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你的老家是不是有些落后啊?”2014年,刚上大学的蒙阴青年李伟在自我介绍时遭遇这样一句无心之问,瞬间红了脸。这句随口的调侃,刺痛了一位沂蒙儿女的心,也点燃了要把家乡精神传遍神州大地的星星之火。
在临沂客户端讯“你的老家是不是有些落后啊?”2014年,刚上大学的蒙阴青年李伟在自我介绍时遭遇这样一句无心之问,瞬间红了脸。这句随口的调侃,刺痛了一位沂蒙儿女的心,也点燃了要把家乡精神传遍神州大地的星星之火。
从百校宣讲的青春之声,到乡村舞台的感人剧目,从电商助农的共富之路,到红色展馆的薪火相传——蒙阴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方式,以创新实践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蒙阴县近年来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推动沂蒙精神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们内心,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百校同行,青春接力传递精神火炬
李伟是“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宣讲团的团长。2014年刚入大学时,他在班会上自我介绍来自临沂,有同学玩笑说“你老家是不是有点落后”,这句话让他意识到,沂蒙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的知晓度并不高。
“那一刻我心里有些羞愧,但更多是不甘。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沂蒙的红色精神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它的意义。”李伟回忆,2016年,他从自己创办的微梦想公益协会中选拔百名优秀成员,发起“沂蒙精神百校行”活动。起步阶段团队缺乏经验和资源,许多学校对宣讲并不感兴趣。面对质疑,李伟带领队员重新调整方案,深入研读沂蒙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他们不断丰富宣讲形式,从单一演讲拓展到纪录片、微电影、舞台剧等。李伟还耐心培训志愿者:“上台紧张就盯着最前面看”“讲故事要有代入感,想象自己是陈若克”……
如今,“沂蒙精神百校行”已拥有500多名宣讲员,足迹遍布全国70多个城市、360多所高校,累计开展600余场宣讲,让30多万青年学生了解了沂蒙精神。该项目入选“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成为蒙阴乃至临沂宣传沂蒙精神的重要品牌。
蒙阴县聚力打造沂蒙精神宣讲品牌,构建起多层次宣讲体系:以党校党史专业人员为“智囊团”、基地讲解员为“主力军”、“沂蒙精神百校行”团队为“野战军”,巾帼劳模、红领巾、英烈后人等为“地方军”。这支队伍协同作战,让沂蒙精神传得更远、更响亮。
小戏大情,乡土舞台演绎鱼水情深
夜幕降临,蒙阴县文化广场上掌声雷动。小戏《情暖北楼》正在上演,讲述开国将领在蒙阴北楼村养伤期间与村民结下深情厚谊的故事。观众席上,许多人擦拭着眼角。在蒙阴,小戏小剧这类接地气的艺术形式,正成为传播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
“老百姓更喜欢小品小剧,通俗易懂,看得明白。”蒙阴街道文化站站长公维群道出小戏小剧受欢迎的原因。这位从1988年就开始演小品的“老戏骨”,30多年来编导了超百部小戏小剧。
2022年,蒙阴县创新举办第一届小戏小剧比赛,11个乡镇创作了十余部作品。到2023年,参赛作品增至20多部,质量与规模显著提升。《一根咸菜》讲述南北岱崑保卫战中百姓省下咸菜留给战士的感人故事;《邮包里的回家路》改编自邮递员王德建帮助40多位烈士寻亲的真实事件,动人心弦。
“除了经典剧目,每场演出必须有两个以上新创小剧。”蒙阴县文化馆馆长张新华介绍,这些小戏小剧不仅登上剧场,更走进乡村、校园、景区,年演出超400场。
为推动创作专业化、系统化,蒙阴县文化馆成立五个创作组:沂蒙精神、移风易俗、乡村振兴、廉洁廉政和历史题材。每组5名创作者,全县共30多人参与创作。
蒙阴还创新地将小戏小剧与实景演出结合,在孟良崮山顶,演员进行实景表演。“虽然没有声光电效果,但更显亲切,有时观众还能搭上话。”公维群说。
展馆寻根,红色记忆唤醒初心使命
在孟良崮脚下的垛庄村,全国首个村级沂蒙精神展馆迎来一批批参观者。这座投资200余万元、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的展馆,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学习沂蒙精神的重要阵地。
“红色是我们的底色,沂蒙精神就是我们村庄的灵魂。”垛庄村党总支书记刘武说。垛庄是著名的“沂蒙红色堡垒村”,革命战争年代,曾有300多人参加革命,36人壮烈牺牲。
为建好展馆,村里成立专班,历时近两年挖掘红色资源,走访老革命、老党员、老战士,最终形成15万字、上千张图片的布展大纲。展馆分东、西两馆:东馆主题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和“军民鱼水情深”;西馆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垛庄人民发扬沂蒙精神、奋发图强的历程。
开馆以来,已接待外地参观者数千人次。“年轻人看了不仅受教育,更为家乡而骄傲。”许多村民表示,展馆讲述的是身边人的奋斗史,特别接地气。
蒙阴县围绕红色阵地建设,初步形成以孟良崮片区为中心,坦埠、云蒙湖、沂蒙六姐妹、岱崫四大片区为枝叶的“开花型”发展格局。同时深入挖掘各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村史馆、文化展室100余处,构建起“核心片区为统领、特色基地全覆盖”的“1+4+100”红色文化阵地体系。
电商助农,新时代“红嫂”共富乡邻
在全国劳动模范牛庆花身上,我们看到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这位被乡亲称为“电商玫瑰”的农村妇女,用十年时间从普通农妇成长为全国劳模,并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2015年,村里的第一书记带来电商培训班,牛庆花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培训后,她开出淘宝店“孟良崮果园”,首单卖出56元的山楂。“这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了我无限信心。”
令人惊喜的是,她将苹果定价为5.6元/斤,远高于当地2元/斤的收购价,却在一个月卖出1万多斤。“只要有好产品,消费者不怕价格高,就怕花了高价买不到放心产品。”
2016年,牛庆花注册成立晏婴故里果品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断扩大经营和品牌影响。她始终不忘带动乡亲共富,当年与北晏子村16户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产品,一签六年,直至全部脱贫,年人均增收3000至8000元。
野店镇系统培育乡村人才,构建“金字塔”式队伍:顶部育强“头雁”,中部育优“农创客”,底部育成“新农人”。牛庆花正是“农创客”中的佼佼者。
近10年,野店镇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10万人次。在牛庆花等典型带动下,全镇涌现出100多位“新农人”,奋斗在果树种植、电商直播等领域,成为传承沂蒙精神、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蒙阴,沂蒙精神的传承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创新实践。从李伟的“百校行”到文化馆的小戏小剧,从垛庄村的展馆到牛庆花的电商合作社,蒙阴人以各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方式,让沂蒙精神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牛 丁立国 通讯员 张圣虎 李朋
编辑:吕金妮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