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赶墟,应该是中国历史已久的一种集中交易活动。在广大的山乡、沿海,人们相约并正式规定固定的日子,在人口集中,在比较大的、交通相对便捷之地建立固定的“墟场”,各户各人把自己的土特产品,挑拿到墟市进行自由交易。每逢墟日,墟市上人群熙熙攘攘,墟市上的土特产品林林总总、
赶 墟
罗顺德
赶墟,也叫"赶集",我们本地话叫"赴墟""dǎo墟"。
赶墟,应该是中国历史已久的一种集中交易活动。在广大的山乡、沿海,人们相约并正式规定固定的日子,在人口集中,在比较大的、交通相对便捷之地建立固定的“墟场”,各户各人把自己的土特产品,挑拿到墟市进行自由交易。每逢墟日,墟市上人群熙熙攘攘,墟市上的土特产品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吃、穿、用的应有尽有;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出产的物品,也都在墟市上作交易;而有些专门从事商品生意的,会从城里运来更时髦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墟市上出售。
赶墟,每个墟场都有固定的日子,并且都是以农历的日子来定的。
比如我们下河乡的车墟,赶墟的日子是1、4、7,也就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廿一、廿四、廿七;而云霄县的马铺墟是2、5、8。平和县安厚墟是3、8;大溪墟是1、6。每逢墟日,人山人海,男女老少,穿梭其中。挑担子的,手提肩背的,少数是空手而来的的。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见面招呼声,人声鼎沸。支起大锅煮食的锅盆声,柴火燃烧噼哩啪啦的响声,肉铺里剁肉砍骨声,小猪交易场的尖锐的嘶叫声,……不绝于耳。
墟市,商店林立:做饮食的、卖百货的、卖家俱的、销售大米的,开药房的、牙科的,看相择日的,理发的…店挨着店,街连着巷。这些店都有固定的房子。
墟市,更多的是摆地摊。什么货品摆在那街那巷那处,一般也是固定的。在比较宽广的地方卖建房屋所需的木料,比如椽、檀等,这些木料的旁边是卖柴火,卖木炭的。其他,卖鱼的、卖蔬菜的、水果的,乃至卖猪牛羊肉的,卖家禽的,卖粮食类的,卖饲料的,小猪交易的......或者是“打拳卖膏药”的,都有比较固定的地方。
有的山区,村子小,村子分散地域广,离墟市较远,来一次赶集都要爬山涉水,并且不是空手而来,来时会以自家的土特产或挑或背来赶集,回家时根据自家吃、穿、用之所需,也会是满载而归。离墟场远的,必须早早赶来,早早回家,总得披星戴月,否则到墟场"散墟”了,交易做不成,只能悻悻而归。赶墟的一天里,有的墟市开市较早,"散墟"也早。
比如车墟,天蒙蒙亮就有人来赶墟了,中午过后没多久就“散墟”了;而安厚墟,上午10点以后集市人才逐渐多起来,下午四、五点后才"散墟"。
墟日,不但是交易买卖的场所,也是亲戚朋友会面交流的地方。在那交通闭塞,没有"电"之类可用的年代,亲戚朋友们的会面选择在墟日最合适,一来可在墟市买、卖些物品,二来趁机会会亲戚朋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墟市,有时也成为了年青人“偷瞄”心上人,或成了相亲的地方。因此,墟场也成了集经济、交谊乃至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地。
当然,上面所阐述的内容基本上是解放前或解放初期的墟场了。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所有乡、镇的墟市面貌焕然一新,墟市规范、美丽、整洁;赶集者精神焕发,不少人穿着庆节日一样盛装。
以前赶墟,肩挑背杠手提,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走小路,登陡岭,穿羊肠小道,只望卖土特产得几个钱;如今赶墟,大车小车运货,人坐小车摩托电动车,空手而来,有需物品用纸币或手机支付,方便得很。
以前赶墟,讨价还价声,叫买吆喝声,抢占摆摊位置的冲突声,个别好事者的打骂声,噪音不断;如今赶墟,文明交易,价格公道,笑颜相对,自取所需。
以前赶墟,男子赤膊短裤,女子也汗珠湿衣,他们身上散发着浓浓的汗水味;如今赶墟,男子衣冠楚楚,女子着装艳丽,不泛涂脂抹粉。
