日时光》,在我们“浦兴路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经过梁老师的钢琴伴奏,宋老师的教唱快捷地传播开来。特别在我们这一帮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老年群体中掀起一股旋风,歌声回荡在“分中心”的楼里楼外,余音袅袅,余音缭绕,让人回味无穷。
我年轻的时候,在海拉尔当铁道兵,为了修建伊敏河西索木铁路大桥,和战友们战斗在伊敏河畔,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旋律,每当唱起这首歌,更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思潮汹涌,浮想联翩。那在雨中“夜战”,在雪中“冲锋”,战天斗地的“往日时光”,始终在我眼前浮现。“往日时光”告诉了我什么是“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铁道兵?什么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伟大的铁道兵精神?在海拉尔当兵的日子,是我一生不能忘却的“往日时光”……
“呜——呜——”岁月的深处传来一声声悠长而低沉的闷罐车声,划破了山川、丘陵、草原的寂静,紧接着“哐当、哐当”,车轮碾过铁轨缝隙的碰撞,发出富有节奏的声响,那是1977年6月,一趟军列载着89311部队二营的四个连队从吉林长白山下的烟白线转战呼伦贝尔大草原鄂温克旗的伊敏线,参加建设伊敏煤矿专线铁路。我连(铁三师十一团十连)所有人员、行囊、枪支弹药、机械设备等全部“家当”,随营部专列,经过几天闷罐车的运行到达海拉尔火车站时已是傍晚,团部再用汽车把我连送到达指定地点——西索木伊敏河边天已经黑了。
我连为什么要座落在伊敏河边呢?因为我团是建桥团,我连是半机械连,我排是抽水机排,专门负责沉井施工作业的抽排水工作。为了方便修建西索木铁路大桥的施工作业,我连的营房就座落伊敏河畔,建桥位置的附近。
六月份的夏夜南方不冷不热,而在北方早似春,午是夏,傍晚秋,夜是冬的海拉尔,夜间还是异常的寒冷。全连没有营房过夜,全体露天宿营。以排为单位,战士们就地而坐,从背包里的掏出薄毯子铺在草地上,军被半垫半盖,再盖上军大衣。大家互相紧挨着,试图用彼此的体温驱散夜晚的寒冷。但草原的湿气迅速透过薄毯,透过被子,寒意直沁骨髓。远处,骏马的嘶鸣声隐隐传来,和着呼呼作响的夜风,显得空旷又寂寥。
后半夜,气温骤降,草原的风愈发凛冽,如冰刀般割着脸颊。有人被冻醒,起身跺脚搓手,朦胧月色下,战友们的身影或躺或坐,轮廓坚毅。战友们裹紧军大衣再次躺下,虽然手脚渐渐冰凉,但在这片陌生又充满希望的草原上,怀揣着对伊敏线建成的热望,默默承受着彻骨的寒意和狂风的吹袭,沉沉睡去。
天刚蒙蒙亮,作为连队上士给养员的我,就接到连长刘为成的命令,让我和西索木(西公社)团结村党支部书记达拉嘎去旗委所在地找铁匠铺打伐锹,准备就地取材,在草原上挖草皮块,垒墙,搭帐篷。(详见89311部队的故事之一《伐锹》)……
伊敏河畔一个周日温柔的夏夜,副排长桂晓东(我当兵期间,我们抽水机排一直没有排长,都是副排长主持全面工作,几十年来,桂排就是我的排长)给我滔滔不绝地讲述老兵们“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经历。我是1978年3月6日,从插队下乡所在地白蒲区林梓乡十六大队知青点应征入伍,在吉林省桦甸县新训后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修伊敏铁路。到达伊敏河畔的连队,进入3班的帐篷时,“地火龙”龙口炉灶的钢板上,火被老兵们烧得通红,老兵们用温暖的家迎接着我们新兵的到来。帐篷内是温暖的,但土坯房十分简陋。我当时心头不爽,军营怎么还不如我们知青点红砖瓦房?当兵还不如我当农民啊?听到排长娓娓道来的真实故事,我知道了就是这样一顶简陋的帐篷,还是老兵们露天宿营一周后,经过大家抢时间赶速度,挖草皮,垒墙,粉刷,盖顶,砌地火龙才有的家啊!
