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25年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硕士复试改革中体现的“学术深度化、考核场景化、技术渗透化”三大特征,可以窥见未来知名法学院校考研要求的转型方向。
从2025年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硕士复试改革中体现的“学术深度化、考核场景化、技术渗透化”三大特征,可以窥见未来知名法学院校考研要求的转型方向。
厦门大学
一、学术深度化厦门大学
1.学术动态的敏锐度
面试增设学术潜力评估环节,考生需提交本科论文或科研计划书,并回答导师组关于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深度的提问。例如宪法学方向某考生因提交《数字公民权立法路径研究》提纲,被要求现场补充比较法分析框架。
导师研究方向直接影响命题倾向,如张明楷教授关于法益保护的论文成为刑法复试重点。考生需建立“学术雷达系统”,通过知网追踪目标院校导师近5年论文。
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复试中增设“法律职业伦理”等专业方向,要求考生掌握法经济学、实证分析等跨学科工具。例如“法与经济学”专业考核需同时运用法律逻辑和微观经济学模型,体现学术研究从单一规范分析向“法律+技术+数据”复合型思维的转变。
3.理论体系的穿透力
对学科交叉领域理论深度给予足够重视。考生需具备从法哲学到部门法的贯通能力,例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宪法原则结合分析。学术热点追踪要求不再局限于教材,需阅读《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核心期刊,关注如数据主权、人工智能伦理等前沿议题。
中国政法大学
二、考核场景化
1.模拟实战的沉浸式考核
小组面试占比提升至50%,要求考生在模拟法庭、立法听证等场景中完成角色扮演。例如国际法方向设置“南海仲裁案”辩论,考察条约解释与外交策略的融合能力。法律硕士(非法学)采用3人或5人小组辩论模式,题目聚焦社会热点,如“人工智能司法裁判的伦理边界”,要求考生在15分钟内完成法律定性、争议焦点提炼与解决方案设计。中欧法学院国际法方向则引入模拟联合国谈判场景,考察跨文化沟通与条约起草能力。
2.突发问题的压力测试
部分专业设置“司法鉴定报告即时分析”等环节。考生需在2小时内完成证据链构建,类似DeepSeek辅助案例检索,但需手动展现逻辑推导过程。
3.职业伦理的情景化评判
新增法律职业伦理笔试科目,通过“律师保密义务与公共利益冲突”等案例,考察价值权衡能力。强调“AI技术应用中的人性温度”,要求考生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点。
三、技术渗透化
1. 法律科技的实操能力
引入“类案智能检索系统”操作测试,要求考生像使用DeepSeek般快速定位裁判要旨。区块链存证、智能合约审查等技能,成为未来笔试加分项。
2.人机协同的思维转型
面对AI生成的完美答案,考核重点转向“批判性修正能力”。例如给出DeepSeek起草的合同范本,要求考生指出算法忽略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格式条款限制等。
3.技术伦理的预判意识
纪检监察学等新兴专业设置“算法歧视的法律规制”论述题,要求考生预判技术风险。这与“数字主权与数据跨境流动规制”议题一脉相承,体现法学教育的前瞻性。
法学考研已进入“三维竞争时代”:学术深度决定理论天花板,场景化考核检验实践地板,技术渗透重塑方法论护城河。未来顶尖法学院校的选拔,实则是筛选能在数字法治文明建构中兼具理性思辨与人文温度的“新法学人”。需要以“学者-律师-技术架构师”三位一体的复合姿态,迎接这场知识革命与职业革命的叠加挑战。
来源: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