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幕,发生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胸部放疗科,并被王翔以漫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画里的球球化身一名小勇士,放疗设备变成神奇的“能量城堡”,治疗过程成了一场闯关游戏。
潮新闻客户端 潮新闻 记者 隋雪 通讯员 王屹峰
五岁的脑瘤患儿球球(化名)走进放疗室前,紧紧攥住护士王翔的手:“姐姐,里面有大怪兽吗?”
这一幕,发生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胸部放疗科,并被王翔以漫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画里的球球化身一名小勇士,放疗设备变成神奇的“能量城堡”,治疗过程成了一场闯关游戏。
科普漫画作品《小勇士的奇妙冒险》
这并非王翔第一次创作科普漫画作品。上班时,她是一袭白衣的护理能手;下班后,她是点亮患者心灵的科普漫画家,用一支电子画笔,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变成温暖易懂的漫画故事,让健康科普“活”了起来。
从临床到创作,她把专业画成漫画
王翔与漫画结缘,始于童年。“小时候就喜欢画画,虽然没系统学过,但一直自己画着玩。”她笑着说道。而真正把爱好与职业相结合,则要追溯到三年前。
当时,科室护士长提议能否用漫画形式表现放疗流程,让患者更直观地了解治疗过程。于是王翔尝试画了第一组作品,“虽然比较粗糙,也没参赛,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之后的几年里,随着各类健康科普大赛的兴起,王翔发现,相比视频等表现形式,漫画创作更适合自己——“利用下班后的零碎时间,一个人就能完成”。她开始关注大量视频网站up主,刷各种专业教程自学绘画软件,逐渐精进数字绘画技巧。
从构思故事、分镜设计到绘制成稿,一个作品通常需耗时一周左右,如果遇到构思复杂的,甚至要一两个月。
“我比较拖延,”她不好意思地笑笑,“总是拖到截止前才拼命赶工。”
灵感来自患者,漫画让科普有温度
王翔的漫画创作灵感,几乎都来源于临床工作中的真实故事。
她创作的《小勇士的奇妙冒险》,主人公球球就是以一位5岁的脑瘤患儿为原型。球球患上的是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在手术后住院的一个月里,一共经历了23次放疗。作为当时病区里最小的肿瘤患者,球球凭借惊人的勇气和乐观,成了病区的“团宠”。
“画这个漫画的初衷,就是想帮助小朋友理解放疗并不可怕。”王翔说。她采用童趣的画风和语言,将治疗过程转化为一场“冒险游戏”,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消除恐惧。
另一部作品《我穿成男主的白月光之乳腺保卫战》,则结合了当下流行的“短剧”元素,用穿越剧的形式讲述乳腺健康知识。“平时下班后我也爱刷短剧,就想能不能用这种有趣的形式来做科普。”
科普漫画作品《我穿成男主的白月光之乳腺保卫战》
王翔表示,创作时往往需要先把科普知识点梳理成故事大纲,再设计分镜和对话,反复修改后才开始绘制。“乳腺保卫战那篇其实画得比较困难,中间停顿了好几次,总觉得科普内容还不够充分,反复打磨后才最终完成。”
这些作品不仅发表在网络平台,还被打印出来放在病区方便患者观看。“尤其是小朋友和老年人,图示化的方式更容易让他们理解。”
受访者供图
画笔传递爱心,她想让更多人了解医学
这些年,王翔的漫画作品斩获了大大小小不少科普比赛的奖项,并被推荐到“健康中国”、“浙江护理”等权威平台广泛传播。最新创作的《小勇士的奇妙冒险》还在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整合护理专委会主办的“2025年科普图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小时候乱涂乱画,没想到长大还真派上了用场。”她幽默地说。
不过,最让她开心的不是奖项,而是来自患者的反馈。“当我们拿漫画给小朋友看,他们觉得好玩的时候;当老年患者通过图示理解了治疗过程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
未来,王翔希望继续完善现有的作品,并创作更多的系列科普漫画,让健康的种子通过画笔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记者手记
拨通王翔的电话时,她刚结束了前一天的夜班,声音沙哑略带疲惫,但一谈到漫画创作,语气立刻兴奋了起来。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另一种可能——不仅是专业的照护者,更是健康的传播者。
她用画笔搭建起医患沟通的新桥梁,让冷硬的医学知识变得有温度、可触摸。这或许就是“天使另一面”最好的诠释:白衣之下,是多才多艺的灵魂;画笔之间,是心系患者的情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