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薪18万的超市理货员”曾是胖东来刷屏全网的“金字招牌”,但经济学家宋清辉一句“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能靠流量活着”,却让这家明星企业直接将其告上法庭,索赔百万。这场官司看似是商誉保卫战,实则撕开了中国企业转型期最敏感的伤疤——当“高薪神话”遭遇质疑,该用法
“年薪18万的超市理货员”曾是胖东来刷屏全网的“金字招牌”,但经济学家宋清辉一句“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能靠流量活着”,却让这家明星企业直接将其告上法庭,索赔百万。这场官司看似是商誉保卫战,实则撕开了中国企业转型期最敏感的伤疤——当“高薪神话”遭遇质疑,该用法律堵住批评的嘴,还是用实力证明自己?
宋清辉在微博评价胖东来薪资政策时被企业方解读为对其经营能力的全盘否定,进而以《民法典》第1024条法人名誉权条款发起诉讼。法律界争议焦点在于:带有价值判断的学术观点,是否构成商业诋毁?2019年上海某科技公司起诉行业分析师案中,法院认定"行业地位存疑"等表述属于主观评价,不构成侵权。此次判决或将重新定义专家言论的"安全区"。
胖东来的维权策略展现企业舆情管理新范式。通过官网实时更新案件进展,同步披露员工五险二金缴纳明细、年度分红数据,将诉讼转化为品牌形象宣传。宋清辉则持续制造舆论爆点,将个人被告身份包装成"对抗资本强权"的悲情叙事。双方在微博话题#企业该不该起诉批评者#下形成超2.6亿阅读量的舆论对攻,支持率呈现48% vs 37%的胶着状态。
企业维权派强调法治精神,认为年薪18万的超市理货员岗位证明其管理先进性。反对声浪质疑:连锁超市的技术护城河究竟何在?当胖东来用法律手段消除负面评价,是否变相扼杀市场批评机制?中立观察者发现吊诡现象:企业公示的社保缴纳率100%,却回避了人工成本占比超营收30%的财务隐患;学者标榜言论自由,其微博主页密集出现某理财课程广告。
深层矛盾在舆论混战中愈发凸显。传统企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阵痛期,既渴望公众认可其社会价值,又对质疑声充满戒备。学术圈面临更尖锐的信任危机,某智库调研显示,63%的网民认为专家言论夹杂利益诉求。当"胖东来式维权"可能成为企业标配,市场监督机制或将陷入寒蝉效应。
某零售业上市公司法务总监透露:"名誉权诉讼胜诉率从2016年的41%升至2023年的67%,企业越来越擅长用法律武器规训舆论。"这种趋势引发连锁反应:第三方咨询机构开始要求客户签署"免责评估协议",自媒体大V建立"企业黑名单"规避法律风险。监管真空地带的博弈,正在重塑中国的舆论生态。
事件暴露出社会治理的深层命题。企业需要建立更开放的舆情响应机制,而非将诉讼作为公关手段。学界亟待重建专业权威,北京师范大学传播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带有数据支撑的批评文章传播力是情绪化言论的2.3倍,但存活周期缩短40%。公众更应警惕非黑即白的站队思维,上海交通大学舆情实验室追踪发现,极端化评论的转发量是理性分析的8倍。
“当我们在争论谁有资格评价企业时,恰恰暴露了评价体系本身的脆弱性。”这场诉讼无论结果如何,却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在流量与法律交织的新战场,真相从来不在热搜的狂欢里,而在阳光下的较量中。
来源:我要记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