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巍巍乌蒙山深处,六盘水市水城区杨梅乡南部,坐落着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蓬勃生机的村庄——姬官营村。这里平均海拔1650米,森林覆盖率超过70%,G246国道自北而南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25.4平方公里,下辖坪子、迎新、齐家寨、达上尼、街上、先锋
在巍巍乌蒙山深处,六盘水市水城区杨梅乡南部,坐落着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蓬勃生机的村庄——姬官营村。这里平均海拔1650米,森林覆盖率超过70%,G246国道自北而南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25.4平方公里,下辖坪子、迎新、齐家寨、达上尼、街上、先锋、寨上、土桥、马场等20个村民组,截至2024年底,户籍人口达1234户5121人。这是一片承载着土司往事与红色记忆的土地,也是一处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现代化新农村。
历史深处:从土司治所到红色热土
姬官营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因清代姬姓土司在此筑营而得名,又称“鸡冠营”。明代嘉靖年间,该地为鮓希黑营地,属普安州辖。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设置水城厅,姬官营村随岁稔里划入水城厅,属岁稔里二甲。
明清时期,姬官营一带属水西安氏土司辖地,由归集土司禄万钟管辖。禄万钟无后,其逝后由宣威姬氏土司接管。被“请”来姬官营的首任土官姬秉同,关心百姓,重视粮食生产,受到当地群众的爱戴。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到第三代姬文周、姬文俊、姬文超时的姬氏土目已非当日,巧立名目加重对佃民的剥削,甚至强抢民女为妾,不再受当地百姓拥护。
1930年,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九军军长胡若愚的部下一连连长周启辉率一百多人来到水城归集老马场,引发当地武装冲突。1938年,地方豪强黄震中收买姬家队长刘汉清及其兄弟刘老四,里应外合袭击姬家青龙山营盘,杀了姬氏家族十几口人,只有姬文周的兄弟姬文俊与女儿姬淑媛因在外读书而幸免于难。此后,姬氏家族便逐渐衰落下去,一些土地被迫卖掉。再后来,水城游击队在归集一带活动,由于当地老百姓对姬家的不满与仇恨,便将姬家营攻破,除了姬老六与姬淑媛幸免,其余人全被杀,姬家在这片土地上的事业被彻底摧毁。
姬官营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据《中国共产党水城县(特区)历史》记载,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九军团长征经过水城,迅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追击。一支300人左右的小部队在向导的带领下,经野钟、白牛到营街,姬官营是白牛到营街的必经之路,这支队伍在这里种下了革命火种。
解放战争时期,姬官营有水城游击队的活动踪迹。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成立。4月25日,水城游击队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六支队边防大队第三中队,在宣威格宜、水城发贵、应忠、杨梅、马龙等地区开展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水城县(特区)历史》记载,姬官营参加水城游击队的人员就有龙树臣、高德芳、车忠臣、沈绍德、黄少德、陆少周、杨树林、黄少奎等10余人。
游击队员们在姬官营开展的一场伏击战,更是被当地群众颂为经典。1949年10月,杨树林、黄少奎、沈绍德3人组成临时战斗小组,由杨树林指挥,埋伏在长海子深沟大箐的一个湾子里。有两个敌兵赶着一匹骡子走过来,与前后敌兵脱节,三人猛然冲出,一枪打死骡子,将两个敌兵俘虏,缴获一驮物资。随即向前面过去的敌军打追尾枪,转身又向后面过来的敌军打迎面枪,吸引前后敌军自相交火,3人立刻避开。此次敌兵自相交火之战,被群众传为笑柄,讥笑为“遭殃军”是“狗咬亲家母,自家狗咬自家人”。
产业振兴:从传统农耕到多元发展
姬官营村的产业发展走过了一条从传统农耕到多元发展的道路。老支书陈正虎回忆道:“以前的时候村民连苞谷饭都吃不饱,当时一样产业没有。”
如今,姬官营村已经形成了以茶产业为核心,多种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村内拥有“水城春”富硒茶园3000余亩,是水城区重要的茶叶产地,更是“水城春”茶先行先试之试验地。姬官营海拔在1450-2190米之间,属于典型的高山丘陵地貌,土壤以黄壤为主,特别适宜种植茶叶。自古以来,姬官营民间就有自发种植茶叶的习惯。
作为“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直接辐射区,水城种茶、喝茶、礼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千百年前,为了谋生的水城先民,赶着马帮,沿着茶马古道跋山涉水,往返于川藏滇黔,并把茶叶种子,播撒在古道旁的崇山峻岭之间。如今,水城境内保留下来的古茶树达3000多亩,百年以上树龄的有30000多株,其中有的树龄达到千年以上。清朝雍正年间,水城茶作为贡茶进贡朝廷,水城木城贡茶因此闻名。
