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总结2025年一季度消费品以旧换新阶段性工作进展,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3月28日,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在京召开。
■本报记者 曹沛原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总结2025年一季度消费品以旧换新阶段性工作进展,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3月28日,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在京召开。
会议强调,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内在要求,对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我国县域市场正成为提振消费的“潜力股”。而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中小银行,则是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在激活农村消费潜力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可以刺激消费,通过财政‘小’资金撬动居民‘大’消费,为制造业增加新订单,以杭州市富阳区30万户家庭测算,若20%参与换新,预计可带动超5亿元消费增量;消费品以旧换新还可改善百姓生活,让旧家电安全退役,助新品质产品舒适入户。”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富阳农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郑景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如此,还可推动零售转型,通过消费金融创新链接政府、商户、居民三方需求。
然而,面对分散的客群、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与较为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小银行该如何部署安排,支持换什么、怎么换,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消费?
锚定消费升级需求
“最近想置换老旧电动车,听说农商银行当前正与县内绿源电动车联合开展以旧换新活动,我就立刻来咨询。”家住浙江德清县私营城的租客陈女士表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德清农商银行“以旧换新”贷款政策很贴心,让老百姓实打实享受到福利。
“针对陈女士需求,我行为她办理‘新市民工富贷’产品,并给予下浮5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最终,陈女士成功实现电动车以旧换新,且享受到农商银行便捷普惠的金融服务。”德清农商银行相关工作人员说。
当前,各地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优势,锚定消费升级需求,进一步激发有潜力的消费客群,因地制宜推出“以旧换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浙江,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余姚农商银行聚焦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需求,提供多个支持居民消费的信贷产品,如“道德信用贷”“农易贷”“安居宝”等,均可线上申请办理,审批流程最快当天即可成功办理。
“截至今年3月末,本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23.76亿元。信用卡中心也持续开展信用卡分期利息减免活动,可享3期免息、6期费率五折等优惠,进一步激发消费者扩大消费的意愿和能力。截至3月末,本行信用卡分期余额超5400万元。”余姚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陈利萍向记者介绍。
“我行主要推出‘新享贷’专项消费贷款,最高额度20万元,期限最长3年,利率优惠(最低至3.85%),与政府补贴叠加使用。推出‘0负担分期’服务,大家电/汽车类12期免息,手机/数码产品6期免息。”郑景举例介绍。
在广西,宜州农合行三农零售与乡村振兴金融部经理黄甫农告诉记者,宜州农合行已推出面向家装、汽车、家电等场景的个人消费贷款,利率低至2.85%,并推出多种消费分期产品,利率优惠低至首期一折,1年内利率二二折,同时,该行储蓄卡、信用卡也有多种消费立减活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多地中小银行将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重点覆盖县域内汽车、家电、家居、电动车等领域,那么,选择这些领域,基于何种考量?
“我行重点覆盖家电、家具领域。因为这两个领域存量市场庞大,且有助于绿色升级,我们测算过,通过以旧换新可以助力家庭节能30%以上。”黄甫农表示。
在郑景看来,选择这些消费品领域,主要是出于上述领域政策支持明确、本地需求旺盛且金融风险可控等因素来考量的。
助力打通农村消费“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在多地县域内,乡镇多元化消费场景有限,老百姓储蓄倾向较强,部分区域居民的“旧物能用就不换新”观念尚存,消费意愿有待进一步激活。
那么目前,农村中小银行相关业务的落地情况如何,是否会受影响,消费者对银行服务的反馈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谈及农村中小银行相关业务的落地情况是否会受到影响,不少业内基层从业人员表示,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是消费行为,更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升级的窗口。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夜校”“村播带货”等场景化宣传,结合典型案例为老百姓算了一笔清晰明了的“经济账”,激发老百姓“换新”的兴趣和意愿,助力打通农村消费“最后一公里”。
郑景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富阳农商银行已为1300余户家庭发放“换新”贷款7000万元,带动消费额超1.8亿元。
“目前,我行与46家经营主体开展长期的分期优惠合作,并开展3期以旧换新消费立减活动,共惠及8500人次。”据黄甫农介绍,宜州农合行通过各项活动让利各经营主体约500万元,促进居民消费近2亿元。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是以旧换新提供的优惠力度与操作流程的便捷性。宜州农合行对消费信贷申请提供线上服务,但对于部分消费信贷申请者而言,由于多种原因未能通过线上申请的,银行将会对信贷的线下评估流程进行优化。
金融促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给消费及金融市场带来新机遇,值得关注的是,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在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过程中,金融机构如何平衡“降低消费者置换成本”与“控制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
在陈利萍看来,一方面,建立健全风险定价分层机制。完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基于收入、资产、信用行为等维度综合评价客户风险,因客施策配置额度、利率,达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另一方面,加强贷前贷中风险控制。贷前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审慎准入高风险客户,贷中通过预警系统,识别潜在风险,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我行运用智能风控系统对信贷客户进行综合评价,对评价较高的客户,会给予更多优惠,而对于评分较低的客户,则会对其优惠程度进行斟酌,甚至拒绝合作。同时,我行也会对征信瑕疵的客户要求提供抵押物,并引入担保机构对消费信贷进行信贷担保,对风险进行分摊。”黄甫农说。
持续深化数字赋能
在政策推动下,农村中小银行在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面临哪些挑战,又如何应对?
谈及这一问题,黄甫农告诉记者:“商户是否在消费品以旧换新中进行虚假交易,用以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与消费补贴资金。这需要银行强化风控体系建设,对于频繁交易、异常时间交易、特殊额度交易等行为进行实时预警,最大程度避免风险产生。”
在陈利萍看来,目前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政策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联动合作还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宣传合力,难以有效触达目标客户群体,导致居民对消费信贷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
二是客群复杂性加剧风控难度。一方面,客群结构构成复杂。以余姚为例,外来务工人员占比超35%,其高频流动性特征,导致小额消费贷与信用卡分期业务还款稳定性弱于常住人口。另一方面,风控精细化有待加强。当前风控数据主要依赖于客户征信数据、信贷行为,对客户收入资产变化、常住地变动等动态指标覆盖仍有不足,客户风险画像有待细化。
对此,陈利萍表示,要持续深化数字赋能。加强消费信贷领域的多维数据积累和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更精准的营销获客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型,提升消费信贷业务的服务效率与风险管理水平。
“同时,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深入研究不同客户群体的消费需求和风险特征,持续完善已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并开发更多个性化、定制化消费信贷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差异化消费需求。例如,针对年轻客群,推出专项信贷产品,充分挖掘其旅游、装修、婚嫁等方面的大额消费需求。”陈利萍补充道。
在受访者看来,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是一项惠民举措,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村中小银行应紧扣需求痛点、创新风控手段、深化跨界合作,方能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消费新动能。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