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粤式鱼头煲鲜香四溢、椒盐鱼尾酥脆诱人、川味水煮鱼麻辣酣畅……这些菜肴,既延续着本土传统,也融入了粤川风味,每一道都让人一品难忘、回味悠长。它们不只是大海的馈赠,更是匠心与乡情的融合。
海风送爽,渔讯正旺。福建闽菜大师施坤华以一条近四十斤野生石斑为材,巧妙分解、精细烹制,呈上一桌涵盖多菜系风格的全鱼宴。
粤式鱼头煲鲜香四溢、椒盐鱼尾酥脆诱人、川味水煮鱼麻辣酣畅……这些菜肴,既延续着本土传统,也融入了粤川风味,每一道都让人一品难忘、回味悠长。它们不只是大海的馈赠,更是匠心与乡情的融合。
施坤华准备处理野生石斑鱼。
巧手解鱼 大海馈赠鲜味来
“这条石斑鱼大概有四十斤,一米一长,我们平潭人习惯叫它为‘猫仔桂’或‘花斑’。”在食膳工坊明亮的光线下,施坤华双手托起硕大的鱼头展示,手臂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却掩不住他脸上的兴奋,“这种纯野生的大石斑鱼非常少见,是大海的馈赠。更何况还是我朋友通过海钓得来送我的,更是一种乡情的传递。”
“我们平潭人认鱼,先认鳃,你看这鳃色呈现鲜红,说明够新鲜,这种辨别技巧同样适用于其他鱼类。”翻开鱼鳃后,他又轻轻拍了拍鱼身说:“你看,整条鱼没有任何破损,鱼身光滑,肉质紧实,是可遇不可求的食材,我们更要最用心,好好烹饪。”
午后的阳光漫过玻璃,照亮了解鱼的案台。清理干净的石斑平铺于宽大砧板上,鱼鳞在光照下,泛着银光。此时,几名翘首以待的食客过来围观。施坤华执刀而立,身形如海边守望的礁石,眼神沉静而坚定。
第一刀,从鱼头落刃。鱼头与中骨相连,是处理时最关键的部位,最考验功夫。只见他将刀尖精准探入鳃缘,麻利地一步步挖出鱼鳃。接着,砍刀与剪子交替使用,不过几下,鱼头已被完整卸下,嫩腩与雪腹豁然展现。
接着,他顺着鱼腹下刀,轻轻一划,鱼肚便被完整剥离。更令人惊喜的是,其中竟藏着一只新鲜的大八爪鱼。他微微一笑,刀锋继续循骨游走,鱼身渐分两半,那鱼肉润白似玉,红血丝若隐若现。
“你看这肉质,透亮而弹韧。整条鱼无一不可用。肉可脍、腩可烧、皮可粥,这是我们平潭人世代积累的食鱼智慧。”他说。
这些年,施坤华分解过无数条鱼。每一次的手起刀落间,他都会不自觉联想起小时候坐在柴火灶前,等着长辈们煮鱼汤的温暖时光。“那一碗奶白色的汤,是平潭人共同的乡愁,没有什么比这更代表家乡的味道。”
施坤华(右)和好友魏猷洪一起品尝全鱼宴。
食物最好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很多人问施坤华为什么喜欢做鱼,他笑着说:“因为这片大海给了我们太多恩惠,承载着我对家乡的许多回忆和眷念,所以想用最好的方式,把海的鲜味留下来,让更多人品尝。”
创新烹制 味至浓时皆乡情
“今天咱们这桌全鱼宴,属于创新闽菜,既延续传统,也融合创新。“分好的鱼肉被一一放进不同的大碗小盆,施坤华如数家珍报起菜单:有平潭老辈人最爱的鱼皮粥、中骨鱼汤,也有年轻人喜欢的粤式红烧鱼腩、鱼头煲、椒盐鱼尾,还有鲜香麻辣的川味水煮鱼。这话一出,现场一下子就热闹起来,还没等香味飘出,大家的期待值已被拉满。
鱼头煲
灶火燃起,油香氤氲。头一道是粤式鱼头煲。砂锅里,姜葱蒜“噼里啪啦”一爆香,施坤华认真叮嘱徒弟:“火力别太大,慢慢煸料头,香味才出得来。”接着,施坤华把切好的大鱼头块往上一铺,盖锅慢炖。没等一会儿,热气就从锅边冒了出来。诺大的厨房里,烟火气升腾,那股独特的鲜香味,直往人的鼻腔里窜,让人感觉好像一下子就来到了海风轻拂下的热闹渔港。
掀开锅盖的一瞬间,蒸汽奔涌、鱼头色泽金黄,胶质黏润、肉质莹亮,香得人直流口水。那鱼头已被炖得烂糊糊、黏嘟嘟,肉嫩得筷子一碰就掉,吃进嘴里的,全是鲜甜。
紧接着是椒盐鱼尾。鱼尾巴往油锅里一滑,“嗞啦”一声炸得金黄焦脆……食客魏猷洪忍不住先夹了一块,咬下去,只听一声“咔嚓”,他边嚼边竖起大拇指:“外头酥、里头嫩,咸淡正好,吃得真过瘾!”