对“家”有了新的认识后,我和战友们更爱自己的家。为了越冬,夏秋季捡牛粪就成了我们这些在草原上修铁路的铁道兵的业余生活的“必修课”。一个温柔的夏夜,结束了一天的施工,吃过晚餐我和同班战友魏德、丁连祥去捡“黑饼”。夏天的夜晚,月光像一颗明亮的明珠,高悬在湛蓝的天空中,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月光如洗,银色的光辉轻轻覆盖在大草原的每一片草叶上,仿佛整个大地被柔和纱幔轻轻拥抱。草原被月光轻轻抚摸,夜色中弥漫着淡淡的草香与凉爽。抬头仰望,满天星辉与地上的银辉交相辉映,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仙境。我在如痴如醉欣赏草原夜色,魏德和丁连祥两战友在捡牛粪。当我意识到工作任务在身的时候,这才注意起草原上牛群遗撒的星星点点,那些分布在草间里的朵朵黑色图案,也弯下腰来开始捡牛粪了。
捡着捡着,忽然觉得手上湿漉漉的,手往上提的时候,闻到一股臭味,原来这块牛粪饼,上面干下面没晒透,真恶心!
“我当知青时,宁可不要挑粪的高工分,也不想闻到大粪的臭味,对农家肥都是避而远之。当铁道兵还要捡牛粪,真窝囊。一冬天给我班一车煤,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满腹牢骚。魏德战友却说:“我们修建伊敏支线,是为伊敏露天煤矿运煤服务的,就是为国家建设,为千家万户的百姓用上煤而修铁路,我们应该感到光荣和自豪。我们不能怕脏怕臭,如果生活中没有困难,还要我们铁道兵干什么?”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战友们的言语教育和他们榜样的力量,深深感染了我,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于是我开始用自己的实行行动弥补自己的不足,把那些上干下湿的,外干内湿的,半干半湿的“牛粪饼”统统收入囊中。另外,我们平时还利用上下班途中走弧线捡牛粪。捡回来的湿牛饼,把它们摊放至菜地旁的田埂上让风吹,让太阳晒。风干后,把屋檐下,墙角边饱和堆叠。
一次傍晚时分,天空忽然乌云压顶,大雨即将来临,已从炊事班打回来的晚餐,大伙谁也没吃,当大家到田埂上把干牛粪饼抢收回来堆叠好,饭菜早已凉了,但是我们有的是牛粪饼,把“地火龙”上的钢板烧红。一会儿饭菜都热了。吃着热腾腾的高粱米,夹着香喷喷的土豆片,暖洋洋的身体沸腾起来,我心血来潮,当场作一首打油诗。
牛粪饼啊,你其貌不扬,
但你是温暖的源泉。
想当初你是馨香的牧草,
火热的牛腹中炼成了焦炭。
虽然你的肤色如此漆黑,
虽然你的名字如此肮脏,
只要我们铁道兵握住你的手,
春天的气息就飘然而降。
呼伦贝尔大草原冬季是很漫长的,大雪往往会封路,为了越冬,进入秋季后,连队就准备越冬的粮食。深秋的一天,曾经当过连队上士给养员的排长桂晓东通知我出差,伙同三排孙排长一起去海拉尔购买高粱米、面粉等,一听说要进城,我换上了新军装。二位排长轮流开着我连唯一的一辆工程车,一路高歌猛进。
秋季的草原,色彩斑斓。漂浮在天空上变幻莫测的云也一尘不染,绿色渐渐退去,黄色悄悄地蔓延着,金黄的色彩像微风一样吹过,浸染了草原,牧民们把牧草收割起来,捆成草卷,草卷有的堆成了草垛,还有的散落在天边。
下过霜后,柞树叶呈现出橘红的颜色,稠李子树叶由黄变红,山丁子树结着诱人的红彤彤的小果实……整个草原好似一幅美丽的金色油画,映衬着我们驰骋。
当我这个新兵蛋子好奇地欣赏金色草原美景的时候,90多公里的路程在颠簸的羊肠小道上经过3个多小时的行进,不知不觉地到达海拉尔市。
三人吃了点便饭,立即就买高粱米、面粉。军人的性格都是对党忠诚,以艰苦奋斗为荣,舍不得给装卸费,2000多公斤的货物,三人都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浑身上下湿漉漉的,灰蒙蒙的,我是真后悔换上了新军装。事办完毕,孙排长开着车急匆匆的往回赶。
开着开着,太阳在草原的边际降落了,没有了夕阳的余晖,天渐渐地黑了,天空落下了黑色的帷幕。
那时崎岖起伏的草原土路,没有路标,汽车没有GPS导航,更没有北斗,完全凭驾驶员的感觉开。
草原上除了草还是草,空旷的草原,没有一点点能辨别方向的标志,开着开着,孙排长迷路了,加之,工程车上有铁匠炉、老虎钳、电焊机、钻床等,自重10吨,耗油多,车子也没油了,只好停在草原上。那个年代没有对讲机,没有手机,一个连仅一台老式座机,还在连部。我们无法与连队联系。怎么办?只有等天亮后,找附近的连队借油。
黑色的夜幕,空旷的草原,总给人胆怯,远处,隐隐约约还传来野兽的声音,是狐叫,还是狼嚎?恐惧中我向二位排长请示,“子弹上膛吧!”得到批准后,我把仅有的三发子弹,在自己的半自动步枪上膛,排长们也把自己的小手枪上膛。
这时,胆大心细的桂排说:“别怕,我们人在阵地在。我们铁道兵怕个啥?什么样的风险我们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我们没有经受过?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说着,就在附近找到一个牧民堆放的草垛,桂排带头一小把一小把的把草往外拽。可是,那上万斤的草垛是经过牧民精心堆叠起来的,压得很实,牧民是准备给牛羊等家畜越冬用的。