1998年10月开始组建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在杨梅乡木城村建立公司第一个茶园基地共1000亩。同年建立的水城春杨梅加工厂,位于杨梅乡姬官营村。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建成年产能150吨的名优茶、大宗茶、红茶生产线各一条,主要承担早春茶和高端绿茶的生产任务。现已通过“有机茶产品认证”“ISO9001”“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级安全出口示范区等荣誉。
在杨梅乡姬官营核心产区,1亩茶园平均产量为早春茶鲜叶独芽10斤、一芽一叶30斤、一芽二叶100斤和夏秋茶鲜叶100斤,经过精深加工,产出水城春系列茶产品。茶产业带动了三四百户村民就业,采茶季人均日采茶收入可达60至150元,年均增收数万元。村民赵恒等致富带头人通过承包茶山、扩大种植,不仅自家增收,更带动乡邻就业。
村民赵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是2021年承包茶山管理的。这个茶山占地6000多亩,姬官营也有1000多亩。能带动姬官营三四百户村民就业,每年都可以给他们增收两三万元收入。”
除茶产业外,村内还大力发展辣椒、土烟、食用菌、山桐子等特色种植。2018年建成的食用菌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年租金800元)和提供务工岗位(日均收入约100元),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
赵恒的妻子严利在食用菌基地做技术管理工作,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照顾了老人孩子,更修建了新楼房,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严利介绍说:“我家的土地流转了七八亩,一亩地800块钱。一天的收入不一定,有的七八十块,有时候一百四五,平均应该在100左右吧。”
同时,境内的国有杨梅林场(始建于1958年)虽为区属单位,但其开展的林场通道建设、林木管护、科研试验及临时用工,也为村民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与发展红利。
治理创新:从传统管理到民主法治
步入新时代,姬官营村在乡村治理上创新实践,成效显著。村党支部积极探索“片管委”(片区管理委员会)模式,将全村划分为5个片区,由熟悉村情、有威望的村民与村干部共同参与管理,秉承“有事没事常去转转,家有病人过去看看,遇有急活帮着干干”的理念,实现“小事不出片、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陈正虎解释了“片管委”模式的由来:“这也是基于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时期开展工作的经验总结而来的,一个村组大的有5个委员,村组小的有4个委员。”
截至2024年底,“片管委”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50余次,处理诉求15条,解决民生实事90余件。在村活动室,悬挂着一面由海坪村索玛社区搬迁户古明艳送来的锦旗,上面写道:“扶贫济困有环保,喜搬新居感谢党。”古明艳原为姬官营村沙沟组村民,一直以来没有住房。管片的村干部了解到她家情况后,多次上门动员,帮助其搬到水城区海坪街道易扶搬迁点,还为其解决了就业。2020年12月,如获新生的古明艳将这面锦旗送至村委会。
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姬官营村硕果累累。通过网格化、积分制管理等手段,激发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村干部法治意识强,办事依规依流程,有效化解基层矛盾。该村于2022年荣获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2023年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道路全部硬化,路灯、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善,昔日的木房、茅草房已被砖混新房取代。副支书杨智对比今昔,感慨道:“我记得最清楚,那时候我在水城读书,有一次回来时很晚,路上手机没电了,那时候也没路灯了,就只能摸着黑回家。现在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晚上都有路灯可以照亮回家的路。”
村支书杨超勇介绍了村里的发展规划:“先整改乡村面貌,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村民提升产业发展,增加收入,这才是最主要的。”而正在进行的公路改扩建工程将为村里带来新的机遇,杨超勇表示:“这条路修通后,我们进城就可以直接走国道,免去了高速的过路费,既节省时间,又节约成本。”
从土司治所到红色热土,从传统农耕到现代产业,从管理无序到治理创新,姬官营村六百年的历史变迁,折射出六盘水农村发展的时代轨迹。这片承载着土司兴衰、红色传奇的土地,正以茶产业为笔,以民主法治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治理优的和美新篇章。
乌蒙新报记者 罗振源
编辑:周真明
一审:李佳凤
二审:赵明
三审:巫娜
来源:乌蒙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