椒盐鱼尾
压轴出场的是水煮鱼。切好的鱼片往滚汤里一涮就变白,再泼上一勺滚油,干辣椒、花椒、蒜末“哗”一声炸出麻辣香。顿时,厨房又一下子香得让人打喷嚏。“出锅咯……”夹一口,鱼片又滑又嫩,汤汁又麻又鲜。麻麻辣辣的滋味,让石斑鱼肉本身的鲜甜,有了一种新的诠释。
水煮鱼
“我们平潭人靠海吃海,不单是向海索取,更是回馈与尊重。”灶台间,施坤华动作流畅自然,一边熟练地烹制,一边说,“每一种鱼都有最佳的做法,怎么做才能最大发挥出鱼的鲜,更美味,这些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美食智慧。”
屋外,海风微微,屋内,鱼香氤氲。围着一桌全鱼宴,大家吃得嘴上沾油、心里愉悦,说说笑笑间,皆是对生活的念想,对大海的感恩。此时此刻,食客们品尝的不止是海鲜的本味,更是平潭人世代与海共生的智慧与哲学,那极致的鲜,不在于多么珍稀,而在于对大自然馈赠的无限尊重与创造。
一鱼多吃 鲜香满席
蕴含着因料施艺、物尽其用的饮食智慧
一条鱼,除了鱼肉,鱼皮和鱼骨还能做什么?施坤华给出了“零浪费”的完美答案。红烧鱼腩香浓软嫩、鱼皮粥绵滑鲜甜、中骨鱼汤醇厚暖胃……这一道道美味珍馐,蕴含着因料施艺、物尽其用的饮食智慧。
红烧鱼腩:粤岚融合,醇厚软嫩
推荐指数:5星
作为“一鱼多吃”的经典,红烧鱼腩绝对榜上有名。这道菜融合了平潭本地传统做法与粤菜的精细工艺,是施坤华手中的一道“看家菜”。
制作的关键,在一个“嫩”字。施坤华先将鱼腩以蛋黄、盐、味精与胡椒粉腌制。蛋黄不仅提鲜,更使鱼肉入口滑嫩、近乎融化。腌制五分钟后,鱼腩入锅炸至外皮金黄酥脆,内里仍保持水分。
随后另起一锅,爆香料头,加入酱料调味,放入鱼块轻翻慢炖,以小火收汁。酱香渐渗,鱼肉吸饱汤汁,软而不散,浓郁中见细腻。施坤华说:“传统不能丢,但也要有新意。”正是这番融合,让这道菜层次丰富,一口难忘。
鱼皮粥:原汁原味,绵密滑润
推荐指数:5星
一碗看似平常的鱼皮粥,是平潭人传统的早餐记忆。巧妙运用片下鱼腩后剩余的鱼皮,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鲜不浪费”。
做法简约却不简单:鱼皮洗净切条,砂锅中先以干贝、姜丝煨出底味,再加入生米与清水。最关键的是火候——米粒刚开花时下鱼皮,以小火慢熬,让鱼皮中的胶质缓缓融于粥中。
不加多余调料,全凭食材本味。成品粥水绵密滑润,鱼皮的鲜甜与米香交织,每一口都似海洋在舌尖轻漾。“一碗粥,也是一片海。这就是平潭人说的原汁原味。”施坤华说。
中骨鱼汤:奶白鲜香,温情暖胃
推荐指数:5星
以石斑鱼中骨为材,炖出一锅奶白浓醇、暖心暖胃的中骨鱼汤,是这桌全鱼宴的温情收官。
鱼骨洗净沥干,热油煎至两面金黄,随即冲入滚烫开水——这一步是汤色奶白的要诀。大火猛煮,汤色迅速转白,表层浮沫保留不失,正是鲜味与颜色的来源。
汤成后,可根据喜好加入本地海鲜提味,撒上葱花与胡椒,鲜香扑鼻,入口醇和。“我们平潭人吃鱼如吃饭,这碗汤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施坤华说。
来源:中国平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