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巩《王平甫文集序》:斯文犹可望汉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6 13:58 5

摘要:从治道上说,曾巩在《唐论》里就是以汉文帝、唐太宗来寄望于宋神宗的,虽然知道极治之世不可期,但那个时代的土人确实无不雄心勃勃,苏轼偏居川眉都想致君尧舜,何况衮衮大公?虽然宋代的朋党之争与唐代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无论如何不会如明清时下作。

读曾巩《王平甫文集序》:斯文犹可望汉唐

从某种角度来说,虽然明清有心学朴学,但从经世致用的道文角度而言,宋代应该是最后的高峰,唐宋八大家树起了最后的旗帜。

从治道上说,曾巩在《唐论》里就是以汉文帝、唐太宗来寄望于宋神宗的,虽然知道极治之世不可期,但那个时代的土人确实无不雄心勃勃,苏轼偏居川眉都想致君尧舜,何况衮衮大公?虽然宋代的朋党之争与唐代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无论如何不会如明清时下作。

章惇本是苏轼好友,但一辈子都在踩苏轼,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反过来苏轼兄弟也同样用过手段,还有王安石)。其实,在朋党之争中,是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都会被裹挟在风潮之中,难以置身事外。苏轼都承认章惇“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既生渝,何生亮?”是封建官场的明规则,章惇罢相后流放雷州,从儋州回归的苏轼一笑泯恩仇。而且,王安石因变法需要排斥苏轼,但他照样救苏轼的命,苏轼从黄州回朝时还有一段金陵相从的佳话。

北宋一直孱弱,被士人才子视为建功立业垂名后世的最佳时节,所以不惜身命,如萤扑火。看看北宋那些名相重臣,哪个没有窜逐履历,连号称天下第一完人的范仲淹都遭遇多次贬谪。

那么文道呢?

王平甫既没,其家集其遗文为百卷,属予序。 平甫自少已杰然以材高见于世,为文思若决河,语出惊人,一时争传诵之。其学问尤敏,而资之以不倦。至晚愈笃,博览强记,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矣。

自周衰,先王之遗文既丧。汉兴,文学犹为近古,及其衰,而陵夷尽矣。至唐,久之而能言之士始几于汉,及其衰,而遂泯泯矣。宋受命百有余年,天下文章复侔于汉唐之盛。盖自周衰至今千有余岁,斯文滨于磨灭,能自拔起以追于古者,此三世而已。 各于其盛时,士之能以特见于世者,率常不过三数人。其世之不数,其人之难得如此。

平甫之文能特见于世者也。世皆谓平甫之诗宜为乐歌,荐之郊庙;其文宜为典册,施诸朝廷。然推其实,千岁之日不为不多,焦心思于翰墨之间者不为不众,在富贵之位者,未尝一日而无其人,彼皆湮没而无传,或播其丑于后。平甫乃躬难得之姿,负特见之能,自立于不朽,虽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贵,人亦莫得而掩也。则平甫之求于内,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其于诗尤自喜,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故诗尤多也。

平甫居家孝友,为人质直简易,遇人豁然推腹心,不为毫发疑碍。与人交,于恩意尤笃也。其死之日,天下识与不识,皆闻而哀之。其州里、世次、历官、行事,将有待于识平甫之葬者,故不著于此云。元丰元年。(选自曾巩《元丰类稿》)

什么叫文化自信?这就是,但也不能瞎自信。对比一下《唐论》。

其一,“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唐论》

“汉兴,文学犹为近古,及其衰,而陵夷尽矣。” 《王平甫文集序》

其二,“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唐论》

“至唐,久之而能言之士始几于汉,及其衰,而遂泯泯矣。”《王平甫文集序》

其三,“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宋受命百有余年,天下文章复侔于汉唐之盛。盖自周衰至今千有余岁,斯文滨于磨灭,能自拔起以追于古者,此三世而已。”《王平甫文集序》

宋朝为何能成为古代文化高峰?经济的繁荣,士族政治结构的瓦解,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等等都是助缘,朋党之争都是这些方面的集中反映,看上去风声鹤唳,但其核心却并没有失效。那就是宽松的文化政策: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确立了儒、释、道三家并行的政策,对思想、学术、文学艺术领域的各个流派都采取宽松态度,有利于各种学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例如,宋朝虽然也有诗人入狱的情况,但不轻易杀戮。由此而达成社会氛围的开放:宋朝社会相对开放,市民阶层兴起,文化消费需求增加,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普及化。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瓦舍勾栏中的表演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关于[我]

袁连法,1968年10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政工师,中共党员。199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在景德镇市国营4321厂、浙江横店集团、江西好美生态农业等公司工作10年,又在信息日报、江西商报、香港大公报、新法制报工作16年。现专注于商业模式创新。

来源:袁连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