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滋病,这三个字离他原本遥远得像天边的星星,此刻却成了他生活里的现实。一个18岁的大学男生,为什么会在刚刚迈入成年和大学生活的门槛时,突然感染上这种严重的疾病?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本以为是军训太累导致的反复低烧和全身乏力,可当医院的检测报告上冰冷的“阳性”字眼浮现在眼前时,世界仿佛在瞬间塌陷。
艾滋病,这三个字离他原本遥远得像天边的星星,此刻却成了他生活里的现实。一个18岁的大学男生,为什么会在刚刚迈入成年和大学生活的门槛时,突然感染上这种严重的疾病?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新生,刚离开父母的庇护,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独自来到校园。他热情、单纯,不懂人情世故,也没接受过系统的性教育。
军训第一周,他开始感到身体不适,起初以为是天气太热、作息紊乱所致,但很快,高烧反复、盗汗、喉咙疼痛、淋巴结肿大接踵而来。
这些症状看似像感冒,又比感冒严重得多。他没太在意,觉得撑几天就好了。直到一次在校医院检查,被建议去做更深入的病毒检测,他才被推入那个他根本不了解的深渊。
初筛阳性,复查阳性,CD4细胞数量迅速下降。医生的一句“你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并定期随访”,像重锤击在他心上。
他愣住了,嘴唇发白,像是瞬间被抽走了全部的力气。他一遍遍地问:“怎么可能?我连女朋友都没有。”直到医生问他是否有过无保护的性行为,他才吞吞吐吐地提到,军训前几天,在某社交平台上认识了一名网友,两人见面后发生了性行为,没有使用安全措施。
这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最典型的高风险行为之一。很多人以为艾滋病只会发生在“高危人群”中,这种认知极其危险。
现实是,任何不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无论对象是谁,都有可能感染HIV。病毒并不在乎你是谁,它唯一关心的是你有没有“让它进来的机会”。
他哭了整整一夜。他不是不知道艾滋病的存在,而是从未想过,这种病会“找上他”。他甚至不知道“窗口期”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在感染初期,病毒可以在体内疯狂复制而没有明显症状。
很多人就这样误以为自己“身体很健康”,继续过着照常的生活,结果不仅伤害了自己,还可能把病毒传给他人。
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艾滋病的潜伏期可以长达8到10年,有些人甚至在感染十年内几乎无症状。正因为如此,早期极易被忽视。
像他这样的大学生,正处于性好奇心强、独立意识萌芽的阶段,一旦缺乏足够的性健康教育和预防意识,极容易成为病毒的“猎物”。
那天他母亲从老家赶来,看着瘦了一圈、眼神空洞的儿子,强忍着泪水陪他做完了所有检查。
医生建议他尽快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这种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但可以将病毒控制在极低水平,让感染者长期维持良好生活质量,甚至正常寿命。但前提是,他要按时服药,定期检查,不能中断。
他不想吃药,他说自己才18岁,不想一辈子都活在药瓶子和检查单里。但现实是,一旦确诊感染,拒绝治疗将会导致免疫系统持续破坏,最终发展成艾滋病晚期——免疫系统崩溃,各种机会性感染接踵而至,无法逆转。
他开始查资料,看病例,看别人的亲身经历,也看到有感染者通过规律治疗,依旧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结了婚、生了孩子。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无知和恐惧。他开始逐渐接受现实,不再回避。他给自己制定了服药计划,开始锻炼身体,尝试重新融入集体生活。
他想告诉更多人,别像他一样无知地“撞上枪口”。曾经,他以为“艾滋病是别人的事”,现在他知道,在没有保护意识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感染者。
这件事也让校方意识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几乎没有性健康相关的内容。校医院开始组织定期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医生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检测流程。
艾滋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它不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传播,也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它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了解了这些,很多误解也就不攻自破。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年轻人正在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重要人群。据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报告HIV感染者中,15至24岁的青少年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青春期的性冲动是生物本能,而不是单靠“自律”就能完全约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教育,是引导,是让他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安全套不是羞耻的象征,而是责任的体现。正确使用安全套,是目前最有效的性传播疾病预防手段之一。
暴露后预防(PEP)和暴露前预防(PrEP)也逐渐被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为高风险人群提供了更多选择。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这些措施只是最后一道防线,而不是你可以“不戴套”的理由。
他现在每三个月做一次病毒载量检测,服用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联合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副作用慢慢减轻,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
他说:“如果我能早点知道这些,也许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他没有堕落,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活下去,活得清醒、坚定、有尊严。
他只是千千万万个年轻感染者中的一个。他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一个警钟。我们不能再用“羞耻”来掩盖“教育”的缺失,不能再用“沉默”来代替“预防”的声音。
每一个即将步入青春的人,都有权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义务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而不是靠“吓唬”和“回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S].2021.
[2]中华预防医学会.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宣传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2023,43(5):321-329.
来源:医学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