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通讯员!把我的背包给我拿过来!"教导员的喊声把我从梦中惊醒。
迷迷糊糊睁开眼,窗外天还没亮。我翻身下床,赶紧穿上鞋子冲出宿舍。这是1993年入伍第一个月,我还在适应部队生活的各种"突发情况"。
火车在铁轨上有节奏地摇晃着,车厢里弥漫着闷热的空气。我紧张地抓着膝盖上的绿色帆布包,里面装着全部家当——几件换洗衣服、一本新发的《入伍须知》和妈妈硬塞给我的两个煮鸡蛋。
"你也是去军校报到的吗?"对面座位上的女孩突然开口,她扎着简单的马尾辫,看起来比我小一两岁。
"啊,是啊。"我点点头,有些腼腆,"你也是?"
"嗯!"她笑着回答,"我哥在那个军校当副团长,我这次考上了,他可高兴了。"
就这样,我认识了小林,一个说话总是带着笑意的南方姑娘。谁能想到,这趟原本只需要两天就能到的火车,因为线路维修和调度问题,硬是走了整整四天五夜。而这段意外延长的旅程,也成了我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
"你是哪里人啊?"小林从包里掏出一个橘子,剥开后递给我半个。
"我是东北的,黑龙江。"我接过橘子,"谢谢。你呢?"
"我是广东的。"她笑着说,"怪不得你这么高,东北人都这么高吗?"
列车在一个小站临时停了下来。广播里说前方有塌方,需要等待线路抢修,至少要耽误12小时。车厢里的人开始叹气抱怨,有人甚至开始打电话请假。
"你说我们到了军校,第一天会干什么?"夜深了,车厢里的灯光暗了下来,小林小声问我。
"可能会剃光头吧,男生肯定是,女生我不知道。"我摸了摸自己刚理过的平头,有些忐忑,"然后应该会发军装,整理内务什么的。"
"我哥说,军校最难熬的不是训练,而是想家。"小林的声音很轻,"你会想家吗?"
我没立即回答。离家的那天早上,妈妈起得很早,给我煮了一碗鸡蛋面。她一直忙来忙去,没说几句话,但我知道她舍不得我走。爸爸送我到车站,上车前拍了拍我的肩膀:"好好干,别给咱家丢人。"
"会想的。"我最后说。
第二天中午,列车继续行驶。我和小林的食物都不多了,她把最后一个苹果掰成两半,递给我一半。
"你知道吗,我其实挺紧张的。"她咬了一口苹果,望着窗外,"我怕到了军校后,别人知道我哥是副团长,会觉得我是走后门进来的。"
"你凭自己的本事考上的,不需要走后门。"我说,"再说了,军校里吃的是大锅饭,没人管你是谁的妹妹,都得靠自己。"
她笑了,点点头:"你说得对,我不该想这么多。"
第三天,我们在火车上认识了几个同样去军校报到的新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起了对军校生活的期待和担忧。
"听说军校早操特别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说。
"我最怕体能训练,我体育一直不好。"小林有些担心地说。
"别怕,大家都是一步步熬过来的。"我鼓励她,"到时候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互相帮助。"
"说定了!"小林伸出小拇指,"咱们军校见!"
第四天傍晚,火车终于到站了。站台上整齐地站着几排穿着军装的学长学姐,他们喊着口号,分列两旁。我和小林下了车,拿着各自的行李,突然有些不知所措。
"新生集合!"一个戴着红袖章的学长大声喊道。
"我们得分开了。"小林看着我,眼睛有些红,"记得军校见啊!"
"军校见!"我点点头,看着她走向女生队伍。
就这样,四天五夜的火车之旅结束了,而我们的军校生活才刚刚开始。
军校比我想象的还要严格。第一天报到,办完手续后就是剃头、领装、整理内务。男生全部剃成了光头,连宿舍都是按身高排的。教官一进门就大喊一声"立正",所有人条件反射般站得笔直。
第一周的适应期异常艰难。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是整理内务(叠被子叠得跟豆腐块似的),然后站军姿、跑步,早饭后是各种课程和训练。晚上十点熄灯,趴在床上累得连话都不想说。
我和小林被分到了不同的系,加上训练紧张,根本没时间见面。偶尔在操场上远远看到她,也只能挥挥手,喊一声"加油"。
记得有一次体能测试,五公里越野,我实在跑不动了,蹲在路边直喘气。教官走过来,二话不说把我拎起来:"想家了?"
我低着头不吭声。
"大家都想家,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教官语气出乎意料地温和,"今天跑不完五公里,明天就得跑十公里,明白吗?"
我深吸一口气,继续跑了起来。回到宿舍,室友老王递给我一瓶水:"第一个月都这样,习惯就好了。"
老王是山东人,比我大两岁,嘴很严,但人特别仗义。他床铺收拾得一丝不苟,曾经是他们村的兵王。他告诉我,想在军校活下去,就得"管住嘴、迈开腿、睁大眼"——少说话、多锻炼、多学习。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我病了,发烧到39度。小林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这事,趁休息时间来看我,给我带了一袋橘子和几包感冒药。
"还记得火车上我们分橘子吃吗?"她笑着说,"我答应你的军校见,现在算兑现了吧?"
看着她熟悉的笑容,我突然觉得没那么难受了。
军校的四年很快就过去了。适应了初期的艰苦后,我们渐渐找到了乐趣。周末的文娱活动、假期的短暂休假、战友间的推心置腹,这些都成了支撑我们的力量。
毕业那天,我和小林又见面了。她穿着笔挺的军装,头发盘得整整齐齐,已经完全是一名军人的样子了。
"李同学,还记得我们的火车之旅吗?"她微笑着问。
"当然记得,四天五夜,够我回忆一辈子了。"我笑着回答。
"谁能想到,我们从那两个紧张兮兮的新生,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她感慨道。
我们相视一笑,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不舍和期待。毕业后,我被分到了北方的一个边远连队,而她去了军区医院。从此,我们的联系也渐渐少了。
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懵懂的新兵蛋子,成长为了连队的李队长。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在一次军区会议上,我竟然又遇到了小林。她已经是军区医院的主治医师了,而她的哥哥,现在是我们团的团长。
"李队长,好久不见。"她的笑容依然那么熟悉。
"真巧啊,林医生。"我有些惊讶,又有些欣喜。
"我哥说你在他手下干得不错,是个好兵。"她笑着说。
"全靠首长栽培。"我客套道,"对了,还记得咱们当年那趟火车吗?"
"怎么会忘呢!四天五夜,从南到北,从夏天坐到秋天。"她眼睛亮亮的,"那时候要是知道你会成为我哥手下的干将,我一定多给你半个橘子。"
我们都笑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闷热的火车车厢,回到了那段充满忐忑又满怀期待的日子。
如今回想起来,那趟漫长的绿皮火车之旅,不正是我们军旅生涯的缩影吗?漫长、艰辛,但也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而我们,都已经从当年那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了如今的军人。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那趟火车没有延误,如果我们只是普通地经历了两天的旅程,然后各自开始军校生活,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一段特别的友谊?也许正是那些偶然的际遇和共同经历的困难,才让我们在彼此的军旅生涯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
"下次有机会,一起吃个饭吧,就当是还你当年的半个苹果。"临别时,我对小林说。
"好啊,不过这次可不能等四天五夜了。"她笑着回答。
走出会议室,看着窗外正在操场上训练的新兵,我突然有些恍惚。岁月匆匆,青春易逝,但那段与小林同行的四天五夜,却像一颗星星,在我的军旅记忆中永远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