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长城焕活文旅新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1:52 1

摘要:当黄崖关的暮色漫过明城墙的垛口,60组花灯次第亮起,将蜿蜒的城墙映成鎏金长卷——《大明边塞》夜游项目正以光影为笔,在蓟州的夜空下续写长城的故事。如今的长城,早已不只是横亘山间的砖石遗迹,它在灯光里苏醒,在云海中跃动,更在山脚下的民宿院落里,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

天津日报记者 丁晓晨

当黄崖关的暮色漫过明城墙的垛口,60组花灯次第亮起,将蜿蜒的城墙映成鎏金长卷——《大明边塞》夜游项目正以光影为笔,在蓟州的夜空下续写长城的故事。如今的长城,早已不只是横亘山间的砖石遗迹,它在灯光里苏醒,在云海中跃动,更在山脚下的民宿院落里,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从光影叙事到情感共鸣

今年夏夜的黄崖关,少了市井喧嚣,其静谧的氛围足以让人的思绪穿越时空。《大明边塞》夜游项目用灯光作为唯一的“演员”,在八卦城的街巷间铺展虚实交织的画卷。明黄色的灯影沿城墙轮廓流淌,让斑驳的砖痕在昏暗中更显沧桑。

“没有歌舞表演,却能让人站在灯影里想起戍边将士在星空下想念家乡的情景。”专程带家人来看夜景的北京游客韩硕说,他的感受恰是项目设计的初衷。灯光不仅是景观,更是文化的载体,让历史的温度在光影流转中可感可触。如今,这场“无声的演出”已成为京津冀夜游新地标,为黄崖关长城找到了另一种打开方式。

从专业摄影到大众传播

夜间绚烂的长城有着自己的拥趸,清晨的长城更吸引着“铁杆粉丝”。今年初秋的一天,凌晨4时许,太平寨长城的山路上,杨东的登山杖叩击着湿滑的石阶。这位专职长城摄影师手上的无人机,正等待捕捉一场云海奇观。

两小时前,他从北京驱车赶来。前一日,京津冀的暴雨让山间水汽氤氲,凭借十年积累的气象经验和数据,他预判这场云海“会把长城托进仙境”。当朝阳穿透晨雾,云海果然如瀑布般从长城背后倾泻而下,他操控无人机俯冲、拉升,24秒的延时视频里,云浪漫过垛口,城墙似在云端浮动。这段视频刷爆社交平台时,杨东已在规划下一次拍摄:“黄崖关的秋叶快红了,得赶在霜落前再来。”

十年间,这位青年踏遍15个省区市内的长城,却对黄崖关长城格外偏爱:他拍过雪后银装素裹的八卦城,拍过红叶掩映的太平寨,如今又为云海驻足。“每块砖都在呼吸。”杨东总说,他自学长城相关知识,不过是想让更多人听见它的“呼吸”——就像他镜头里的黄崖关长城,永远有未被发现的美。

从分散经营到区域联动

从前干涧村的“憩心珊居”民宿走出不远,就能看见未修缮的野长城蜿蜒上山。让经营者王聪夫妇引以为豪的“卖点”是:“从民宿出发,20分钟就能沿石质长城走到三界碑,那是京津冀三省市的交界。”这座2022年建起的民宿,如今是长城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缩影。

多年前,前干涧村因交通闭塞鲜为人知。2000年跨省公路贯通后,村民们纷纷开启了长城边的民宿经济。如今村里已有30家农家院、12家精品民宿,提供了从百元炕房到千元山景套房等多种选择。更妙的是“京津冀三界碑乡村旅游联盟”成立后,三地民宿共享客源,王聪笑着说:“客人住我家,往前走不出十分钟,就可以在河北省吃炖菜,爬个小山坡又到了北京,三地风光串成了线。”

民宿里藏着鲜活的长城故事:白天住客可以沿原生态的古长城徒步,傍晚回到民宿,“长城故事会”上,经营者会讲戚继光修城时“以石代砖”的智慧;村里几乎人人都是兼职巡护员,村民们说:“最珍贵的是长城还在——它不是界碑,是我们的根。”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