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农历十月初一,那些老一辈的人准会“咂咂嘴”,说是要给亲人送寒衣,阴面阳面都不可冷落。这个节令里,天刚开始彻底转冷,家家户户忙着翻找棉衣、拆火炉、给老人孩子塞几层厚袜子。可这一阵子,不只是人间得添温暖,坟头上也热闹起来。有些地方还叫寒衣节,烧纸、祭祖、点炉火
说起农历十月初一,那些老一辈的人准会“咂咂嘴”,说是要给亲人送寒衣,阴面阳面都不可冷落。这个节令里,天刚开始彻底转冷,家家户户忙着翻找棉衣、拆火炉、给老人孩子塞几层厚袜子。可这一阵子,不只是人间得添温暖,坟头上也热闹起来。有些地方还叫寒衣节,烧纸、祭祖、点炉火,气氛严肃又平静,说到底还是为了守着点旧礼数,想着不给远去的人“受冻”,不过你我多少都明白,这习俗背后其实藏着中国人难言的牵挂和思念。
我小时候还真看过村里头寒衣节那会儿,天一黑就有人挑着灯笼,手里拎着纸包和棉帽子赶去坟地,嘴里嘀嘀咕咕念着那些老话儿。老人总说“入冬了烧寒衣,别让先人冷着”,讲究个心安理得。其实,咱们中国几千年下来,关于祭祀的规矩,光明面暗面都讲究得很。就像有人提清明、中元,说“鬼节三兄弟”,半年里轮流着,上头的人走一遭,底下的人收一收,可这些礼法到底从哪儿兴起,咱们今天倒不妨琢磨琢磨。
过去讲寒衣节,多数人会想起了先秦,可实际上辽西那头,很多家庭传承的却是邻近年代的做法。唐朝时,曾有宫女在宫中专门缝制御寒衣,她们偷闲时给自家人也裁几件,等到入十月就让家里小孩带去坟头边上挂着。那个年代坟祭风气甚浓,人们异常注重“衣食有无”,就连皇帝也要给已故先人宫女送特制的御寒物件,朝廷大臣还以“送得是否齐备”论功奖罚。这说来也有点凡夫俗子的心境,冷天里想多添几件衣、给亡人遮风御寒,谁说不是一种执念呢?
庄子里有句话我一直记得——“人死如睡,人情如旧”。虽然现在年轻人不太认这些规矩了,觉得烧纸、祭少些意思,不过我对这些老观念还真没法彻底割舍。比如,山西南边那地方,寒衣节到了,家家小院早早起锅,蒸好玉米面糕,找细碎的布头糊成小鞋帽,一家子齐齐赶去祖坟边。细节里藏着人情,有老人嘱咐“纸衣要烧得有气儿,鞋不能拿大头”,说到底是怕“先人穿不上”。在我看来,这种关照,比春秋、周宋典籍里那些晦涩条文要来得实在。
不同的地方风俗还真是千差万别。比如山东沿海,寒衣节头几天就开始“备料”,纸钱纸衣,各种花样,关键是纸人纸马得做得像样。说是给祖先“穿起来、坐起来”,一年一度唯恐怠慢。云南一带则更注重“行祭”,寒衣节前后,会有村民跟着族长跑遍山头,哪家坟土破了、哪座碑歪了都要帮忙修整。虽说这些事可能看起来琐碎,但“清明理墓、寒衣送暖”这份心意,总是绵延了整整几代。
你要说烧纸、送衣这些事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其实根本没人较真。咱们只晓得这是人心里的慰藉。现在,城里上坟早就成形式了,有些小区甚至明令禁止焚烧,每逢冬令气燥,消防队总担心有人“祭祖祭出火情”。有些地方提倡用鲜花替代纸钱,也有人干脆用电子祭祀——手机上的“云祭”点几下,照样据说能寄托思念。但心里那个火头,总还在暗地里烧着。关键是这份孝心和尊敬没人敢真丢。
“清明烧前,寒衣烧后”,这句话在不少地儿几乎是口头禅,意思说清明节要赶在春分前后祭扫,而寒衣节可以等过了节日再去猪圈那头整理。有趣的是,晋北有的老人却说,“赶早不如赶晚,别跟鬼抢饭吃”,言外之意——别太早去,省得撞见晦气。再譬如湖南湘西那边,还有人会挑选子时烧纸,据说那时天地“交气”,使烧纸更灵验。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反正老家不同风俗,十里八村,谁也不敢乱讲。
烧纸、上坟讲究的还有时间,像今年的寒衣节,不少朋友还会问:到底什么时候该带孩子去墓地?老话说,清明节宜早,寒衣节宜晏。春天白天长,冬天黑天早,祭祖烧纸最好等到太阳升过房檐。也别怪农村老人念叨,实在是冬季风大天干,说到底怕失火。就我家那边,寒衣节头一天,祭祀队刚走,村支书就下排查令,挨家挨户提醒“不许乱烧杂草”。大家嘴上应着,心底还是惦记祖先那一份温暖。
不止烧纸,一些礼数也有门道。像衣服不能太花哨,祭品不能提前偷吃——村里小孩嫩得慌,一不留神抓了几口点心,就得被老人骂“没心没肺”。有些人觉得这是迷信,其实更多是庄重。至于嘴里不能乱说话,尤其寒衣节,规矩里提醒“祭祖说吉”,不敢乱开玩笑。这些讲究你要说大,也是大事。最怕一不留神失了分寸,乡邻感情就容易变味。
这年头生活变化快,有些旧习俗也在淡去。很多城市人“祖坟难寻”,祭祖变成了网络纪念。可是我还是觉得,寒衣节烧纸送衣,照样是种心意。就算没人看见,也算是替自己和家人留一份交代。或许,正是这样一些带点暮气又带点人情味的仪式,才让中国人不至于忘了根,忘了那些走在前头的亲人。你们那里现在还上坟烧寒衣吗?老家冷不冷,祖坟那面还热闹吗?有些东西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日日就在咱们心底转悠。
来源:高冷露珠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