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菩萨”黎元洪的日记,看清末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有多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01:20 1

摘要:“斗米千钱,饿殍遍野”,这是教科书对清末民初的经典描述。但课本不会告诉你,一个汉口码头工人如何用一天工钱养活五口之家,更不会算清普通家庭如何在物价飞涨中挣扎求生。恰巧,民国“泥菩萨”黎元洪在清末的日记里,密密麻麻记着市井百态——从米价肉价到婚丧嫁娶,这位后来的

“斗米千钱,饿殍遍野”,这是教科书对清末民初的经典描述。但课本不会告诉你,一个汉口码头工人如何用一天工钱养活五口之家,更不会算清普通家庭如何在物价飞涨中挣扎求生。恰巧,民国“泥菩萨”黎元洪在清末的日记里,密密麻麻记着市井百态——从米价肉价到婚丧嫁娶,这位后来的大总统用笔尖戳破了乱世百姓的生存账本。

黎元洪因辛亥革命而为我们所知,那时他是武昌新军里颇有名望的军官,但和袁世凯不同,他相对胆小谨慎,不像什么英雄豪杰,更像个生活中的普通人。恰好,这位仁兄又有和蒋委员长、杜凤治一样的爱好——写日记。

辛亥革命

1888年,黎元洪考入天津水师学堂,月俸含伙食补贴4两银子(《北洋水师章程》),没多久,他父亲去世,这笔收入需供养继母、妻子等五口之家。他在日记中写道:"腊月当棉袍得银二两,仅够全家十日嚼谷"。

1896年,黎元洪时来运转,升任湖北新军协统,月薪跃升至100两(出自《张文襄公全集》奏折)成为湖北高层人物。与同期袁世凯等官僚不同,这位“黎菩萨”(湖北民间对其昵称)的日记里少见官场应酬,反而罕见地聚焦市井民生:

食物开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某日记:“汉阳米价腾贵,每石涨至五串六百文,挑夫日得百文(重体力活)尚难果腹。”打工人实录:某日见人力车夫与乘客争执,详录车资“自江汉关至黄鹤楼索价四十文,实乃三日菜油钱”。民间疾苦速写:戊戌年(1898年)除夕记武昌城外冻毙乞丐,“怀中犹揣半块糠饼,价不过三文”。米面:糙米一石(约150斤)需4.5两,混合粮(含40%杂粮)3两(据《中国近代物价史资料》)。燃料:煤炭百斤800文,柴火每担300文,寒冬烧炕一日耗资20文,抵得上半斤糙米。蛋白质困境:猪肉每斤120文,鸡蛋每枚5文。工人日薪约30-50文(湖北商务报1902年),买斤肉需两天半工钱,基本和动物蛋白无缘,但光吃碳水营养不足以支撑重体力活,所以只能靠豆制品补充些植物蛋白。黎元洪曾叹:“苦力啖豆腐渣度日,逢年节方见荤腥。”

婚事就不提了,毕竟啥年代穷人都不好结婚。所以咱们还是看看白事吧,黎元洪为同僚操办丧事时记下一笔“标准账单”:

棺材:松木薄棺6两(壮劳力三个月收入),柏木厚棺20两。白事酒席:八人一桌“粗席”2两,仅够买20斤糙米。冥婚暗账:某佃户嫁女,“收夫家聘礼八两,实为偿地主三年欠租”(见1905年3月日记)。

更荒诞的是,他在1905年目睹汉口贫民“卖妻鬻子”:“幼童作价三两,少妇五两,不及骡马之半。”(骡马市价约12两)

病不起:黎元洪某次风寒抓药,“三帖药费六百文”,等同六日伙食费。汉口教会医院记录显示,肺痨患者平均治疗费4.2两。而治不起病的人,死亡率高的吓人,即便身强体壮的码头工人,非自然死亡率也高达22%(汉口英租界1906至1908年劳工统计)。读不起:私塾年费3-5两,武昌新式小学堂更要8两,那年头识字太不容易。黎元洪感慨:“十户九文盲,非愚也,实不能也。”但越是读不起,越要咬牙读,这是最重要的阶级跃迁的途径,黎元洪能在父亲死后能撑起一个家,从底层爬起来,靠的就是他身为军官的父亲当时的高瞻远瞩,再难也要供他上新式学堂,黎元洪也争气,后来考上天津水师学堂,有了这一辈子的立身之本。

教会医院

观音土

纺织厂童工

当铺与“印子钱”(高利贷)成救命稻草:

当棉衣:冬衣典当得300文,月息30%,赎当时需390文,没错,这就是杜凤治们干的营生。卖青苗:汉口佃户预卖秋粮,市价五折,黎元洪痛心:“此与杀鸡取卵何异?”卖了是亏,但不卖熬不过去啊。物价失控:1898-1908年间,汉口米价从1.2两/石涨至5.8两/石(383%),而纺织工日薪仅从20文增至30文(50%)。据测算,实际购买力下降至1880年代的35%(《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1910年长沙抢米暴动中,参与者七成为日收入低于30文的苦力。(黎元洪批注,此非匪患,乃饥民求生。)税收黑洞:湖北厘金(商业税)竟达货值的20%,小贩“卖一担菜缴六十文,利润尽归税吏”,小商户破产率年均34%(据《湖北财政考》)。系统性崩溃前兆:张之洞办汉阳铁厂,“工匠日薪百文,尚不及炉中废铁价”(汉冶萍公司志)。而当时他所在的是仅次于大上海的大武汉,国内经济数一数二的大城市,清末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汉阳钢铁厂

另外,黎元洪在1911年重阳节记下:“革命党传单言‘平均地权’,挑夫笑问:‘权是何物?能换馍否?’”从这能看出,黎元洪和当时大批社会中坚力量是怎么看待革命的,不过这会儿他觉想不到,很快自己就要在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都督了,

当教科书强调"辛亥革命结束帝制"时,黎元洪日记里那些发霉的米价、当票和瘟鸡骨头,或许更能解释为什么武昌起义的枪声会引发全国响应。

在这些数字构成的末日图景里,是百姓用观音土充饥的胃,是被高利贷压弯的腰,是幼童在工厂溃烂的手,是列强和买办的十里洋场纸醉金迷。

这些提醒我们:政权更迭的炸药,会在市井巷陌的柴米油盐中埋下。愿后来者思之,慎之!(史料来源:湖北省档案馆藏《黎元洪日记未刊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民变档案史料》)!#宝藏兴趣创作大赛#

来源:六得飞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