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蛋姐的学校按照惯例,放假3天,我们也计划带着孩子回老家,去祭祖扫墓。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清明节。
蛋姐的学校按照惯例,放假3天,我们也计划带着孩子回老家,去祭祖扫墓。
收拾东西时,蛋姐好奇地问:“爸爸妈妈,为什么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去扫墓?”
看着她纯真的眼神,我心里很是触动。她是幸福的,她还不懂什么是永远告别。
现在最大的忧伤可能是和同桌又吵架了,或者是放学回家的路上没有买到喜欢的卡片。
她还在继续问着:
“扫墓就是去看睡着的人吗?”
“爸爸妈妈,你们以后也会死吗?”
对于死亡,有人会美化为“人死了就是变成天上的星星”,也有人会直面残酷“人死了就是再也看不到了”。
虽然我们总是说要和孩子谈死亡,但大人自己真的知道该怎么开口吗?
死亡教育的缺失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11岁的男孩牵着9岁妹妹的手,从家中4楼楼顶跳下。
在ICU抢救了几天,兄妹俩性命是保住了,但伤情依然严重:哥哥脑出血,面部严重受伤,眼睛可能保不住了;妹妹肺部严重损伤,还需要治疗。
被问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妹妹的回答让人后背一凉:“哥哥说在游戏中从楼上跳下都不会死,就拉着我的手从楼上跳了下去。”
像他们一样在楼顶玩,对死亡和危险毫无概念的还有另外3个孩子。
四周悬空的天台,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蓝衣女孩紧紧抓住栏杆,而旁边的2个女孩却在相互搀扶着往天台边缘移动。
好在有大人及时发现,叫住了3个女孩。可她们却一脸懵,完全没意识到潜在的危险:“我们不可能掉下去!”
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大了就什么都明白了,但现实往往打脸。
因为避讳“生死”问题、疏于给孩子做死亡教育,导致少年儿童轻生、或者无知导致受伤,还没被所有人重视起来。
恰如白岩松所言“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台湾教育专家张淑美也说过:“孩子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一生。”
死亡教育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一课,正确面对死亡,才懂珍惜生命。
让孩子认识“死亡”
如果小朋友表现出了对“死亡”这个话题的好奇,我们可以借助影视或绘本来帮助ta理解。
电影的话,《寻梦环游记》就很合适。
在墨西哥祭祀去世家人的传统节日“亡灵节”上,一个对音乐痴迷的小孩米格不听家庭劝阻,误打误撞进入亡灵世界,遇到自己的曾祖父埃克托。
在亡灵国,只有得到家人祝福才能“起死回生”。
如果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你的灵魂也将灰飞烟灭。
他的祖父埃克托,因为被家人误会为了音乐抛弃家庭,而不被祭奠,有彻底消失的危险。
所以他拜托米格带着他的亡灵重返人间,这样他就能通过万菊桥去看望女儿Coco。
这部电影给大家上了很好的死亡教育课。
人有三次死亡。
首先是身体死亡,这是肉体的死亡;
其次是身份死亡,社会地位宣告死亡;
最后是记忆死亡,当这个世界最后一个记起你的人离世,才是终极死亡。
我们总说,因为存在才被记住,但其实,被记住就已经是存在的意义。
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讲述的就是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去世后,因为还有件事没做完,变成了幽灵四处游荡。
什么事呢?
艾斯本每天夜里睡不着觉,陪着爷爷一起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爷爷想起了很多往事,艾斯本也记起了很多关于爷爷的事。
最后,爷爷终于想起了忘记做的事情——
“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爷爷穿过墙壁,走进花园,消失在黑暗中,艾斯本在窗口和他挥手告别后,回床自语道:“好了,我想我明天可以去幼儿园了。”
如果死亡注定要来临,那就一定要学会珍惜,在活着的时候用心相处,给彼此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教孩子学会告别
生命的消逝必然会带来难过,但了解死亡并面对,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会告别。
在殡仪馆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常有孩子捧着玩具或零食来寄存处,请求放在某个格位前。
最让她心颤的是个小女孩,每次来都要给装着妈妈骨灰的星星瓶唱歌——那是妈妈化疗时她们约好的“止疼药”。
朋友经常带女儿照料外婆留下的茉莉,当雪白的花苞绽放时,她在一次一次的浇灌中慢慢与“再也见不到外婆”和解。
当我们回老家扫墓,面对孩子的各种疑问,可以跟ta聊一聊——
我们扫墓就是去看望已经去世的家人,虽然他们去世了,但是他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思念。
聊的时候尽量客观,允许孩子有悲伤、害怕等情绪的存在。
同时,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清明雨后凋谢的花朵,让ta明白“人死后回归大地,就像花朵回到泥土,但那些爱和记忆会永远留下来。”
这样,当孩子问“爸爸妈妈,你们会不会死”时,我们便不再词穷:
“每个人都会死去,就像树叶到了秋天会落下一样。但即使我们死了,我们对你的爱会永远存在。当然,我们一定会锻炼身体,争取健康地陪你更久一些。”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啦
来源:香港八卦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