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西哥正在为美国的贸易算盘付出沉重的试探代价。9月10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宣布一项关税改革,将对中国以及部分亚洲国家的汽车和其他商品征收50%的关税,涉及1371个关税代码,约占墨西哥整体的16.8%,并计划在2026年底前全面生效。
墨西哥正在为美国的贸易算盘付出沉重的试探代价。9月10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宣布一项关税改革,将对中国以及部分亚洲国家的汽车和其他商品征收50%的关税,涉及1371个关税代码,约占墨西哥整体的16.8%,并计划在2026年底前全面生效。
表面上,这被包装为保护就业、避免不公平竞争、守住汽车产业的举措,但实质上,这是美国施压下的一次被动表态。问题在于,这一政策并不一定伤到中国,却极可能先拖累墨西哥自己。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贸易上的打击。要知道,中国是墨西哥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两国双边贸易额接近1100亿美元。墨西哥出口中国的商品涵盖原油、牛油果、蓝莓、机电设备以及矿砂等关键品类。
一旦中方采取对等反制,这些出口品竞争力会立刻下降,销量锐减几乎不可避免。尤其是原油,收入缩水会直接传导到整个产业链,甚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这不是理论推演,而是墨西哥必须面对的账面损失。
其次就是投资领域。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累计投资超过100亿美元,涵盖汽车制造、基建、教育、民生等多个行业。墨西哥如果执意加税,将让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急剧放大。资本对风险的嗅觉最为敏锐,比亚迪原本计划建设电动车及零部件工厂,福耀玻璃也有扩产打算,但在政策风向变化后,两家企业不是暂停就是叫停计划。
如果对华加税继续推进,更多中企很可能撤资或缩减投资,连已经建成的项目也会受到冲击,导致资金流失、就业减少、产业链断裂,墨西哥经济恐怕要为此付出更深远的代价。
消费层面同样不容忽视。中国商品在墨西哥畅销多年,靠的是质量和性价比。高关税的直接后果是价格上涨,而埋单的不是中国,而是墨西哥消费者。他们必须为同样的商品支付更高的费用,生活成本水涨船高。到那时,原本打着“保护就业”的旗号,最终却让老百姓的日子更艰难。
那么,墨西哥为何要在明知代价高昂的情况下仍然迈出这一步?答案在于北边的美国。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多次扬言以退出《美墨加协定》相威胁,要求墨西哥在对华贸易政策上与美国保持一致。他的目标是打造所谓“北美堡垒”,用高关税壁垒阻挡中国产品进入北美市场。
类似的操作并不新鲜:从要求欧盟以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对中印商品征收100%关税,到如今施压墨西哥,逻辑一脉相承——让盟友替美国去当贸易战的“前锋”。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在对华关税战中已经尝到苦果,被迫暂停了大部分加征措施,主动寻求与中方磋商,但依旧希望他人替自己火中取栗。
中国方面的立场清晰而强硬。9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表态:中方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尤其反对在胁迫下出台对华限制措施,损害中国的正当权益。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中国将根据实际情况坚决维护自身权益。这不仅仅是一句外交辞令,而是一种明确的信号——如果墨西哥一意孤行,中国完全可以通过贸易反制、投资调整等方式予以回应。换句话说,墨西哥付出的代价不会停留在纸面推演,而是随时可能被现实兑现。
把整个事件的因果链拉直,就会发现三个力量正在同向叠加:出口受阻会侵蚀财政,投资撤退会削弱产业,消费价格上涨则会直接转嫁到民众头上。三股力量相互交织,形成的不是所谓的“产业保护网”,而是一股回旋镖式的冲击波,最终击中的将是墨西哥自身的经济与社会稳定。
因此,这并不是一项“护产业、保就业”的政策,更像是一笔用本国长远利益换取美国一时宽容的短视交易。而且,即便墨西哥交出这份“投名状”,也未必能换来特朗普的真正让步。毕竟,美国自己都在试图跳出高关税的泥潭,墨西哥却要往里跳,这算得上是拿别人失败的经验当自己的政策指南。
一言以蔽之,这场关税改革看似锋芒毕露,实则暗藏风险。它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把短期姿态凌驾于长期发展之上。对墨西哥而言,真正值得守护的,不是给美国看的“对外姿态”,而是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和民众切身的利益。如果一味迎合外部压力,最终等来的不会是安全的堡垒,而是飞回自身的回旋镖。
来源:麒元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