拽了半天,好不容易抽出可以容纳两个人的最小洞穴,我教两位排长先休息,累了一天的两位排长面对面相拥着往里挤,勉强躺下,相拥而眠,四只穿着大头鞋的脚却露在草垛外。我端着半自动警惕在守在四周,丝毫不敢松懈。
天刚蒙蒙亮,桂排醒来,换我休息。真幸运,那一夜没有遇上狼。在大草原我度过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秋夜。
1979年的初冬,西索木伊敏河铁路大桥,剩下了最后两个桥墩浇注,上午天就阴沉沉的,按照团部原计划,各营连在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开始了桥墩的浇灌作业,然而到了下午,天不着美,绵绵的秋雨不紧不慢的从乌蒙蒙的天际间飘落下来,朦朦胧胧,淅淅沥沥,如丝如线,迷迷茫茫,把整个草原笼罩起来,尘世间的万物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水汽中。浇灌不能停,几个月的准备工作不能前功尽弃,这是全团上下的共识,工地上一切照旧,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我连早就在发电机、搅拌机、卷扬机等设备上安装了遮风挡雨的支架,各工序之间紧密配合。搅拌机进料口,战士们正严格按照比例配方,大汗淋漓的忙着向料口加黄沙、石子、水泥,水泥上了搅拌机后,又将其它水泥袋遮盖好。出料口,小推车依次排着队,有条不紊,紧张有序。装满了混凝土的小推车在战友们的激情中飞快地向卷扬机奔去,依次挂上吊勾的小推车在卷扬机欢快的歌声中冉冉升起,奔向高耸入云的井架……
到了傍晚,气温进一步下降,雨转变为雪,飘飘洒洒,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薄公英似飘如飞……
然而,一会儿老天爷跟我们铁道兵作对了,大雪纷飞,狂风漫卷,雪虐风饕……
“嘀嘀嗒、嘀嘀嗒……”高亢、悦耳、嘹亮的冲锋号在工地上响起,这是团部下达的总攻命令,如果说战争年代有“敢死队”,那么我们每个连队都成了“拚命队”。你看那团营连干部都在一线指挥,共产党员上去了,共青团员上去了,连队勤杂人员上去了,病号上去了……
“军号一响,士气高涨!”嘹亮的冲锋号激发起我们每个指战员奋力拼搏的勇气,全团上下形成了浇灌不完成誓不罢休的豪迈冲刺,用沸腾的心,用燃烧的情,用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霸气,“欲与天公试比高”,真是:铁道兵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每当唱响《往日时光》,那些人生中最美的珍藏,都在我脑海中浮现:在雪地冰面上苦练杀敌本领的练刺杀、挖一层冻一层“以冻制冻”的施工作业、滴水成冰的日子给火车加水、大锛向“塔头”砍去、“哄熊记”、斗蚊虫,还有那激发我们奋发进取的那有顽强生命力的格桑花,为我们大头鞋充当填充物防寒保暖的靰鞡草(乌拉草)(详细可查阅89311部队十连的系列战斗故事)……都是我不能忘却的往日时光。
在我的往日时光里,记录了我连“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战斗历程,记载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伟大铁道兵精神。如今,岁月的车轮已悄然驶过,曾经的铁道兵早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那段不能忘却的往日时光,那份珍贵的铁道兵精神,却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每当回首往事,我仿佛还能看到年轻的自己和战友们在伊敏河畔并肩作战的身影,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施工号子,感受到那份炽热的战友情谊。
那些住日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了我坚韧、奉献与团结。“住日时光”,激励了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拼博进取。
战友们: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如今我们变了模样,为了生活天天奔忙,但是只要想起往日时光,我们的眼睛就会发亮。
如今我们变了模样,生命依然充满渴望,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是啊,我们全连战友从青年到了老年,如能再次回到伊敏河畔,哪怕只有一个晚上,一个晚上……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