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王献之草书尺牍《先夜帖》高清完整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6 17:14 1

摘要:王献之(344—386)作为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成就历来备受争议。南朝至唐初,因帝王推崇王羲之书风,王献之作品一度被贬抑,导致其真迹散佚严重。至宋代,《淳化阁帖》的编纂使得部分王献之书迹得以通过刻帖形式流传,《先夜帖》即为其一。

王献之(344—386)作为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成就历来备受争议。南朝至唐初,因帝王推崇王羲之书风,王献之作品一度被贬抑,导致其真迹散佚严重。至宋代,《淳化阁帖》的编纂使得部分王献之书迹得以通过刻帖形式流传,《先夜帖》即为其一。

《先夜帖》现存主要版本包括《淳化阁帖》的肃府本、关中本,以及明代《宝贤堂集古法帖》的日本国立图书馆版与哈佛大学版,另有南宋《绛帖》刻本。各版本因摹刻年代与技法差异,呈现出细微的风格区别。虽无真迹存世,但刻本的系统性保存为研究其书法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帖以草书书写,笔法以中锋为主,偶用侧锋取势。相较于王羲之内擫笔法,王献之更倾向外拓用笔,字势开张,一些字横向笔画舒展,强化了行气的流动性。

王献之草书常被置于与父辈的对比中审视。张怀瓘《书断》评其“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此评在《先夜帖》中可得印证。王羲之《初月帖》多字字独立,笔断意连;《先夜帖》则强化字组连带,一些字一笔书就,体现“一笔书”雏形。

王羲之草书以“中和”为宗,讲究法度严谨,王献之则突破规范,追求“宏逸”之气。《先夜帖》中“极难劳”三字纵笔直下,打破单字界限,更具表现主义色彩。

这种差异源于时代书风演变。东晋后期,书法审美从士族阶层的“雅正”转向个性张扬,王献之作为新书风的代表,其草书中的率意与纵逸,实为书法艺术从实用向抒情转型的关键节点。

唐代张怀瓘首次将王献之草书抬升至与王羲之并列的高度,称其“笔法体势,最为风流”。宋人米芾更直言:“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这种评价在《先夜帖》刻本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明代董其昌临摹此刻时,特别强调其“风行雨散”的笔意,可见其对后世写意书风的影响。

部分学者质疑《先夜帖》是否出自王献之亲笔。启功曾指出,刻本中一些字转折处略显生硬,或为唐宋摹工失真所致。从风格学角度分析,其外拓笔法与《鸭头丸帖》《廿九日帖》一脉相承,当属王献之书风体系。

【释文】

得书为慰。吾先夜遂大得服汤酒,诸治渐折,故顿,极难劳。知足下便去,不得面别,怅恨深。保爱。临书增怀。王献之(白)。

来源:锅哥文化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