以前赶墟,大小木料,是村民盖平房瓦舍的抢手货,竹器,木炭,柴火等占据大半个墟场;如今村村的新楼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门窗用铝合金,木料基本没用了,即使是山区,绝大部分人烧火用电用煤气,用具几乎是金属塑料制品代替。
以前赴墟买卖大米、小麦、豆等粮食;如今家家户户的粮油等食品,各村的家门口都有便利店可买到。
以前赶墟,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水里游的,山禽野兽,野生鳗虾鱼鳖,还有自养的家禽,每圩日都可买到,要多少有多少;如今野生动物有的濒临灭绝,有的受法律保护,至于自家饲养的土鸡自家吃,或远寄在城里买房、发展经济的子孙们享用,单纯用米糠番薯蔬菜或野草饲养缓慢长大的土猪基本消失。
以前墟市哪有化肥店?成品的饲料店?品类繁多的农药店?如今经营这几种生意的都做得红红火火……总之,墟场的交易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起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我们年老了,以前有赶集到过的墟市,那些极有特色的仍在记忆中。
比如车墟,除了卖建房用的木料之外,还卖木炭的,装好的木炭条一笼一笼成堆成片。你读过白居易写的《卖炭翁》吗?当年的车墟场内,就有不少“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当时云霄城关市民用的柴火,木炭,除了船运,有部分就得来车墟挑。1960年后逐渐修起了简易公路,城里人有的为了生计,用自行车或两轮的手推车,在墟市装满柴火或木炭,一人前面拉一人后面推。先后经过长而陡的石牌岭、南岭门、孙坑岭,推了三十多里路,饥肠辘辘、口干舌燥也得坚持到云霄城关的柴火市场。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期,有时一车货还要受到“关卡”的阻拦或没收。在简易公路未开通之前,更多的木炭靠“四乡五里”的人力挑,(每担80至100斤),长长的挑炭队伍鱼贯前行,大家把木炭挑到下河村港口下船,每担得钱2角左右。
比如马铺墟。我印象中以前每逢墟日,必定有人在“墟头”开阔处支起一、二口大铁锅,放入牛肉牛骨牛杂等,用干柴火猛熬。赶墟的人纷纷前来卖着填肚子、品尝美味,他们或站或蹲,大碗地咬吃喝着,津津有味。马铺墟场外的公路两旁,是一排排“简易小便处”,那里放着一口口木制尿桶,每口桶的桶边竖起三根竹棍,用破布或草围住,供人方便。虽然看来很不雅观,但它既可让赶墟人“应急”,又不使天然肥料浪费,充分利用资源。
再如安厚墟,在墟场边上那家国营“百货商店”门口,是临时的乳猪交易处。以前家家户户养猪,除养“菜猪”外,好多人家有饲养母猪。有的母猪生小猪生多了,小猪只数超过母猪乳头数,生下后马上载到安厚乳猪交易所,一只卖得几角几元不等。买者供给母猪生少只乳猪的人家;卖者可拿钱回家凑合着买些牲醴或蒸笼米粿,在"乳猪三朝”(也称“猪母三朝”)时敬拜土地伯公,保庇母猪乳汁充足,乳猪健康成长,食欲强,两个月后小猪们卖个好价钱。
至于大溪墟,半成品、成品的山货最多,主要是木具和竹器两大类。床、衣柜、桌、椅等家俱都有;各种大小木桶,打稻谷桶,插秧桶,水桶,洗脸洗脚桶,通通有;风柜,犁,耙,箥箕,畚箕,笿达,计笠,“篮饭”“虹敢”“拨箕”(本地话),米筛,米箩,竹筐等等种类多样。长达五、六米长的箍“谷桶畚”用的竹片也只能在大溪墟才能买到。以前厨房必备用具锅盖,舀水用的“瓠靴”(本地话puhia)、盛稀粥用的“糜递”(本地话madi)的,什么用具都有。而后两者今天谁还能见得到?
大溪墟还有一种大铁锅,叫做“大溪鼎”,也相当出名。“大溪墟”“安厚墟”靠近灵通山,这里的野生中草药都很出名。
平和县的大溪,后时,安厚的“盐卤豆腐”是出了名的;车墟的“粉粿”、水面也是闻名遐迩的;马铺圩的锅煎或水煮杂鱼,人见人爱。……
墟市,可写的内容太多了,写不尽,道不完。
本月农历三月初一上午,我与退休老教师林坤生相约到车墟“dao墟”,买了胡芦瓜等瓜苗,茄子苗,菜豆籽回来播种。见到墟场繁荣景像,有感而发写下此文,又实地拍下几张照片,供读者们分享。
作者简介
罗顺德,云霄县上河村人,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三十年,2008年退休。履行"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诲,耕读相伴。
来源:好山好水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